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月

行動支付與自助服務設備

加強使用黏著 走出支付新路
撰文:許世杰

台灣目前在行動支付上仍未普及,銀行要藉此獲得更多消費者數據仍有門檻。而以自助服務設備作為切入點,也是一種有效方式。

零售浪潮下,加上智慧型手機與4G網路的全面普及化,手機中各種與生活服務的app也就越來越多。對銀行而言,電子銀行app就是未來的個人分行或虛擬分行。從轉帳與繳費,到申請信用貸款,甚至買保險、買基金,其實都已經可以在app中進行。銀行當然也可以透過大數據分析,即時提供適當的金融建議。前提是:先要養成消費者經常使用電子銀行app的習慣。所以,在電子銀行app中加入行動支付功能,想辦法讓銀行app可以更深入到消費者生活的每一個環節,自然成為銀行的重要策略。

行動支付需要新模式、新場景

然而在過去的這兩年裡,這個策略的執行狀況卻不如預期,主要原因有下列兩大項。首先,目前銀行的行動支付服務,規定付款與收款方都需要是同一個支付機構的會員才能使用。這是源自於第三方支付的封閉式模式。這個模式很多人效法的主因,是因為微信支付與支付寶也是這樣做,而且很成功。然而,會這麼想的人,顯然都忽略了騰訊是先有微信,才有財付通。而阿里巴巴也是先有淘寶,才有支付寶。但台灣所有的行動支付app,都沒有一個在原本領域接近獨占的網路服務可以依附。也因此造成台灣沒有任何一個銀行的行動支付可以有超過10%的滲透率。而某個服務有10%的場合可以用的意思,也等同在另外的90%都不能使用。如此一來,行動支付自然也就失去了意義。而銀行希望透過電子支付來提高行動銀行app使用率的策略,自然也就跟著落空。

其次,目前銀行推廣可以接受行動支付功能的店家,幾乎都還是集中在「有POS,有人服務,大型連鎖,而且原本就可以收信用卡或悠遊卡的場景」。由於場景不變,對消費者的價值自然不大。能否有效擴大應用場域,例如說,微型商家,自動販賣機,停車場,甚至是無人商店,才是行動支付普及與否的關鍵。

然而,目前以條碼或者NFC為主的行動支付技術,並不足以大規模的解決上述的2個問題。例如說,NFC感應式支付,不論用有線還是無線的方式,在商店端都需要網路連線,這就是一種門檻,會大幅度限制行動支付可以適用的場景。又例如說,掃碼支付,由於安全性很低,導致商家老闆還是需要依賴隨時帶著手機與app來做收款確認,這也是一種門檻。再例如說,過往的自動販賣機,如果要接受條碼或者NFC的行動支付,每台販賣機裡頭甚至必須安裝一台小的工業電腦。這些都是各種不同的門檻,會妨礙行動支付的普及。

從自助服務設備切入邁向智慧商務

為了解決上述的問題,威購提出了一套「開放式物聯網行動支付架構」,來協助銀行、電信,以及電子商務業者在自家的app中加入行動支付的功能。在app這一端,威購提供了Open Wallet API的元件,來讓各app可以介接。在商戶這一端,不管是有人的櫃枱,還是各種無人的自助服務機台,威購則是提供各種不同的WayGoBox藍牙感應模組來讓商戶使用。這些WayGoBox模組本身並不需要連網,而是透過最高安全強度的加密技術來與手機上的Open Wallet API溝通。更重要的是,這兩端的整合,是完全可以分開獨立進行的。

完成整合之後,消費者來到自動販賣機、自助洗衣機或任何一種裝有WayGoBox模組的設備前面,他只需要拿出手機,打開合作銀行的app,然後把手機靠近設備進行感應,就可以啟動付款的流程。付款完成後,WayGoBox會確認來自app的加密電文。如果確認無誤,就會提供對應的商品或服務。至於這些安裝在機器內的WayGoBox模組,則可以模擬各種投幣式的設備,而且成本只有傳統方式的十分之一,甚至比硬幣投幣器還要便宜。

這種作法提供了兼顧「便利」、「安全」與「低成本」的最佳方案。對銀行而言,透過有效的產業聯盟分工,銀行不再需要在支付每一個環節都親力親為。而是透過有效的聯盟分工,讓銀行只需要專注在大數據與銀行本業。目前這個作法已經獲得玉山與台新銀行兩大消費性銀行,黑松與金車兩大飲料公司,以及中華電信的青睞,並且獲得國發會亞洲矽谷計畫的支持,在今年的嘉義燈會中初試啼聲。

展望未來新零售的商業環境中,所謂線上與線下的界線將趨於模糊。消費者可能在線上參加了一個行銷活動,然後到指定地點的線下販賣機領取商品;也可能路過一個自助商店,透過販賣機試用了一個新產品後,立刻手機訂購宅配到府;也有可能在線上買好套票,然後用手機中的套票搭乘長途交通工具、住宿,甚至兌換販賣機中的飲料。這些變化多端的商業模式,背後都需要「支付」,也都會為參與的銀行帶來更多深入的數據,然後適時的給商家或消費者提供更貼近需求的金融商品。(本文作者為威購金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