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
整合行動支付生態系 是亟須面對的挑戰
專訪財金資訊公司董事長趙揚清
採訪、撰文:劉書甯
整合行動支付生態系 是亟須面對的挑戰
我國在推展行動支付的歷程上,財金資訊公司及其所轉投資的臺灣行動支付公司,可說扮演至為關鍵的樞紐角色,特別是所搭起的「行動支付共用平台」,讓銀行業者能打破規模限制進軍行動支付,共同開創國內行動支付新里程。
近幾年來,財金公司從跨境支付、TSM行動支付,前年起又將觸角再延展到HCE手機信用卡發行,緊接著在3月底財金公司又推出了「雲支付」(即HCE金融卡),現在又新推出區塊鏈平台,號召超過46家金融機構與周邊單位參與並集思廣益,如何運用金融科技,提升金融創新服務、強化運作效率,財金公司可說一步又一步的更深化作為金融業「行動支付」與「數位金融」發展平台的代表性。
身兼財金資訊公司與臺灣行動支付公司董事長的趙揚清強調,「信賴與安全」是行動支付服務的必要條件,因此,臺灣行動支付公司除陸續取得國際卡組織Visa與MasterCard的查核認證外,並通過國際標準組織之ISO 27001資訊安全標準認證,以及支付卡產業資料安全標準之PCIDSS認證。同時,擁有「雙中心備援機制」,分別於台北主中心及台中建置同地、異地備援中心,定期與合作金融機構進行實地演練,以保障民眾行動支付服務不中斷,是最具信賴與安全的平台。
特別是對於去年上路的HCE手機信用卡,趙揚清依據最新統計數據指出,在14家銀行的積極參與之下,數月之內,14家銀行已有430種信用卡種類上架,其中包括一銀、華銀、彰銀、台北富邦、兆豐、永豐、凱基、台新等銀行,更是把全部信用卡產品上架至HCE信用卡平台,中國信託3月底亦跟進,這可說是臺灣行動支付公司推動HCE手機信用卡的一大成果展現。
而在深入著墨行動支付的同時,趙揚清在接受《台灣銀行家》雜誌專訪時坦言:「台灣就是因為消費者現金付費太方便,例如2.7萬台ATM與超商遍及全台,現金提款方便得不得了,治安良好,偽鈔比例極低,所以比起巴西、肯亞、印尼等國家,缺乏負面壓力,反而成為行動支付成長遲緩的主因。因此,國內行動支付要普及,仍必須靠政府提供租稅優惠誘因來助一臂之力。」
也因此,她主張,政府可參採韓國體例,一方面對非現金支付的消費者與不收理現金的商家,給予其所得稅、營業稅等優惠誘因,另一方面加強現金收付交易的稽查,提高國人及國內店家採用非現金支付的意願,如此一來,也能讓地下經濟漸次杜絕。
另依據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於今年2月9日公布的「行動支付消費者調查」分析,發現我國消費者對行動支付的認知度明顯提升,即國內行動支付消費者比率,由2014年64.2%,增長至2016年83.6%,增加近20個百分點,其中,知道手機有NFC功能並使用者,由2015年的31.6%增至2016年的44.3%;此外,有使用過行動支付消費者,有96.1%願意繼續使用,尚未使用者亦有80.2%願意嘗試,在在顯示,台灣推展行動支付有正面期待之空間。以下是專訪精彩摘要。
台灣民眾缺少行動支付的誘因
《台灣銀行家》雜誌問(以下簡稱問):國際朝向「無現金(cashless)社會」型態前進已成趨勢,您認為台灣未來是否可望走向「無現金社會」?有何執行困難與挑戰?
趙揚清答(以下簡稱答):全球邁向「無現金社會」已成趨勢,北歐國家尤具代表性。
如瑞典電子支付環境成熟,推廣普及,不論是大中型商場、微型商店,甚至路邊書報攤,均可使用電子或行動支付收付款,至2014年使用現金占比僅剩20%;又民眾可下載Swish App將手機號碼、身分證字號及銀行帳戶綁定,經政府以Bank ID App(線上身分驗證)及BankGirot(銀行轉帳網路)為推動基礎。換言之,只要知道手機號碼或商戶代號,即可完成轉帳購物付款;此外,亦提供商店App,商店App會直接呼叫Swish App及Bank ID App完成收款。
此外,丹麥也宣布在2016年即進入「無現金社會」,除了醫院、藥房、郵局有義務受理現金之外,其他各零售業甚至可以拒收現金交易。不管到百貨公司、商店、餐廳、傳統市場,甚至路邊攤,各種零售通路只要插入卡片、輸入密碼,輕鬆2個步驟就可結帳離開。至於挪威的銀行則已可停止提供現金服務。
反觀台灣,去年支付卡交易值包括金融卡10.03兆元、信用卡2.42兆元、電子票證7.45億元,都創下新高紀錄,雖見電子支付不斷成長,但較其他國家的發展步調,台灣要達到「無現金社會」的理想,還有一段很漫長的路要走。
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台灣治安良好、民眾現金取得方便且成本低廉,也沒有偽鈔問題,因此民眾普遍養成現金付款,且缺乏改變的負面壓力與正面誘因。
商家電子收付分屬不同生態體系
另一方面,目前電子支付場域不夠普及,商店可收信用卡的端末設備(POS機)僅有40萬台,其中感應式POS機也只有12萬台,且多集中在大中型商場,至於微型商店、路邊書報攤則無可收款的App或設備供使用,儼然通路環境不成熟。與之相關的,還包括生態體系整合困難。由於成本及競爭考量,各生態體系各自垂直發展,均成為小眾,尚未橫向整合,終究未能成為普羅大眾均可接受的收付型態,也因此,我們常發現,很多商家不是小小一個收銀台上,擺了琳琅滿目的收單機,就是貼了數種QR Code,結果不是商家在找收單機時手忙腳亂,就是消費者支付時弄錯與QR Code適用的電子錢包。上述問題必須改善、解決,台灣的非現金支付普及速度才能加快。
韓國3大激勵措施值得師法
問:可否談談政府應拿出哪些對策來改善上述問題?對於「地下經濟地上化」的幫助如何?
