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月

「2018 投資台灣高峰論壇」紀實

賴清德:協力前瞻投資 重啟大投資時代
採訪、整理:編輯部

改善台灣低薪、強化經濟競爭力,最大關鍵在於投資行動,尤其是政府的基礎建設投資、民間部門的產業投資,至於該朝哪個方向前進,且看「2018投資台灣高峰論壇」!

政院院長賴清德出席1月16日的「2018投資台灣高峰論壇」,親自說明上任以來持續主持「加速投資台灣專案會議」的三大重要成果,同時鼓勵民間業界一起投資,行政院團隊認為現階段推動投資,「公私協力,才是王道」。

投資台灣 公私協力才是王道

投資不足,則經濟成長失去動能;動能不足,則薪資難以提升。台灣不缺投資經費,保險資金約有新台幣20兆元,其中七成,約14兆元投資到海外,行政院目前最重要的工作是「鼓勵投資、發展經濟」,政府將積極排除投資障礙、建立彈性勞動體制、建置民間參與公共建設投資平台,並持續打造友善環境,推動新創產業發展。

「這個平台的功能,是為媒合私部門資金與政府建設標的。」賴清德說,由公部門投資引領民間資金跟進,共同推動台灣的基礎建設及經濟發展。「2018投資台灣高峰論壇」主辦方台灣股權投資協會理事長邱德成對此表示,政府勉力推進前瞻工程,公部門投資也已經起跑,有能力推動民間投資實際行動的關鍵單位,應該思考如何配合行政院團隊提振台灣投資,導引社會游資參與建設,並針對投資實務困境、政策或法規,提出民間建言。

故此,這次論壇以「重啟大投資時代‧迎接新投資元年」為題,受到行政院團隊的特別重視,國發會主委陳美伶、金管會主委顧立雄,以及桃園市市長鄭文燦進行專題演講,協辦單位包括台灣金融研訓院、台灣產經建研社、桃園企業聯合會以及經濟部招商投資服務中心等等。中央與地方政府擘畫政策方向,投資產業界邀集民間共同推動,這種全面整合的作法,必能為投資台灣,發揮更為前瞻的動能。

中央與地方政府 共創生態系

在鼓勵民間持續投資、參與前瞻基礎建設,賴清德強調,還有一個任務是為新創事業建立生態系,希望建立一個新創的友善環境,讓年輕人也好,或是創投、天使基金都可以助新創事業一臂之力。

對此,行政院「亞洲‧矽谷」推動方案落腳的桃園市,由桃園市市長鄭文燦出席論壇,宣示桃園市政府提供「單一窗口、全程陪伴」的一級投資服務。他表示,地方政府與中央政府,會在水電設備、基礎建設、土地取得等方面通力合作,協助企業排除障礙,讓台灣進入下個階段的投資新高峰。桃園市為亞洲交通樞紐,且為台灣產業重鎮,歡迎各界「投資台灣、選擇桃園」,市府在擬定未來桃園市的產業發展策略時,配合行政院「5+2產業創新計畫」,將就資通訊(ICT)產業、物流業、航太維修產業等六方面,列為發展重點。

桃園市因桃園國際機場,擁有亞洲交通樞紐地位,更是產業重鎮,桃園市產業聚落發展為全台最完整,工業產值每年達新台幣3兆元,是全台第一,在交通運輸系統便捷下,正與大台北地區形成「北北桃1小時生活圈」。此次論壇特別開闢「投資桃園特展」,現場展示桃園航空城、物聯網、青創基地等,桃園航空城公司董事長黃適卓、桃園市經發局副局長陳文德、桃園市青年事務局局長陳家濬,均登台為與會人士詳細解說。

法規鬆綁 打造友善投資經營環境

各式各樣的法令障礙,向來是民間投資意願偏低的主因。國家發展委員會主任委員陳美伶在論壇上指出,上任以來與產業界對談,現台灣有三個法規讓業界最為困擾,分別是《政府採購法》、《環境評估法》與《勞基法》,國發會會針對關鍵點進行法規鬆綁、加速調整。

