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月
借鏡成熟市場
金融挹注影視 首重建立相關政策及配套
我國影視產業發展受限於資金籌募困難,如欲透過政府政策干預機制來降低籌資問題,首要參考成熟市場的金融配套工具,擘劃適用於我國的金融協助機制。
影視產業發展無法迴避的問題, 就是資金籌募困難。我國影視業者通常規模較小,核心價值來自於本身獨特的創意,製片人與投資者須面對各種無法事先預知的風險,如編劇、製片、導演或演員創作,以及影片拍攝、發行商發行、影片上映後市場票房等風險。
因投資報酬具高度不可預測性,投資回收風險比其他產業高,以及影片開發或製作過程中所產生的有形或無形資產,價值難以衡量且不易在企業內累積,加上產業的生態和習性,資訊不夠透明,所以常造成財務上的困窘,不易獲得金融機構的資金協助。
政策降低籌資問題 活化影視產業發展
然而影視產業具高度外部經濟的特性,因此世界各國政府常透過政策干預機制,如:政府編列預算補助、稅賦減免、由政府補貼之低利貸款、政策性金融機構、信用保證機制、設立專項基金引導政府與民間資金合作等,儘可能降低影視產業籌資困難。
換言之,政策金融的角色非常重要。例如在法國售出的每張電影票都須繳納約當門票金額11%的稅金,交由法國國家電影中心(CNC)統籌以補助金的方式支援電影產業發展,並立法規定法國電視台及網路視頻等也須繳納一定比例的營業稅,來支持影視產業的發展;即利用特定稅收及統籌補助的方式,重新分配與運用,來活化影視產業發展。
法國政府也與民間銀行業者合作,成立信用保證機構IFCIC(Institut pour le Financement du Cinéma et des Industries Culturelles)對影視及文化產業提供信用保證,以協助取得銀行貸款,保證手續費通常是貸款金額的1%。
英國政府曾提出「激勵企業資助藝術計畫」,將企業或私人對創意產業的資金協助分為「捐贈」和「資助」兩類,捐贈可以享受相應的稅賦優惠或免稅,對於資助,政府則採取陪同投入制,即企業和政府按照1:1或1:2的比例共同出資。藉由政府陪同出資,使所投入的資金加倍,以擴大創意活動的規模與品質。此外,為擴大電影產業出口、增加跨國合作機會,進而提升英國電影的品牌形象與國際影響力,英國政府的影視出口基金每年提撥預算鼓勵創新,並與外銷重點國家當地的代理與銷售商建立關係,促進合作與市場資料分享。
而資金主要來自韓國文化體育觀光部,並擁有獨立制定電影政策能力的韓國電影振興委員會(KOFIC)也採取2:8比例的投資方式,即民間創投投資80%的資金時,KOFIC會相對投入20%的資金,嘗試把民間資金帶入電影產製發行體系。即使以自由市場為導向的美國,各州政府也都為電影拍製提供了不同程度的稅賦抵減優惠。
金融配套工具運用 增強資金支持力度
除了政府扶持的金融政策外,影視產業相對成熟的歐美市場亦已發展出預售版權融資、夾層融資、完片擔保及財務控管等配套工具,可確實降低金融機構疑慮,將風險控制在可接受的合理範圍,使金融機構願意增強對影視產業的資金支持力度。
關於上述金融配套工具之運作情形,茲說明如下:
一、預售版權融資(Pre-Sale Financing)
以電影預售版權向銀行質押進行融資的方式,在電影產業較發達的歐美國家已有數十年的歷史,其做法之主要內涵大致如下:
製片人會製作一個包括劇本、導演及主要演員等內容的電影概要或短片,委由銷售代理人在全球主要且該類影片購片機會高的電影交易市場進行影片推銷及預售,並就發行地區、時間、各方權利義務進行約定。在發行合約中,發行商承諾向製片人支付一定數額的價款獲得影片全部或部分發行權。
當製片人獲得足夠多的預售版權承諾後,便可向銀行申請貸款。銀行除會對製片人所獲得的版權預售合約進行審查外,亦將對製片費用及現金流預算進行審查,據此作為確認貸款資金用途及分階段提供貸款的基礎。此外,銀行通常也會就對製片人與發行人進行徵信調查,一併作為審查評估的依據。
銀行會要求製片人與發行商簽署的預售版權協議作為擔保品,並會要求製片人將其在影片中享有的所有版權一併質押。
