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
孕育國內金融生機
FinTech Space與芬恩特創新聚落 金融科技使命大不同
近期,各國皆積極發展新興金融科技,而台灣也不落人後,設立了金融科技創新園區,以及芬恩特創新聚落,以期加速國內金融業者與金融科技的發展。
當新興技術開始大幅度地改變金融生態系,為金融消費者、金融業者及監管機關創造出新的機遇與挑戰時,金融創新相較於過去傳統金融服務,進入了信任建立與監管試驗的階段。新的計算模型、服務技術,甚至是大數據分析與商業模式的躍進已改變了金融面貌,包括國內目前廣泛討論的純網路銀行(Digital-only Banks),同一時間歐洲正如火如荼開展純行動銀行(App-only Banks)。
但當市場充斥過度套利或因尚未受妥善監管而具未知風險,對消費者、投資者及更廣泛的金融體系構成威脅時,如同加密貨幣的加速增長,市值曾高達9,000多億美元,比去年增加了5倍,現在卻蒸發了約7成。加密貨幣的極端波動性、散戶投資者暴增,以及近來引發市場注目的駭客事件或失敗案例等,都加劇了全球探討金融創新的監管問題。
為最大限度地發揮新興金融科技(FinTech)的潛力,政策也必須達到合理的平衡;為創造對金融科技的支持空間,也必須維持強而有力的監管框架,進而督促創新者去落實與保障消費者的使用安全。IMF在今年的會議中,一方面鼓勵探索新興金融技術,另一方面也提醒監管機關應提高對金融科技的風險意識,許多國家也透過創建可以測試新技術的受控環境(像是創新園區或監理沙盒),促進金融業者與金融科技公司的合作,在嘗試或累積各式各樣的開發經驗下,撮合出最適切安全的新商業模式。
整合資源 兩大金融科技園區相輔相成
不僅是全球,金融科技在台灣也愈發受到重視,第一個台版監理沙盒實驗今年12月將正式啟動,在此之前,由金管會指示金融總會執行推動的金融科技實體共創空間「金融科技創新園區」(FinTech Space),日前於南海路仰德大樓隆重開幕,匯集國內、外金融科技產官學研多方資源的產業聚落,目的在於延續過去創新育成的工作,整合空間場域、輔導服務與技術人才等資源。金管會主委顧立雄致詞時提到,園區首波申請進駐的新創公司共有64間,最後卻僅有37間通過審議,未來也將加速與各地方政府洽談再設立其他園區。
既然金融科技已是當前不容落後的產業,另一方面金融業者也在調整自身轉型的步伐,思考與金融科技合作,發揮更大的經濟效益。為此,台灣金融研訓院自地自建的「芬恩特創新聚落」(Fin & Tech Innovation Village),也同樣在9月與FinTech Space前後開幕,不同的是,芬恩特聚落是以金融業者角度出發,針對共同都會面臨的議題,如洗錢防制、資訊安全等,建構金融科技實驗模型,經概念性驗證可行之後,再到各金融機構量身訂做適合自己的實作商品。
芬恩特聚落的命名也大有學問,「芬恩特」原文是「Fin and Tech」,這個and卻有兩個層次的含義,第一,是join、junction,連結的意思,Fin跟Tech緊密結合,猶如雙螺旋DNA,一條是Fin、一條是Tech。第二,則是把Tech(科技)導入到金融業,變成金融業的DNA,而把and這個單字順序倒過來拼,正是這關鍵的DNA一字。如此富有創意的命名學問,令各路金融、科技同好印象深刻。綜觀今年在金融發展行動方案政策架構下,催生「金融科技創新園區」與「芬恩特創新聚落」兩大創新基地,一邊以科技業者培育共創概念為主,一邊則以金融業發展金融科技合作角度出發,兩者相輔相成,加速提供金融業者與金融科技公司的媒合,同樣位於南海路仰德大樓,更是本年度最高CP的鄰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