陳美伶一語未畢,現場來自民間機構、產業主管的近500位與會人士,不約而同大聲鼓掌,顯示業界心有戚戚焉!她進一步說,她自 1980年擔任公務員起,就很常聽到法規太緊、要鬆綁,「為什麼到現在還是如此?」追根究柢,就在於公務員防弊重於興利的心態,常常「帽子拿掉,衣服都沒換」,而且很多函示可能逾越母法。

國發會推動的跨部會法規鬆綁檢視,會從正面表列轉向負面表列,將透過「由下而上」、「由外而內」、「以時間管控」三大原則,讓法規鬆綁取得更好成果,「我要給大家信心」!

她也當場解釋三大法規的鬆綁進度,採購法目前已經有一個法案在立院,正往鬆綁方向前進;環評法修法正在行政院討論,希望更快速,而勞基法日前有部分修法,但還要再往下一步繼續走,希望修出更適合各行各業的法規。

金融支持實體產業之投資與發展

在國發會戮力鬆綁法規,打造友善投資經營環境之時,在投資行動中扮演資金來源的金融業,更有必要即知即行。金管會主委顧立雄在論壇中表示,金融市場的安定與安全必須兼顧,既要協助金融產業發展創新科技,又要以金融資金支援實體產業發展。

在討論投資台灣過程,外界的箭頭都指向壽險業,特別是海外投資部位極高的問題,各界殷盼政策能有效引導保險資金投資前瞻基礎建設、5+2產業、民生、綠能及高齡長照產業等。

顧立雄表示,在維持金融穩定的前題下,金管會持續鬆綁法規及開放業務,並協助金融業業務開展,保險業、銀行體系存有餘裕資金,應可多元化資金運用管道,可以協助國內產業取得發展所需資金,並提升金融業的資金運用效率。協助5+2產業投資,加速導引保險業資金進入產業投資,除了可投資國家級投資公司設立的PE FUND(私募基金)等,也放寬保險業投資創投可以從現行的2億元拉高到5億元及占業主權益5%以下者,可採事後報備。

台灣股權投資協會理事長邱德成表示,金管會這項開放,能加快培養台灣自己的「PE FUND」,保險業資金經由創投業、資產管理公司協助,壯大為「產業發展基金」,不僅是政府中意的5+2產業、綠能風電再生能源,上市櫃公司整併、前進東南亞市場,都將有充足的銀彈。

認識私募股權基金的多元形態

在此次民間投資重啟宣示中,「PE FUND」是產業投資界希望籌募集資的標的,在中文一般稱為私募股權基金,國票金控總經理丁予嘉在論壇中指出,實際上它具有多元形態,包括基本型、私募型、產業型與專案型,在全世界資本市場扮演的角色愈來愈重要。

可是,丁予嘉認為,「PE FUND」在台灣有「三大奇觀」,諸如保險業可以投資海外私募基金,或是投資國內管理機構在海外發行的美元私募基金,「這都是不對的政策」,因為一不小心錢就跑到中國,讓人誤解保險業「寧可金援中國,不願支持台灣」。

有三個方法可以解決這個困擾,一,把股權投資形成政策工具,金管會雖然已開放投信業可以募集,亦需要更多資產管理業者參與;二,開放保險事業投資股權投資基金;三,租稅既然穿透,如基金出資人會被抽到稅,還限制有限合夥人的基金怎麼投資,這些不必要的限制應加以免除。

金融建言 提振台灣創新投資

國票金融控股董事長魏啟林亦針對提振台灣創新投資,提出建言。20年來,台灣本土長期投資不足,高素質的人力沒有發揮的舞台,加上創新投資的風險大,廠商缺乏誘因承擔風險,可以從改善投資稅制著手,稅改若能以激勵投資為主軸,能提升GDP、把經濟的餅做大,再以擴大的稅基與稅收,照顧低所得者,打破「貧富不均」與「經濟動能不足」的困局。

