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

投資台灣的未來》黃崇哲:多元韌性、機敏彈性!

解除台灣基礎建設迷思
採訪、整理:蘇偉華

宏偉的大工程建設,是台灣長期以來對「發展」的偏誤迷思。台灣金融研訓院院長黃崇哲建議,台灣未來基礎建設發展,必須朝向更機敏彈性的方向思考,才能因應外部環境變化和未來需求。

礎建設,泛指能提供國家長遠民生和經濟發展所必需的投資與持續營運項目。這些基礎建設,包括水利、供電等硬體的實質基礎建設,以及教育、科技、醫療衛生等社會性基礎設施。而這些建設,不僅在興建階段可因投資而促進經濟成長,更能在完工營運時,改善人民生活水準,進而提高國家競爭力。

為迎頭趕上全球創新競賽,台灣在急起直追之際,究竟需要什麼樣的基礎建設?「多元韌性、機敏彈性,是思考台灣未來基礎建設的兩大重點!」金研院院長黃崇哲一語道破。

從人口結構、科技進步角度思考

宏偉的大工程建設,是台灣長期以來對「發展」的偏誤迷思。現今,「我們需要思考的是,更具彈性、韌性及多元性的基礎建設。畢竟,台灣人口持續減少中。如果我們對基礎建設的需求,仍停留在興建更快的高鐵、更長的公路、更高的大樓,恐已不合時宜!」黃崇哲直言。

他建議,應從人口結構和科技進步等兩大角度,來顛覆國人以往思考台灣基礎建設的發展方向。因為投入基礎建設,除興建成本外,關鍵還有日後龐大的維護成本。假如在人口較少的地區或人口持續減少的城市,建置捷運系統,還不如規劃無人駕駛的智慧公車路網。

換言之,台灣未來基礎建設發展,必須朝向更機敏彈性的方向。何謂更機敏彈性?「簡單來說,就是更敏捷(More Agile)的基礎建設設計。」黃崇哲解釋說,更敏捷,意指更能因應外部環境變化和未來需求。

例如捷運和智慧公車系統,兩者敏捷度完全不同。捷運從規劃設計到興建完工過程中,假設中途要調整路線或變更站別,不但成本昂貴,更牽一髮動全身,缺乏彈性。而且日後維護成本龐大,又是另外一筆沉重的負擔。反之,規劃合宜的智慧公車系統,可透過中型或小型巴士,再搭配自駕公車,讓交通路網的靈活度較高,可彈性因應未來長達10年、甚至是20年需求。

透過精進自駕技術 節省勞動力

相較於台灣的「捷運熱」,日本已推出智慧無人公車系統。2021年9月,JR東日本集團內第一輛商用自動駕駛公車在東北宮城縣首度上路測試成功,以每小時60公里速度成功行駛在BRT專用道上。未來,JR東日本期望自駕公車能成功在一般道路上行走。

JR東日本為一家鐵道公司,為何選擇將眼光放在自動駕駛公車領域?其實,這與日本氣候、地形及勞動力短缺等息息相關。這段試駕路段,過去曾是地方鐵路之一,在311東日本大地震引起的海嘯損毀後,因評估重建不符成本,JR東日本改以BRT方式營運至今。

JR東日本展示自動駕駛巴士技術,還有一項重大意義,即為面對未來的勞動力短缺。隨著日本人口老化,投入鐵路和公車司機的人力資源也出現斷層,JR東日本透過精進自動駕駛技術節省勞動力。

若自動駕駛公車技術開發成功,將成為偏鄉地區的交通新解方。如同台灣許多偏遠鄉鎮,其實仍有大眾運輸需求,偏偏人口稀少養不起一條鐵道或捷運系統。若能有自駕系統,在不用大興土木又能精簡人力前提下,調度還能充滿彈性,進而打造出一套可投資的運轉模式,並拯救偏鄉交通運輸。

黃崇哲強調,敏捷度的另一層含義是,必須考量台灣在未來10年、甚至是20年後的人口結構變化,除年齡結構變化外,因應全球化,也應思考人種結構變化。譬如多語言現象,已見諸於英美國家各大城市,例如移民人口增多,這都是已經可預見的變化。

此外,敏捷式思考也可以表現在醫療基礎設施上。偏鄉地區究竟應興建大型醫院,還是善用遠距醫療方式,讓偏鄉民眾透過網路連線,直接可在當地就醫,與臺大醫院、臺北榮民總醫院專業醫師連線,透過科技的協助,完成遠距手術。

