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
美國需突破金融識字率低落窘境
金融業發展領先群倫 國民金融概念急待提升
美國基礎金融教育近幾年發展停滯,因統一教材不適用於所有人,且多數青少年無法想像財務困難是怎樣的深淵。因此,財務教育者除了強化基礎金融教育,也應延伸至人生不同階段,或特定族群和情境提供不同的資源。
假如你認為缺乏金融識字程度(Financial literacy)是一個社會問題,在美國,這個問題可能比你想得更嚴重,2016年FINRA基金會針對金融識字率的統計顯示,三分之二的成人無法通過5題基礎的金融識字測試,其中的問題像是,當你以20%利率貸款1,000元時,一年的利息會是多少?答案是200元,但答不出問題者不在少數,且答對的比例逐年下降,從2002年42%降至2015年37%。
金融識字率低 特定族群陷困境
富比世(Forbes)雜誌報導也說明金融識字的情況有多麼糟,四項統計包括:(1)44%美國人遇到緊急狀況時,付不出US$400的現金(約新台幣12,000元)。(2)43%的學貸借款人無法按時支付還款,2015年68%的大學畢業生在畢業時,有平均3萬美元(約新台幣900,000元)的負債;約2千2百萬聯邦學貸的借款人,無法在時限內還款或因經濟困難申請延遲還款。(3)38%的家庭有信用卡債務,平均欠款US$16,048(約新台幣480,000元),而其中許多人對於支付高昂的利率完全無概念,也沒有認知還有其他降低利率的方法。(4)33%的美國人退休儲蓄為0元,另外56%只有少於US$10,000存款(約新台幣300,000元)。然而統計數據顯示,大部份的美國人需要至US$1,000,000(約新台幣30,000,000元)的退休金,千禧世代需要US$1,800,000至2,500,000(約新台幣55,000,000至75,000,000元)。
美國的金融業位居全球頂端,億萬富翁多不勝數,然而一般大眾的金融知識成長速度卻遠追不上時代的進步,財富(Fortune)雜誌的研究顯示,許多美國人的經濟情形已從金融風暴復原,2009年只有36%的人能付清每個月所有的帳單,2015年攀升至48%,緊急基金的儲蓄率也以相似比例上升;然而特定族群,如非裔和拉丁裔美國人、女性、千禧族和缺乏高中教育的族群,財務狀況甚至比金融風暴之前更悲觀。
加強基礎教育 從小建立金錢觀念
美國政府在將近2 0 年前就已發現此問題,2002年美國財政部成立金融財務辦公室(Office of Financial Education);2003年美國國會在金融識字和教育改善法案之下建立金融識字教育委員會(Financial Literacy and Education Commission, FLEC),其於2011年針對金融識字發表國家策略,並於2016年更新,提出四項目標:提高民眾有效認知和接觸金融教育;識別和整合核心財務能力;加強金融基礎教育;發現、強化和分享有效案例。
主要概念是「及早開始以達到財務成功」(Starting Early for Financial Success),從小接觸金融教育,建立一生的財務管理技能。目前全美財務教育的情況,根據2018年美國經濟教育委員會(Council of Economic Education)的統計顯示,50州都將經濟教育列為小學到高中標準課綱,但只有22州列為高中必修課程,其中16州需要測驗;17州將個人財務列為高中必修,7州需要測驗。一直以來,基礎教育被認為是最重要的一環,從小開始教育,延伸至青少年時期,以發展成人之後的財務管理能力,內容包括可能面臨的財務狀況和選擇,練習資源管理和財務決策。政府提供許多網站資源,包括孩童時期訓練金錢觀念的遊戲,以及青少年時期金融教育教材,亦提供教師的線上資源。
美國經濟教育委員會(Council of Economic Education)的總裁莫瑞森指出,目前金融教育的核心:為了達到人生成功,許多孩子不需要學習如何與債務奮鬥,但需要學習每個月要如何儲蓄才能達到財務目標,貸款時知道多少錢可支付所有還款。基礎教育提供的基礎金錢觀念和利息計算,對於孩童和青少年來說,為不可或缺的生活技能。
特定族群與情境的金融教育
然而,基礎金融教育並未完全普及,且近幾年發展停滯,雖為必須但成效緩慢,原因是統一教材的教學不能適用於所有人,個人面對的財務情況皆不相同,且青少年尚未經濟獨立時,無法想像財務困難會是怎樣的深淵。許多研究也發現,影響財務決策的因素取決於情境,即遇到財務困難時面對的環境和對未來財務規劃產生的心理和情緒障礙會影響決策。
美國政府和相關非營利組織針對特定族群提供不同的金融教育資源,認為財務教育者應該了解每個人的目標和挑戰,除了強化基礎金融教育,應向後延伸至人生不同的階段。
針對大學生即設立了財務諮詢,評估學費、財務補助、學貸和償還計劃。針對上班族,金錢(Money)雜誌統計發現,有67%的千禧族(1981年後出生者),每天會在工作時間內,因煩惱個人財務問題而無法專心,煩惱時間遠比戰後出生潮(1946〜1964年)的工作者多出兩倍,除了政府及相關組織提供的線上財務資源之外,有許多公司開始將個人財務諮詢納為員工福利,透過給予個人化財務訊息、退休計劃和財務督導,來協助達成財務健全。一般大眾則是透過社區圖書館宣導可靠的財務教育,內容包括政府福利說明、財富運用和投資、退休規劃、金融詐騙和身分竊取等主題。其他對象,如提供退休人員、老人及照護者財務規劃資源,以及為創業者提供創業成本和現金流管理的課程。
美國政府的角色除了提供線上資源,也透過社群網站和特定活動宣傳,如將每年4月設定為財務能力月(National Financial Capability Month),結合學校和非營利組織共同推廣,鼓勵面對面活動參與。未來發展方向為持續尋找各種有效的宣傳通路,投入和分享相關研究案例,金融教育對象則著重於初入職場的新鮮人、財務能力脆弱的年輕人及其家庭、需要高等教育就學貸款者,以及自由型態工作者。透過大學、企業內和社區網絡的財務諮詢管道,提供最即時的幫助,對各個世代的財務規劃帶來更實際的改變。
台灣青少年觀念改 加強金融教育避財洞
美國以消費主義為導向的社會風氣已橫掃到台灣,尤其是年輕世代,固定儲蓄的習慣漸漸式微,財務規劃日趨重要。加上金融科技快速發展,科技使用及詐騙預防皆為需要持續學習的主題,政府及相關機構應考量推廣金融教育,包括扎根基礎教育以及不同階段的財務管理。美國經驗發現,金錢觀念若沒有及時在學校建立,則學習財務管理的技巧將成為個人責任,最可怕的是,許多人在發現財務管理的重要性時已經為時已晚,例如因沒有固定儲蓄而無法退休,或掉入債務的坑洞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