此外,魏啟林提到,改善資本市場結構,也是健全投資環境的可行方法,可以從三個面向落實:其一、行銷台灣資本市場,吸引外資進駐投資:行銷台灣優質產業投資標的,吸引資金挹注,提升本益比與市值,加速活絡市場動能同時拉高國際市場能見度。其二、加強ETF發展:ETF商品持續開放與發展,2016年12月16日立法院三讀通過公司債、金融債及債券ETF證交稅停徵10年優惠,預估未來10年公司債及金融債券發行餘額將成長至約新台幣4.2兆元;而暫停徵債券ETF證券交易稅,可提高小額投資人參與債券市場機會,均有助於活絡債券市場、協助企業籌資,促進資本市場發展。其三、創新市場制度:建置活絡股市機制,為提升市場量能,證交所將研議以調整交易單位、延長連結國外成分股之ETF交易時間等方式,為台灣資本市場注入活水。

五大產業 馬上啟動投資

當學者專家就解決投資不振,積極提出建言的同時,本業為益鼎創業投資董事長兼總經理的邱德成,有意把台版PE FUND發展為「產業發展基金」,並整合升級版的創投基金,注入「能馬上啟動投資」的五大產業:高齡暨長期照護產業,台灣最有科技能力的AI人工智慧,未來20年都需要的綠能/智慧電能,以及協助上市公司進行產業整併的股權基金,由民間資金搭配國家級投資公司台杉投資;另一項則是集力多家創投基金,以更大規模的創投基金前進東南亞市場。

在下午論壇中,就由金融科技協會理事長王可言、人工智慧學校執行長陳昇瑋、亞洲大學副校長林蔚君,分別就金融科技的前瞻投資,人工智慧的人才培育與機會,以及大數據人工智慧與區塊鏈創新機會,進行專題演講。

王可言預告,「2018年會是金融科技的大爆發年」,其一是眾所期待的《金融科技發展與創新實驗條例》,即監理沙盒實驗已在立法院於2017年12月29日三讀通過,加上國內近2年有100家金融科技新創公司出現,均透過前瞻科技加速驅動傳統產業,金融服務業即亦在科技衝擊下,發展焦點由個人金融轉入中小企業金融的創新。像從歐洲發起PSD 2/GDPR開啟開放API金融,會徹底改變銀行,API平台成為必備的工具,雲端、大數據與區塊鏈,都可透過API管理平台整合,用生態圈的概念來經營。

前瞻技術有很多才剛出來,產業也不會那麼快被影響,投資界較會注意到的ICO(虛擬數位貨幣首次發行),在2017年下半年大爆發,及至第三季,ICO發行募集的金額已超過早期投資的天使基金,這對新創團隊是警訊,未來可能會更難拿得到創業資金的活水。

金融科技到AI人工智慧 跨領域應用

台灣發展金融科技跟新創產業,政府能做的就是法規鬆綁、鼓勵投資、改善環境及培養國際觀人才,才有助於營造合適的投資環境,不要讓公法人與民爭利,也不能是「大魚帶小魚」,因過去經驗是大魚常會把小魚吃了,應針對顛覆性創新產業,讓小公司變大,進而刺激金融業轉型。

此外, AI人工智慧領域,應最有機會應用到各個產業,科技部自2018年元旦正式啟動AI創新研究中心,規劃在未來5年內投入新台幣50億元,整合產、學界,並且與國際專家團隊合作,要讓台灣AI能夠真正發揮影響力。

台灣人工智慧學校執行長陳昇瑋分析,現在有幾家公司在發展AI,不過需要更多AI公司來形成一個產業,並與其他產業相互應用,中研院團隊為取得產業實例去年密集拜訪全台企業,看到「台灣發展AI的三大挑戰:產學之間存有鴻溝,AI相關人才缺乏,加上業界已習慣於外來技術的導入,這些困擾都有機會在未來因為台灣人工智慧學校啟動AI人才培訓授課而化解,讓台灣在全球人工智慧技術的快速發展洪流中不落人後,能占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