強化基建韌性 快速順應變化

多元韌性,是規劃台灣未來基礎建設發展的第二個思考重點。假設政府有1,000億元預算,將用於高鐵建設上。此時,政府究竟應該提高高鐵行進速度,時速再增加100公里,還是應該提升高鐵結構的耐震級數?這是台灣須審慎深思的問題。

目前,國內輿論和社會大眾對基礎建設規劃,仍停留在傳統思維。但黃崇哲倡議:「我們應該用機敏彈性、多元韌性的角度,來重新檢視台灣現行與未來的基礎建設。」

他進一步說明,各種基礎建設,如高鐵、臺鐵等交通系統,遇到颱風、地震等天災時,如何讓服務不中斷,降低對民生交通與經濟發展的衝擊。近年來,受到全球暖化、氣候變遷影響,極端氣候災難在世界各地頻傳,如何強化基礎建設韌性,快速順應各種變化。這些都是執政當局在規劃基礎建設時須納入考量的重點。

從多元韌性角度來看,核能電廠的議題又該如何處理,以及新世代核能電廠在台灣的定位,甚至是當台灣無法仰賴太陽能、風電等再生能源時,是否有其他因應之道等種種問題,都值得深入探究。

跳脫單一功能思維 基建也可能是變形金剛

台灣正面臨2050淨零排放跨世代、跨領域、跨國際的轉型工程。為落實2025非核家園政策,達到淨零轉型的長期願景目標,政府力推再生能源,大力建設太陽能、離岸風電裝置。

然而,離岸風電與太陽能的一大問題是供電不穩定。不穩定的供電,將造成電力系統的負荷,容易發生大跳電。為了削峰補谷,穩定供電量,必須搭配大型的儲電電池與智能電網的建置,以儲存太陽能和離岸風電的電力。建議加速開發多元綠電,還要積極建構配套環境,提升能源系統韌性,以確保供電穩定,提升電力系統的多元韌性。

事實上,一座多元韌性城市必須針對氣候變遷危機議題做規劃,並增強在基礎建設及自然環境層面的適應能力。如此才能達到聯合國提出永續發展目標(SDGs)的第9項為「建立具有韌性的基礎建設,促進包容且永續的工業,並加速創新」。

過去各項重大公共建設計畫,如高速公路或機場,目前仍持續貢獻,呈現投資效益,但更多是為數不少的蚊子館建設,為人所詬病。

隨著科技進步,無人機、LED多元應用蓬勃發展,「我們應該以多元的思維,改變現在對單一場館、單一功能基礎建設的邏輯。」黃崇哲舉例說,假如商場也能變成醫療院所,具備機敏彈性和多元韌性,就像變形金剛完美變身,更具有投資價值與前景。

具投資價值基建 建設更好的台灣2050

面對2050年,首先應更富有想像力,建構下一階段應有之基礎建設投資。倘若能將四、五年級生世代所持有最龐大的這塊財富,發揮最大的作用,導引資金進入基礎建設,在創造下一代更好生活的同時,也能取得基建投資回報的穩定現金流,保障自己老年生活,利己利他創造多贏。

又如離岸風電進入營運期後,有些投資者當初承擔興建期的風險,現今是否可以採用不動產證券化的方式,將資產釋出,讓更多社會大眾參與投資機會。這也是一種多元價值的思維。除離岸風電外,臺鐵近期改革,或許也可朝此方向思考。

回想2016年10月27日,高鐵在證交所掛牌上市,第一天股價就衝到24元高價〔如圖1〕,外資開始進場布局買進。掛牌後3年,高鐵開啟了長達3年的多頭走式,並在2019年6月創下47元高價,外資持股比從1.8%增加到15.5%。雖然近期營收及股價表現受疫情重創而連連探低,但國人對高鐵服務倚賴甚深,很難想像往來南北時無高鐵可搭的窘境。

黃崇哲表示,高鐵股票上市,讓社會大眾有投資機會。搭乘高鐵者越多,投資人因而獲利,國人也可以享有優質的高鐵建設和服務,豈不是兩全其美嗎?「具備機敏彈性,且多元韌性的基礎建設,不但可使公共建設具備投資性,成為吸引人的投資標的,更能達到永續台灣的目標!」黃崇哲肯定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