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永續金融的複雜程度,無論對台灣或世界各國的銀行來說都相當棘手。監理機構、投資人、客戶和投資的永續金融目標各自不同。除了監理機構與客戶的意向以外,銀行還得處理影響力最大的利害關係人:那些能夠影響董事會的投資人,也就是股東。如果董事不維護股東的利益,就可能被解職,甚至會因違反董事義務而吃上官司。為股東權益發聲的董事會,決定了銀行永續金融策略的基調,但是股東應該協助銀行推動永續金融嗎?這個問題越來越重要,畢竟人們已經發現銀行是全球減碳過程中的關鍵環節,更是金融體系的必要元件。銀行必須承擔風險、彼此競爭。這樣的機
轉型金融不若ESG那樣遙不可及,而被寄予減碳厚望。然而,何謂轉型?原則為何?國際間尚缺共識,在過渡期不免陷入假轉型、真漂綠的爭議。
複雜的永續法令規範,導致歐洲企業合規成本負擔加重,因此歐盟正在鬆綁法規,預計在2029年前,降低35%以上的中小企業行政成本。
全球風電產業正經歷劇變,原物料成本飆升、政策不確定性與貿易保護主義衝擊,開發商面臨成本、融資多重壓力。新興市場與供應鏈在地化,成為產業突圍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