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

保險業篇》壽險公會理事長黃調貴:加速轉型為金融科技產業!

接軌IFRS17與ICS
採訪、撰文:林琳甄

在國人保障普遍不足的情況下,保險業務員仍有極大的市場與發展空間,同時在金融科技浪潮下,壽險業也努力轉型,未來可能出現全新營運模式與發展商機。

事壽險工作已快50年的壽險公會理事長黃調貴,談起壽險業的未來,仍是覺得充滿機會與發展空間,在國人保障普遍不足的情況下,黃調貴認為,保險業務員仍有極大的市場與發展空間,同時在金融科技浪潮下,壽險業也努力轉型,將可能出現全新營運模式與發展商機,且高階理財管理也有缺口。而保險從業人員除了必須要涉獵保險、儲蓄基本知識外,外匯、基金、經濟、投資、理財、稅法等相關資訊也更顯重要,國際市場快速變化下,保險人才業務成長的機會因此更多。

保險業加速轉型為金融科技產業

在高齡化、金融科技發展及疫情肆虐等各種因素同時衝擊下,保險業正加速轉型為金融科技產業,並且需要大量人才,據國家發展委員會調查報告指出,保險業專業人才每年平均新增需求12,455至15,223人,占總就業人口3.1至3.8%,黃調貴分析,未來壽險業仍需大量的精算、核保、理賠、投資、金融科技等五類人員,以因應接軌保險負債會計準則IFRS17、新清償能力指標ICS2.0;發展金融科技提升保戶體驗、研發更符合高齡化社會的保障型商品及新的商業模式等。

2021年壽險業稅前獲利3,885億元新台幣,創台灣壽險業近60年的新紀錄,黃調貴表示,主要受惠於2021年國內外資本市場行情好,同時外匯避險成本也下降,各家壽險公司投資操作得宜,提升財務績效,而近年壽險業展現強勁獲利能力的同時,也積極增進經營績效、厚植資本,如2021年底壽險業淨值逾2.72兆元新台幣,平均資本適足率(RBC)亦在歷史高點,等於財務體質也相對健全,相較過去更能因應及承受市場波動的風險,且有利於未來接軌IFRS17與ICS,所以對於壽險業未來發展及前景,黃調貴仍是相當看好。

「接軌IFRS17,對壽險業存在相當的挑戰!」但黃調貴說,這是挑戰也是機會,讓台灣壽險業在一甲子之後,能有機會重現全新價值。黃調貴提到目前壽險業的負債,即保單準備金仍是採固定利率列帳,並沒有隨市場利率評價,但資產面,即大部分股債投資部位則已採市價評價或揭露,加上現行資本監理也採用相對單純指標,業者投資面受制約較少,所以多數會採取「收益導向」的管理模式,就是在投資時先講求投資收益高過負債成本,能對獲利有貢獻即可。

決勝關鍵:資產負債匹配度管理能力

但2026年台灣就將正式接軌IFRS17與ICS,無論是會計列帳或監理面,都會講求資產與負債要同步反映市場利率,且對資本的監理更為嚴格,黃調貴預估,未來壽險業決勝的關鍵,就在各家公司對資產負債匹配度的管理能力,將極大程度影響財報及公司資本的穩定度。台灣壽險業多年來一直以長年期且保證給付成份極高的保單,為主要商品線,但國內資本市場長年期固定收益工具有限,導致壽險業必須大量投資海外,造成資產與負債間存在大量的幣別及存續期間「錯配」,在接軌IFRS17與ICS前必須進行轉型與調整,以優化資產負債匹配程度,這是極大挑戰,但一旦成功接軌,黃調貴說:「壽險業就將展現長期的價值」。

也就是說,在2026年接軌IFRS17與ICS2.0前,等於是壽險業的「轉骨期」,過程中難免痛苦,甚至有些東西必須打掉重練,才能讓未來的經營更健康,讓各公司真正的價值展現出來,否則現在大家只看見壽險公司資產值錢,但升息時,壽險保單負債成本下降釋出的價值卻沒有展現,常被外界以「利差損」低估壽險公司的價值。黃調貴分析,面臨接軌的重要變革,各壽險公司都必須「自助人助」,晉用人才,及早進行相關策略轉型及因應的準備工作。

策略面須做好四點因應

黃調貴說,因應接軌,各公司在策略面至少要做好四點因應,一是商品策略回歸保險保障本質,在兼顧保單獲利(保險合約邊際利潤,CSM)與ICS資本要求下,從過往高儲蓄、高保證性質的保單轉型為保障型商品;二是通路策略需與公司目標一致,即在業務員及其他通路的酬庸獎勵制度上,必須及早調整,引導通路利益與公司財務目標一致,通路不能只想賣好賣的,結果造成公司財務負擔大量增加,將不利商品轉型及經營策略推動。

