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

日本金融教育向下扎根

前進中小學 播撒金融知識種子
採訪、撰文:陳雅莉

社會普遍共識是金融教育應深入各級學校中,並由孩童做起,幫助他們從小培養正確的金錢觀和金融素養。

融教育若愈早向下扎根,愈能讓年輕人體會到金融知識所帶來的力量。先進國家大多立法規定中小學課程中應包含經濟與金融教材,特別是在數學及閱讀等課程中,分別融入複利及消費者保護法等教案。日本亦投注許多心力於金融教育領域,社會普遍共識是由孩童做起,幫助他們從小培養正確的金錢觀和金融素養。

為積極推動金融教育深入各級學校中,日本金融廳於2012年成立金融教育研究組,隔年公布金融教育報告,並修訂2005年制定的「金融與經濟教育議程」,設定未來金融教育計劃及目標,要求加強日本國民,包括學生在內的金融知識教育。

金融知識普及為何重要?

日本早期推動金融知識普及化,目的是為推動日本金融市場成為以直接金融為主的市場。因此,自金融大改革後,為逐步將日本國民所持有的金融資產由儲蓄導向金融商品市場,必須提供金融教育給投資人,讓他們了解自身的權利義務及自負風險等概念。

到了1990年代,信用卡、現金卡及小額貸款盛行。在消費金融快速發展的過程中,也衍生借款人多重債務、消費者破產、消費者權益受損等眾多問題。尤其是日本股市泡沫、經濟低迷的推波助瀾下,多重債務現象更加嚴重。根據日本獨立行政法人「國民生活中心」於2006年3月調查顯示,高達90.6%的多重債務者不知最高利率為何,對利率的觀念也不甚清楚。顯見消費者本身金融知識不足,易使自身陷入多重債務的困境中。

2006年11月,眾議院財務金融委員會的附帶決議中提及:「為極力抑止多重債務者增加,應盡速將金融教育納入學校教育中。」因此,這也是日本政府推動金融知識教育的其一主因。

此外,2008年全球爆發金融海嘯,再加上面臨人口老化、少子化等嚴峻問題,在在都使日本政府感受到推動金融知識教育的迫切性。


日本早已是全世界最長壽的國家之一,男性、女性平均餘命各為80歲、86歲。在過去60年間,男性和女性的預期壽命,都增加20多歲。隨著出生率下降,預計到2020年,65歲及以上的人口比例將上升至近30%。在退休後餘命延長情況下,日本民眾想要累積退休金、保持生活水平,不能光靠政府,還必須自己要有理財的觀念,晚年才有保障。因此,趁年輕時,增進金融知識,並提早開始做終身規劃,對退休儲備資產將有所幫助。

另一個值得關注的議題,是針對老年人的金融詐騙案迅速增加。老年人容易受騙,一來是在毫無防備之心下,二來是因為金融風險意識不足。根據日本央行調查,與其他年齡組相比,老年人普遍對自己的金融知識更具信心,但其實他們的金融知識不足,政府應努力縮小信心度高和識字率低之間的差距。

另外, 提高兒童的金融識字率也很重要,因為生活在富裕社會中的孩子容易失去正確的金錢價值觀。目前, 日本社會正面臨兩種現象:「六口袋問題」(six pocket problem)、「隱形金錢問題」(invisible money problem)。前者指孩子的零用錢來自於父母、祖父母及外公外婆,後者則是電子貨幣支付愈來愈流行,以至於孩童親身使用實體金錢的經驗愈來愈少,很少有機會認識金錢、了解花錢的限制。

增進金融素養 CCFSI當推手

日本金融知識教育由日本金融廳和金融服務資訊中央委員會(Central Council for Financial Service Information,簡稱CCFSI)共同合作推廣。CCFSI的主要顧問為金融廳廳長與日本央行總裁,秘書處就設於日本央行情報服務局內。

日本央行是CCFSI 最活躍的會員,自2004年起積極投入下一代的金融教育工作,並規劃金融教育課程及演講活動。例如,2004年4月新設兒童網頁,8月開放地下金庫供民眾參觀;隔年起舉辦大學生的經濟金融年度競賽,並充實央行網站與刊物內容。央行的金融教育工作,還包括出版小冊子等宣導資料、舉行專題演講、學生和教師研習營,以及開放位於東京的日本銀行金融研究所貨幣博物館、北海道的日本銀行舊小樽支店金融資料館等。

