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
轉型契機篇》台灣金融業者須加速轉型 跨大步邁向數位新時代
全球金融科技帶動銀行轉型升級,而台灣疫情升溫,各金融機構更加速數位化行動。美國行動支付業者市值超越老牌銀行,警示著傳統銀行業若不趕緊消除迷思,未來將會步入沒落凋零。
近年來,金融科技帶動的數位轉型已成為全球主要趨勢,而最近疫情升溫,各金融機構更是加速數位轉型發展。在我國政府推動與金融業者積極投入下,銀行、保險及證券投資業的數位化皆如火如荼進行。本期《台灣銀行家》邀請到台灣金融研訓院院長黃崇哲、2021菁英講座顧問王正新分享金融業數位轉型成功的關鍵因素與實例,鼓勵銀行業者善用金融科技,參與數位轉型,提供金融服務至社會各階層,以達到普惠金融目的。
金融業數位轉型刻不容緩
這次肺炎疫情撼動了世界產業供應鏈,不但告別以中國製造業為核心的全球供應鏈,也帶動全球供應鏈重組,而此趨勢將會持續不變。疫情亦帶動消費者優先選用行動支付,引發全球企業價值大洗牌。例如2020年7月16日,美國支付平台PayPal公司市值首度超越百年老牌的美國銀行(BoA)市值。
黃崇哲表示,美國銀行固守自身銀行本業,Pay Pal則藉由網路經濟興起、第三方支付驗證需求、轉投資及專業銷售手法等所創造的市值,竟然能超越美國銀行。足見,善用時機,將形成產業發展新動能,而數位轉型扮演關鍵角色。
迎向後疫情經營新挑戰,金融業更需要數位轉型。黃崇哲分析原因有二,首先是科技逐步重塑金融服務新面貌,各項科技引入促使消費者習慣改變,金融服務全面滲透各種生活場景。年輕世代越來越習慣透過手機使用金融服務,加上金融支付工具多元化,導致銀行分行重要性降低,疫情升溫時,勢必暫時只能使用無接觸金融服務。
再者金融業經營環境今非昔比,數位轉型領先者持續開拓新藍海,金融科技新創與挑戰者銀行興起,創造以生態圈為基礎的新型團體戰模式。「生態圈概念將取代原本切割的金融市場。」黃崇哲指出,純網銀加入戰局,還能提供哪些差異化的產品及服務,迥異於傳統實體銀行的網路銀行或行動銀行,值得觀察。但他也提醒,金融業者再不進行數位轉型,也許不會立刻倒閉,但會逐漸凋零。
破除數位轉型迷思 靠數據賺錢
金融業者皆知數位轉型的重要性,卻常誤以為電腦化等於數位轉型,或只要將銀行業務網路化,即為數位轉型。黃崇哲觀察金融業普遍存在四大迷思,需要先破除,再重建新觀念。
迷思一,有些客戶屬性保守,喜歡有溫度的服務,不需要數位轉型。但事實上,根據美國一項調查,免付費客服電話使用率逐年下降,年輕人遇到問題時,偏向於先從聊天機器人獲取答案,因為等待聊天機器人答覆的同時,可一心多用,效率較高。
迷思二,是重點業務單純、獲利穩定,維持現狀是上策,數位轉型由家大業大有野心的同業做就好。然而,不加緊跟上數位轉型腳步,市場將越來越小,7-11便利商店與傳統雜貨店之間的競爭,即為明證。
迷思三,是數位轉型風險很高,先觀望看看,非做不可時,再挑一個成功案例仿效,少花點冤枉錢。迷思四,既已成立專責的數位金融部,就以為完成數位轉型!但其實數位轉型過程牽涉許多部門配合,不能光靠複製他人經驗,或只成立數位金融部、電子金融部,就能保證數位轉型成功。
王正新表示,台灣銀行業數位化轉型歷經三部曲,轉型前是用錢去賺錢。因利率自由化、新銀行准入,導致利差縮水,銀行業於1995年到2005年進入第一次轉型,塑造用人去賺錢的能力,於是大舉招募理專和成立分行,分行制改為事業部制。隨著金融科技興起,銀行業自2017年至今進入第二次轉型,創造用數據去賺錢的能力,各家銀行積極投入虛實通路與生活場景整合,以提供客戶最佳的金融生活圈體驗。
銀行1.0是服務跟著網點走。進入銀行2.0,自助服務上場(自動化),ATM、網路銀行是最佳代表。到了銀行3.0,智慧型手機、手機App越來越普及,服務隨時隨地(行動化)。如今邁入銀行4.0,嵌入生活場景(開放化、智能化),「意味著2020年後銀行業務無所不在,就是不在銀行。」王正新一語道破。現在看來,無接觸金融服務將更普遍。
員工心態轉型 注入數位DNA