二、夾層融資(Mezzanine Financing)
夾層融資在國外已行之有年,是介於信貸資金(credit capital)與權益資本(equity)之間的融資方式,可視為同時具有債權與股權特點之融資工具。
夾層融資的設計精神在於銀行貸款除有基本利息收入外,亦能分享借款人未來經營成果與報酬。也就是說,為避免因資金短缺或高額利息負擔,阻礙企業經營與成長,銀行在企業貸款初期僅要求較低的利率,但銀行所承擔之超額風險,可在企業未來獲利穩定後分享盈餘,或是將借款額度轉成企業之股權,讓銀行得到適當的風險溢酬,彌補其早先所承擔的超額風險。
就電影業者而言,若以未來電影票房收入為基礎,銀行可與製片商協議,當票房達到一定水準,除原先貸款的利息外,銀行可分享該影片獲利之一定比例回饋。
三、完片擔保及財務控管(C o m p l e t i o n Guarantee & Financial Control)
從電影的投融資來說,主要風險大致可分為製作(即完片或完工)和發行(票房)等兩大風險。由於影視作品從開始製作到作品完成前都是無形的存在,金融機構本能性地會想避開對尚未完工的無形作品進行投融資,因此影視作品的資金籌措必定受到侷限。
完片擔保是常被用以降低影視製作風險,保證資金提供者所投融資的影視作品能依計畫所訂之內容及形式要求, 依時程(o n schedule)按預算(on budget)交付。任何拖延或財務超支將由完片擔保人來承擔,且當製作無法完成時,還將償還資金提供者所投融資的資金。
換言之,完片擔保就是保證一個影視作品能夠成功地從劇本變成影片,交付至發行商手中,不但能幫助製片人建立良好的風控,並能強化不熟悉影視製作流程投(融)資者的信任。在完片擔保人確實扮演有效率管理者角色並排除完工風險的情況下,對資金的引入具搭橋與促進的效果。
完片擔保最早出現於1950年代,1980年逐漸流行於歐美,歐美完片擔保制度是保障影視作品能如期按預算交付給發行商,完工擔保公司宣告「作品製作完工」時,保證責任即終止。
韓國由政府主導之完工保證制度則不同,除了對內容製作的完工風險保證之外,發行(票房)風險也包含其中,是概括性的保證制度。因為比歐美民間完片擔保公司要承擔更廣範圍的風險,所以推薦委員會及管理委員會由韓國內容振興院(KOCCA)、技術保證基金(KOTEC)、銀行、業界專家及會計師組成,且融合KOTEC評等系統,共同協力、參與運作,致力於將事前風險降至最低。又因KOTEC同時承擔完工及發行(票房)風險,所以設有回饋機制,當該影片未來獲利優於預期,KOTEC可得到一定比例之回饋金。
值得注意的是,如同歐美完片擔保制度,韓國完工保證制度也會對影片製作過程進行某些監控及干預,而這些監控及干預常引起韓國影片製作方的反感,認為此對創作品質造成妨礙與傷害。
如同完片擔保(保險)一樣,韓國KOTEC自2009年推行完工保證業務以來,已累積大量的珍貴數據資料(至2016年9月底,已提供保證2,882億韓元予380件專案,類別包含遊戲、電視連續劇、電影、表演藝術等,其中電視連續劇占比約達40%、遊戲20%、表演藝術20%、電影3.5%)。這些相關資料的累積與管理,已經明顯提升製作預算和製作時間的預估準確性。
參考國外成功經驗 完備金融協助機制
從影視業者籌資的層面來看,美國影視產業已為極具規模經濟的娛樂產業,並帶來豐厚的商業成果,遵循市場機制形成的多元籌資管道自然功不可沒,好萊塢有半數的電影資金皆源自於金融機構的挹注。
法國則把電影視為文化財,不但運用配額制,儘可能把外國影片擋在門外,並且運用公權力導入資金,積極扶持國產電影。至於台灣影視產業因國內市場規模較小,政府的資金補助扶持絕對是不可或缺,然而如何完備適合我國影視產業的金融協助機制,導入金融機構資金更形重要。
特別須注意的是,台灣影片製作預算及國內外市場規模與歐美先進國家差異甚大,且尚未建置並累積具一定質量的資料庫,因此相關風險分攤機制或工具的引進應充分考量主客觀條件,因地制宜。(本文作者為台灣金融研訓院金融研究所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