隨極端氣候影響日益加劇,世界各國開始加快支持氣候行動的腳步,宣示2050年達淨零排放目標,截至目前已有198個國家、711個地區、1,186個城市、1,974家企業承諾。然而,要實踐全球淨零排放目標,有賴龐大的資金投入,幫助企業轉換低碳技術、進行相關研發並鼓勵低碳產業發展以順利過渡轉型。於是「碳有價」成為轉型過程必然的路徑,各式「碳定價」(Carbon Pricing)工具為碳的價值定錨,「綠色債券」則是在提供轉型資源的同時,為企業的綠色異質特徵提供了評價。近十年來,台灣綠色或永續相關債券逐年成長,涵蓋超過5成排放
轉型金融已成為推動高碳排產業邁向低碳與淨零排放不可或缺的工具。然而,從國際間對轉型金融定義與標準的未達共識,到地緣政治帶來的市場波動,皆為其發展蒙上不確定性。
轉型金融不若ESG那樣遙不可及,而被寄予減碳厚望。然而,何謂轉型?原則為何?國際間尚缺共識,在過渡期不免陷入假轉型、真漂綠的爭議。
複雜的永續法令規範,導致歐洲企業合規成本負擔加重,因此歐盟正在鬆綁法規,預計在2029年前,降低35%以上的中小企業行政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