「數位轉型成功的關鍵因素,可分為知識、態度、行為三階段。」黃崇哲直言,先要有知識,再改變態度,然後內化成行為,這三階段缺一不可。根據他的觀察,態度改變是最重要的關鍵,只要態度改變,很快就會轉換行為。
因此,企業必須重塑數位創新的文化與基因。黃崇哲強調,數位DNA是態度,應注入企業文化中,採取系統思維方法來應對企業文化變革,並授權員工推動數位文化,設計針對行為而非成功導向的新數位KPI,同時使用協作工作來提高透明度,鼓勵員工強化重要的數位技能。久而久之,將可顯現數位文化變革成果。
在銀行業重塑數位創新的文化與基因案例中,星展銀行是最佳實例,其數位轉型第一步,並非導入新技術,而是以員工「心態轉型」為首要之務。換言之,星展銀行告別銀行業官僚,像科技公司一樣思考;打造企業裡的實驗文化,鼓勵不同部門腦力激盪和冒險;大量應用金融科技,讓所有員工都能使用數據與人工智慧(AI),藉此重新勾勒金融服務型態,以因應數位轉型時代。
另一實例是合作金庫銀行。具體作法包括舉辦策勵營、創新數位培訓專案分析與應用、成立創新實驗室(CoLAB),打造以優化客戶體驗為主的企業文化,組織種子部隊,安排各縣市分行員工持續回到總部訓練。另還透過台灣金融研訓院自地自建的「芬恩特創新聚落」共同舉辦工作坊,從發散到聚焦,歷經6個月,為合作金庫創新服務設計產生智能理財商業模式、輕銀族樂活服務推廣、行動App新Young貌、信用卡升級計畫、金融知識數位學習平台等五大主題成果。
導入敏捷式開發與容錯機制
儘管傳統銀行既有組織架構難以短期內大幅改變,但黃崇哲建議,跨部門敏捷式開發是一種合適作法,可將不確定性轉為自身優勢,再搭配容錯機制,從執行長到基層行員可樂觀正面看待失敗,甚至讓新創開發團隊「擅長」失敗,也就是朝正確方向犯錯。
中國信託銀行是導入敏捷式開發與容錯機制的最佳案例。針對此次政府對中小企業提供紓困貸款,中國信託銀行採取作法,包括組建跨部門敏捷團隊、合署辦公室、滾動檢討與快速應對、系統每日迭代更新,透過全數位貸款流程、數位徵審大腦,以及自動化徵信、信保、撥款的流程機器人,讓中小企業可線上申請紓困貸款。結果在2天內完成數位申貸平台,智能徵審及流程機器人可處理868人每日建檔徵審、送保的工作量。
黃崇哲肯定中國信託銀行以客戶為核心,徹底檢視服務流程,「解決客戶痛點,不斷更新並改善流程,讓中國信託銀行透過此次政府紓困案,不但擴大企業金融服務範圍,更留住許多優質客戶。」
在中國信託銀行、中信證券任職逾20載的王正新同意說,ABC(Apple Business Chat)分行數位服務流程在中國信託銀行率先登場,的確引領創新金融體驗。整個流程可分為三階段,第一階段是分行手機引導員上場,利用iPhone感應取號,叫號提醒等候通知,突破等候自由度,智能對話連動預處理,加速作業時效。第二階段是提高客戶辨識與互動,利用大數據進行服務提醒包括交易提醒、定期審查、數位及產品推廣,VIP服務包括VIP叫號、通知理專。第三階段是離櫃客戶關懷,打造消費保障旅程,創造超越競爭對手的優質體驗。截至2021年2月止,客戶體驗滿意度從78%提升到85%,清楚消費通知從30%提高到92%,數位即時報案從報案30分鐘縮短到3分鐘,作業通知從9天降為1天。
專注客戶體驗才是王道
在智能金融時代,金融科技來自客戶體驗,「專注客戶體驗才是王道。」王正新以中國招商銀行經驗說明數位轉型的五大方向,包括從客戶轉向用戶,重新定義銀行服務對象和經營思維;從銀行卡轉向App,重新定義銀行服務邊界;從交易思維轉向客戶旅程,重新定義銀行服務邏輯和客戶體驗;從依靠經驗轉向依靠數據,重新定義銀行經營的依據;從集中轉向開放,重新定義銀行科技基礎和企業文化。
黃崇哲也強調,數位轉型必須以顧客體驗為核心的價值創造,例如玉山銀行即以客戶為中心打造個人化、互動化、社群化的生活圈。他重申,數位轉型是一個過程,起始於以顧客的價值與體驗為核心,以數位科技為工具,憑藉資訊系統與人力資源的轉型升級,對企業的組織架構與商業模式進行全面改造。而數位轉型過程不會終止,企業須不斷思考如何應用與更新,才能迎向未來變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