2005年,CCFSI發起一項改善學校金融教育的活動,依不同年齡層研發各種金融教材,並為學童提供各式實務教學案例。到了2013年,金融廳根據全球金融危機的經驗編寫一份報告,描繪日本未來金融教育的方向。報告中強調金融行為的必備能力,並著重金融素養的基礎知識,務必使其更易於學習。CCFSI依此報告,按年齡組編列金融教育內容與標準,並於2014年制定「金融掃盲地圖」(Financial Literacy Map)。

此外,CCFSI還與金融業者和其他相關團體合作,提供易於理解的教材、小冊子和DVD。譬如針對中老年人的小冊子,羅列如何維持退休生活水平的建議。至於大學生,則是教導他們對金融行為培養自我決策的能力。

修訂金融與經濟教育議程

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簡稱OECD)出版的《金融教育與意識之原則與最佳實務》中,其一建議是「金融教育應始於學校,人們應於生活中盡早學習金融事物。」

早在1950年代,日本政府即在學校透過「兒童銀行」模式,宣導儲蓄觀念。「兒童銀行」允許學生利用與學校配合的金融機構存取款,並享有存款利息的免稅待遇,藉以培養學童的儲蓄習慣。

2005年,金融廳發布〈金融與經濟教育議程〉,並制定全國金融教育策略。為促進學校推行金融教育,金融廳與文部科學省配合,利用綜合學習時間與各科時間,進一步充實金融課程內容。

CCFSI亦主動製作金融教育課程教案,供各級學校在現有教學科目中,如小學的社會科、生活科、家庭科、道德科與特別活動,融入金融教育,以減輕教師與學生的學習負擔。另外,也設計教學綱領、教案供教師使用,並行文文部科學省協助。

在文部科學省公布的2008/2009年度全國教學大綱中,金融知識教育採用跨學科教學方法,融入現有社會科學、家庭經濟學、德育課等中小學科目中。同時,小學、初中、高中分別於2011、2012、2013年執行新的全國課程大綱與教學指引。

2012年,金融廳成立金融教育研究組,隔年公布金融教育報告,修訂2005年制定的〈金融與經濟教育議程〉,並設定未來金融教育計劃及目標,要求加強日本國民包括學生在內的金融知識教育。

依學生年齡 規劃不同課程

經過多年努力,金融教育深入各級學校,已逐漸成為社會普遍共識。2003年,日本央行進行日本中小學生金融教育調查結果顯示,只有4%的受訪者曾上過金融教育課程,68%幾乎沒上過此類課程。再進一步追問就讀的學校是否有提供金融教育課程,從小學、初中到高中受訪者回答「沒有」的比率,皆超過9成以上。

2004年8月,金融廳以中小學教師為調查對象,進行中小學經濟金融教育調查結果顯示,小學、初中及高中的老師認為經濟金融教育是「重要且必要」的比率分別為56.9%、74.6%及81.3%。

2005年3月,日本央行調查顯示,61%的受訪者認為學校提供金融課程是必要的,僅6%認為不需要,33%沒意見。對央行未來積極推動金融教育的態度,62%受訪者非常贊成,僅4%不贊成,其餘34%沒意見。至於日本央行應推動的金融教育課程,超過半數(54.7%)認為應教導「基本經濟金融觀念」,其次為「貨幣角色與重要性」,再者是「預算管理與人生規劃」及「央行功能、貨幣政策及金融機構角色」。

此外,學生希望學習的金融教育課程,亦隨著年齡層而有所不同。小學生最優先希望了解貨幣的重要性,次為如何規劃和使用貨幣;中學生以經濟金融的基本知識為最優先學習的項目,次為如何規劃和使用貨幣;高中生則以信用卡及使用需知為最優先,次為了解與選擇金融商品,以及經濟金融的基本知識。

2016年10月,日本央行再次進行金融素養調查,以了解18歲(含)以上成人的金融知識和金融決策技能。結果發現,受過金融教育的學生答對率(56.4%)高於未受此類教育的學生(38.2%),也高於所有年齡層(55.6%)。顯見,促進學生的金融教育,可提高日本整體金融知識水平。因此,為增進金融素養,政府有必要更廣泛地推廣金融教育,並滿足各年齡層的優先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