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

建立影視融資評等模型 協助銀行信用評估

口述:盧陽正 整理:楊晴

台灣文化創意資源並不亞於其他國家,但資金缺乏卻常導致影視作品無法與之匹敵,如能透過建立兼具擔保與信評之機構,或許有機會讓資金動員更加順暢。

少台灣影視製作團隊能力並不輸他國,但眼前影視內容產業資金斷鏈問題嚴重,金主、投資人難尋,加以金融機構重視是否有擔保品的借貸情況下,有時團隊出資者動輒還須將辦公室、房屋當抵押品,才能借到款,面臨「不在乎票房,只在乎還款」的現實問題。

但假設台灣能借鏡參考韓國做法,創造出自己的影視產業信用評等機制,引進由政府主導,所建立兼具擔保與信評之機構。從政府的公信力來保障,或許有機會順利向金融機構取得更充裕的貸款資金。

以好萊塢獨立製片為例,海內外影視製作財務預算結構主要分為3大來源:權益投資(Equity)、版權預售金額(Pre-sales)以及補貼支持(Supporting Money)。權益投資主要來源為風投,占比可以從20%至100%不等,好萊塢「補貼支持」占比可以達2.5成,其餘資金不足部分就需要透過貸款(Loan)支持。

但以此結構套在台灣的影視產業上,一部3,000萬元的影視製作財務預算,可能卻會產生了2,400萬至2,700萬元的貸款需求。原因一,由於版權預售收入屬於作品完製後進帳的資金,即便估計銷售金額可達整體作品財務預算的2成,初期製作仍會產生資金上的缺口。

其二,如果想向金融機構借貸以彌補資金缺口,一般金融業者會要求「權益投資」占比至少要達1到2成,且很大情形會出現「補貼支持」一毛都沒有。

而影視內容產業業者仍必須面對這殘酷的現實,即便提供金融機構DD(實地查核),也可能無法順利取得這麼高的貸款。因為金融業者一般都會合理質疑,可以完成拍片、完片品質會如預期嗎?有足夠的保證機制嗎?

這些疑問都直指一個核心問題:「有能力償還貸款嗎?」多數金融業會因此希望再增提實質擔保品,因為看不到實質的財務保證,都將對未來收款增添更多不確定性。在一般情況下,一部3,000萬元的影視製作財務預算,即便取得中小企業信保基金的信用保證,最多也只能申請到1,200萬元的貸款,中間產生至少1,000萬至1,200萬元的資金缺口。而此時台灣的影視產業該怎麼辦?

韓國政府成立技術信用保證機構

韓國則透過政府國家力量的介入,成立「技術信用保證機構」,最值得台灣參考的是,該機構針對中小企業發展的技術設計或內容,出具一紙評等報告,提供給銀行貸款的保證參考。

信用評等多是獨立第三方從技術面來研判,各經濟主體與金融工具的信用風險層級,並發表專業意見,但不能作為在資本市場中的投資建議。這對銀行而言,就像一份「風險評估報告」,銀行可以看得懂中小企業的產品風險,進而根據這筆貸款可能具備的風險,評估計算出可核貸的金額。

國際上有3大信用評等公司,分別為標準普爾(Standard & Poor's)、穆迪(Moody's)、惠譽(Fitch)等國際評等公司,台灣則有中華信用評等,為投資者提供信用評等、分析研究等服務,通常會針對基金、債券、上市公司等進行信用評等。

台灣影視產業是否可以套入這樣的評等概念,幫助動員更多資金挹注,值得各界深思。一般而言,國際評等公司通常會有三個B、三個A等的設計,一般來說,三個B以上國際評級可代表不論外在環境如何變動,仍然有償還能力,假設三個B以下,可能代表環境變動下,銀行認為償債能力相對弱。

久而久之,信用評等多被視為企業進入資本市場的通行證,也具有融資成本評價的考量,有利於企業向金融機構爭取任何條件,例如申請貸款衍生出的手續費用等,甚至可以為管理部門提供有效監管的重要依據。

假設內容信評機制建立,再加入相關保證機制(如完片擔保、保證收購等),就可進一步分散拍片品質、財務監督等風險。像是完片擔保在美國、英國、日本、香港、中國大陸沿革已久,主要透過商業合約模式,將評估出的必要風險包裝在完工保證中。最重要的是,不僅可以為製片做保證,也會介入協助財務監督、拍片品質管理等。

以成龍即將在2017年12月上映的《機器之血》為例,該片斥資人民幣4億元,便是尋求美國電影金融公司(FFI)完片擔保模式來製作,而FII則在今年宣布攜手中國人民財產保險公司,共同達成保險合作協議。使得這部片保險內容涵蓋人員意外傷害、責任風險、財產風險、財物損失等,在拍攝期間雖然經歷颱風影響,最後仍可順利完成拍攝。

韓國KTRS評等模型分類細緻

如果參考韓國的運作機制,最大關鍵點在於通路上會有預售,此時製片商便會想辦法向金融機構申辦貸款、以彌補財務資金缺口。當製片商或製作者向韓國技術信用保證基金(KOTEC)申請保證,KOTEC便會啟動評鑑機制,要求外部推薦委員會完成評鑑,經過評鑑完成者,KOTEC便會出具一份保證函給予銀行,金融機構便可據此完成核貸。

中間流程值得注意的是,管理委員會在其中是負有監督管理製作過程的責任,也就是該片可以有品質與完工的確保,例如該片可賣多少?可以償還貸款比重多少?也因為韓國完成這份保證流程,導致韓國KTRS評等違約率大幅降低了至少逼近10個百分點。

韓國建立的韓國KTRS評等模型細緻,從特定產業個人獨資、微型貸款、研究發展,到文化創意、綠能成長計畫等,其中再涵蓋創意型獨資企業、11種文化創意等,包括電影、電視劇、線上遊戲等,甚至還劃分已經或尚未市場商業化。

台灣建立影視信評機制仍有挑戰

然而,想要建置台灣影視內容產業的信用評等,需考量兩大重要面向:「風險」與「機會」。建議可藉由專家意見與報告陳述,搭配製片商在社群媒體操作、回饋等網路量化數據與口碑行銷成果,綜合參考運用在信用評等模型之中,打造評等模型表。

加上必須根據過去網路口碑或是電影票房數據,回推該電影事前的操控與管理成效,也無須限定一定是要本土素材,只要是能分析該作品成功因素的元素都可參考運用。不過,現階段想要建立台灣影視內容產業信用評等機制,仍有許多限制與挑戰待克服,有賴各界一同集思廣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