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
期貨公會篇》期貨公會盼多元商品助永續發展
落實服務實體經濟、培育人才
隨著本國期貨商品國際化、多元化發展,期貨服務實體經濟、為資產管理重要工具日益彰顯,期貨公會理事長陳佩君期許三大任務,積極強化金融人才新技能,強化國人能對期貨工具有更清楚的認知。
一般民眾對於期貨相對陌生,但在實體經濟中其實扮演重要功能,期貨公會新任理事長陳佩君上任後,她特別期許公會有三大重要任務,一是落實服務實體經濟,二是推動期貨業的普惠金融,三是要運用金融科技、優化產業結構。
擴大服務範圍 多角化經營助永續發展
期貨業雖然是金融業,但期貨相關的內容其實與產業面息息相關,也因此,期貨服務實體經濟有其重要任務。期貨公會針對法人機構運用期貨市場進行避險,會計處理或溝通上所面臨的問題、管控系統創建原則及可能面臨的誤區,在《期貨人》季刊上做成系列報導,希望能協助期貨業釐清觀念推動業務、服務實體業者建立避險會計作業,建構期貨市場服務實體經濟的良性發展,發揮期貨業的核心競爭力。
連年開辦倫敦金屬交易所(LME)交易暨倉儲實務課程,邀請具實務經驗的貿易商及相關單位從交易、交割、倉儲與融資等項目的一條龍服務鏈加以說明,對於貿易商相關業者幫助不少。
陳佩君提到,感謝金管會在2022年4月開放期貨商可以轉投資貿易子公司從事倉單相關業務,此項業務的開放,不僅擴大台灣期貨業者服務範圍,更推動期貨商多角化經營、助益永續發展。
降低「距離感」 強化國人熟悉期貨工具
與其他金融商品相較,一般民眾對於期貨交易似乎比較有「距離感」,陳佩君也期待能推動期貨業的普惠金融,讓更多人能了解期貨。台灣期貨交易所陸續推出符合交易人需求的多元化商品,如近期推出的小型金融期貨、小型電子期貨,槓桿交易商也研發出多項客製化商品服務國人,如原油CFD、奈米金等,進入門檻較低。
期貨公會在推動普惠金融上,提出放寬槓桿交易商對一般客戶提供的店頭市場商品服務、在集中市場建議新增如小型股票期貨契約及微型台指期貨契約、簡化非當面開戶作業等建議,就是希望商品及服務能普及;另外研訂「金融友善服務準則」及「金融友善服務準則實務作業問答集」、協助業者落實公平待客原則,希望強化服務的公平態度;公會也持續對社會大眾宣導正確之期貨交易與風險控管觀念、提供不同族群諮詢與服務,幫助交易人降低模糊不清的不安,期望能強化國人對期貨工具的素養並善用期貨服務。
在數位金融發展的趨勢下,期貨業也已運用科技打造敏捷的數位營運體制,包括有交易平台行動化、客製化服務、提升數據資料應用價值、強化產品差異化與創新力等面向,來滿足客戶服務需求;也利用新興科技技術來降低成本、提升效率,包括加強風險管理、進行身分識別及KYC作業、優化客戶使用體驗。
著重多面向 強化資安提升服務素質
接下來,公會也將推動方向著重在「利用金融科技創造機會點」、「資料共享與資料開放」、「資訊系統穩定與資通安全」、「交易者需求與保障」、「藉由學習協助從業人員與科技合作」五大面向,包括藉由數位科技能力的提升,讓每項業務往來或是業者內部流程加速,縮短處理時間,提升服務質量;透過蒐集到的資訊判斷客戶需求,進而提供符合其需求的訊息和商品,也就是當客戶的狀態、交易行為、交易地點發生改變,業者要能立即了解及掌握。當然,強化資安系統安全防護、風險控管及提升從業人員相關技能等,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工作。
而陳佩君也觀察到,金融相關周邊單位非常積極的強化金融人才新技能,甚至去大學宣導金融素養,包括公益專班、證基會「大學生理財通識教育系列講座」、期交所「期貨與選擇權課程」、虛擬交易所等,這部分她覺得很重要。另外,她也期許期貨人才能跨界學習,因期貨市場在各國不同市場交易,但因時差關係,成了24小時無國界的全球性交易,在金融市場蓬勃發展之際,期貨成資產管理重要的工具,持續需要相關的分析人才,除了基本期貨交易知識外,最好還能對財經法、行銷策略有概念,並熟稔數位科技新趨勢,跨領域學習為職能加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