三是投資策略要符合資產負債匹配,無論是幣別、期間,都要與保單負債相匹配,提高穩定收益(Recurring yield),獲取穩定利差為主;四是強化利率避險策略,接軌IFRS17與ICS後,壽險財報易受市場利率變動影響,各壽險公司必須強化資產負債管理能力,改善資產負債匹配程度,同時要強化利率避險能力,才能穩定自家財報及資本適足率,避免波動度過大。

在導入新制度過程中,各家壽險公司的系統及作業流程也都需要全面改造,並評估是否要請外部顧問協助,訂出具體接軌計畫。

黃調貴說,光是調整策略及導入的過程就需要大量的人力及資源,無論是商品設計、精算、投資、資訊、核保、行銷等各層面,每年都需要大量的人力,跟著產業一起成長。

同時,2020年開始,全球面臨新冠肺炎的衝擊,更加速保險產業數位化進程,2021年金管會又宣布開放純網路保險公司申設,這些都會刺激壽險業調整發展及經營的模式,加上保險科技的應用,年輕世代對網路的依賴等,壽險業也必須數位科技轉型,如純網路保險公司可能帶來更簡單的商品、更快速的投保模式,如保單「碎片化」,就像外送平台的外送員意外險或車險,有使用時保單才啟動,投保及理賠都更簡單化,這些會衝擊傳統壽險公司的網路投保。

疫情造成人際隔離,金管會加速開放視訊投保等,解決多年來保險要求親晤保戶、親視保戶簽名的問題,隨之而來的就是各壽險公司及業務人員必須強化數位行銷及遠距招攬能力,壽險業未來每年都需要大量具有數位行銷及學習新事物能力的業務新血加入,才能不斷提升服務品質。因此,黃調貴表示,將人的溫度加諸在數位發展上,透過專業解說與服務,才能真正提升保戶的數位體驗。

身故保障不足 銀髮商機大有可為

從大學畢業就加入壽險業已49年的黃調貴,對仍徬徨不知是否該加入保險業的年輕世代建議,台灣人投保率雖然超過260%,等於平均每人有2.6張壽險保單,但大多數國人仍是以儲蓄險為主,若以身故保障來看,平均每人只有190萬元,以台灣平均家戶消費每年是81.5萬來看,若一家經濟支柱不幸離世,身故保險金大約只夠這家庭維持2年的生活,保障仍是不足,黃調貴說:「這就是壽險業務人員仍可以努力的市場及空間。」

台灣在2025年就要邁入超高齡社會,等於65歲以上高齡人口將占總人口數的20%以上,銀髮保單及延伸的照護、保險金信託等,亦是未來的商機;且各壽險公司都在積極發展健康生態圈,協助保戶延長健康壽命,黃調貴說,未來的壽險業務員必須要善用數位行銷,要能銷售複雜型或組合式商品,要會多元行銷,甚至能配合公司異業結盟的策略,並且可快速學習,符合各公司正推動的敏捷文化,創造自己多元、斜槓價值。

保險從業人員必須要涉獵保險、儲蓄、外匯、基金、經濟、投資、理財、稅法等相關資訊與知識,不能只會銷售某種特定保單;要善用數位工具行銷與學習,才能打破時間與地域的限制,因應變化快速的市場環境;運用大數據資料分析,更精準掌握客源及客戶保障缺口,提供保戶真正需要的保單,因此黃調貴期許未來保險業務人員都要能具備專業知識、隨時學習及成長的動力,且是數位行銷高手,成為風險管理、資產配置都精通的全方位金融保險顧問。

黃調貴並以國外保險業發展健康生態圈為例,認為將會出現三大益處,一是發展後保戶的死亡率、理賠發生率都有明顯下降,有助提升壽險公司死差益,二是未來壽險公司將會因發展健康生態圈提高與客戶互動的頻率,不再只是投保及理賠時才會與客戶接觸,將可藉由生態圈挖掘到更多具潛力的客戶,且藉由協助客戶促進健康、改善體況,讓客戶更樂意與保險業務人員接觸,三是透過持續擴大用戶數及不斷互動,累積出生態圈數據,結合外溢保單,可創造出新的商機。

因此,我國即將開設國際金融學院,黃調貴樂觀其成,認為有更多單位協助培訓專業新血,將能使金融產業更茁壯,期盼能針對保險業需要的五大關鍵人才,包含精算、核保、理賠、投資、金融科技等有相關培訓課程,加速充實保險人才,以因應轉型與接軌的大量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