答:我也曾向財政部提議,可借鏡韓國經驗,包括消費者在當年度「非現金交易」特定比率可扣抵所得稅,但設有扣抵稅額上限;另外企業商家若使用感應式收單系統裝置或掃碼支付裝置收付款,可享營業稅減免;此外,使用信用卡或借記卡等非現金交易的消費者也能獲國際卡組織、金融機構或商家多重優惠獎勵,在這3大面向的激勵下,相信定能加速非現金支付的普及性,「地下經濟地上化」亦可望看出明顯的成效。
再看看其他國家經驗,大陸已超過60%、瑞典央行考慮發行虛擬貨幣、丹麥政府更是宣布在2016年即進入「無現金社會」;另據Moody's Analytics於2016年〈TheImpact of Electronic Payments on Economic Growth〉研究(2011至2015年間)報告指出,擴大電子支付的使用能幫助經濟成長,當電子支付使用率每增長1%,將相對貢獻0.06%「消費」與0.04%「GDP」,地下經濟將會逐年降低。
行動支付、電子票證將朝向整合
問:可否請董事長談談未來財金公司或臺灣行動支付公司有哪些新規劃?
答:臺灣行動支付公司繼去年8月發行HCE手機信用卡後,今年3月底進一步啟動HCE金融卡--「雲支付」服務,除消費外,還有轉帳、繳費、繳稅、行動提款等功能,另繼Visa及MasterCard之後,日本JCB亦將在10月加入HCE手機信用卡的陣容。此外,更積極協助金融機構在發展行動支付App時,可將臺灣行動支付公司開發的「HCE wallet SDK」整入自行行動支付App,強化客戶黏著度,快速延伸購物場域,進而提升金融機構之市場競爭力。同時,為因應全球行動支付QR Code掃碼支付的興起,財金公司力推普惠金融,將制定標準化規格與安全機制的QR Code,將現行所有各種不同的QR Code格式整合,作為推展普惠金融的最大利器,提供商家及銀行一體適用,可說是財金公司進軍行動支付另一個劃時代創舉。
此外,臺灣行動支付公司透過財金公司制定跨行QR Code統一標準,將在下半年擴增QR Code掃碼收付服務,這項計畫就支付面有3大特色,包括:1、讓不同銀行或支付業者的錢包,對統一規格的QR Code均能進行支付,解決過去不同的電子錢包得對應不同的QR Code掃碼困境;2、可滿足多個支付場域的需求,由於QRCode規格統一,所有的店家只要跟著收單行走,就可藉由最新標準化的QR Code,解決過去發生的QR Code掃碼紊亂、版本對應不一致等問題;3、能透過QR Code掃碼支付,突破手機型號、廠牌對行動支付的限制,包括不受限於Android作業系統及NFC行動裝置,如此一來,現行iOS系統在台灣不能使用NFC行動支付的問題,也可迎刃而解,讓iPhone手機使用者即使不加入Apple Pay,也能透過台灣Pay「t wallet+」以及網路社群業者、電子支付業者等錢包掃碼支付。此外,在收單(款)面,臺灣行動支付公司將著手開發收款App,由金融機構提供中小及微型商店端簡易收單(款)使用,以完善通路環境。
我也認為,在前述行動支付(感應支付及掃碼支付)金流基礎建設完備之同時,在行動支付的「整合生態系」,將是必須面對的挑戰。特別是目前金融業者在感應式收單或是行動支付等支付面的應用上,與電子票證交通卡功能尚無法整合;鑑此,臺灣行動支付公司已著手努力,希望藉由電信公司與交通票證的合作關係,以及臺灣行動支付公司與金融機構的合作關係,集結四方資源共同合作,以提供民眾「行動交通卡自動加值」功能,作為行動支付進一步整合。可預見,民眾一機在手,即享有消費、提款、轉帳、繳費、繳稅及交通等普惠金融服務,期盼行動支付生態系每一份子,能攜手合作共同為台灣的行動支付發展貢獻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