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
整合服務改變產業生態 金融業正面迎接新挑戰
開放銀行制度將會改變銀行產業,加快新產品開發速度,使消費者接觸更多金融商品及服務,並以更簡化和安全的方式選擇。從英國市場來看,雖尚未出現殺手級的應用程式(Killer App),預估未來消費者的行為仍會有巨大改變,市場也會出現顛覆性的競爭者。
英國從2018年1月執行開放銀行新制度已屆滿1年,各銀行一方面積極迎戰,另一方面對未來仍充滿不確定性。部分銀行,如巴克萊(Barclays)、匯豐銀行(HSBC)為搶得先機,率先整合其他銀行的應用程式介面(A PI),使客戶在其介面上可以操作所有其他銀行帳戶,亦有許多銀行申請延後數個月才上線。英國競爭及市場署(Competition and Markets Authority, CMA)要求9大銀行須建立API開放標準,使第三方平台在客戶的同意下,從銀行獲得個人和企業的帳戶和金融交易資料,各銀行皆積極布局下一步,因應市場即將產生的變化。
銀行須留意高風險族群 強化個人體驗
開放銀行讓市場上每位成員都擁有廣大的消費者資料庫,且有機會了解這些消費者,但銀行擁有的利基是客戶信任。Bain & Company調查顯示,78%的銀行客戶願意將資訊優先提供給主要往來銀行,其次才是分享給其他金融機構。然而63%的客戶願意與其他金融機構分享資訊,以追求更好的服務或金融商品,這些願意嘗試新服務的人通常是較年輕且高收入者,大約是55歲以下家計年收入5.5萬英鎊(約220萬新台幣)左右的族群。而這些高風險族群正是銀行最怕流失的客戶,這些客戶雖只占了15至20%,但可為銀行帶來45%的收益。此族群對於整合金融商品的平台相當有興趣,內容可能包括壽險、投資理財以及能夠省錢或簡化交易的各種方式。
許多銀行認為先進優勢是關鍵,若未掌握原有客戶提供新的服務,讓客戶持續使用原有平台,則很有可能被客戶甩在後頭。Barclays銀行目前是整合服務推出快速且評價較好的銀行,未來各銀行的一大策略方向是深耕現有客戶,為客戶提供更完整的需求分析,推薦個人化的商品,並且利用資料庫來預測客戶未來需求,為人生重要事件提供財務規劃,更重要的是打造客戶方便且完整的數位化體驗。
銀行最大競爭者是整合服務提供者
整合服務提供者顛覆市場就如同量販店取代小型商店,旅遊業和音樂產業也有許多先例。Bain & Company預估英國銀行在5年內,10至20%的獲利將轉移至其他金融科技機構。英國銀行雖在過去5年減少了25%的實體分行,總計仍約有5,000家實體分行,固定的人員及設備成本使得銀行組織不如新創的金融科技公司輕盈。從淨推薦值(Net Promoter Score, NPS)來看忠誠度,英國銀行平均值為15分,而亞馬遜和蘋果則為60及70分,顯示人們對於銀行的忠誠度可能不及大型可靠的科技公司。因此,未來的金融科技公司整合承接各銀行既有資產及未來科技發展潛能,取代銀行服務的機會相當高。
許多銀行投資於科技和資訊整合,或與其他科技公司結盟,試圖讓研發和決策速度加快,致力於全面數位化,成為整合服務提供的一員。因整合服務業者來勢洶洶,英國市場目前較大的開放銀行應用商為Token,不只整合了英國17家銀行,更已延伸到德國、西班牙、奧地利等歐洲國家,共整合了4,000餘家金融機構,使用者可在平台上選擇各項付款來自哪一個銀行帳戶,以及是否將資料授權給不同的第三方,使用者將有一個虛擬的新身分,不再隸屬於某個銀行的客戶,銀行的角色將被淡化。
App不僅要功能完整 夠不夠聰明更關鍵
目前整合服務較成功的還有ING集團提出的Yolt,整合各銀行帳戶在同一平台,提供預算功能協助理財以及國際轉帳。這樣的功能雖然許多行動銀行App皆有內建,但App使用經驗是否簡易完整且「夠聰明」成為關鍵;許多傳統銀行亦推出類似功能,但評價皆為不夠聰明或不夠好用,還有許多改善空間。另外一個市場看好的應用為中介商TrueLayer,其將基本設施建立好,讓其他公司更方便連接大銀行的API,成為銀行和新創服務商之間重要的中介。P2P借貸平台Zopa即透過此中介服務連接個人貸款申請者的收入資料,現在超過50%的客戶透過開放銀行的方式來審核收入。另外,Goodlord租房系統也透過TrueLayer來加速審核房客收入。
PwC產業報告指出,未來英國銀行業將會朝高模組化和多元化發展,新創公司將提出新的服務或產品,每項金融產品會走向模組式的完整服務,無論是在支付、借貸或投資領域。大型銀行仍有機會主導價值鏈,經由快速發展模組化的商品,為其品牌在前端、中端或後端找到定位。特定產品提供者則經由整合服務接觸更多消費者,但其利潤也會在高競爭環境中受到擠壓。消費者方面,特定服務的選擇也將更多元,例如,以往較不受重視的中小企業借貸,也會因此有更多樣的服務可選擇。英國銀行產業認為最大的潛在競爭者仍是Google、Amazon、Apple、Facebook,未來其推出的創新金融產品可能推翻目前產業態勢。
英國銀行的產業結構穩固,五大銀行市占率為80%,且有一群大約40%的保守客戶,這些客戶認為即使目前來往的銀行提供的服務落後其他銀行,仍願意維持現狀,不做任何改變,這群低風險的族群僅占銀行獲利的11%,因此開放銀行的新制度會為這個長期以來穩定不變的產業,帶來開創性的轉變。
消費者需防範詐騙 產業即將面臨大轉變
開放銀行的安全性一直是大家在意的議題,英國利用開放API的第三方皆須通過英國金融行為監管局(FCA)認證,資料提供予第三方前需經消費者同意,消費者亦可隨時反悔取消同意。若不想因為開放銀行而有任何改變,也可以完全按照舊的方式與銀行來往。只是,詐騙的手段還是因為開放銀行更加無孔不入,例如詐欺的模仿網站會嫁接第三方網站,使人們無法分辨真偽,或者駭入第三方資料庫得到所有客戶資料,或假借第三方名義放出假訊息,誘使客戶提供帳戶資料,也有透過第三方得知平常來往的水電公司,進而假借其名義詐騙。無法防範的是,個人資料被應用的範圍總是比同意應用的範圍大出許多。根據防詐騙組織Cifas統計,英國在2018年,身分遭竊取的金融案件暴增,多達17萬起,創歷年來新高。
銀行平時為了金融資安付出極大成本,但許多第三方是新創公司,對資安的投資恐怕無法在一開始就如此完整。針對詐騙補償也會有新的協商,以往詐騙金額由銀行補償,目前開始與第三方進行協調,可能方式是銀行主要補償,再轉嫁給第三方。最終是消費者需要更提高警覺。
開放銀行新制度在英國僅實施1年,許多銀行尚在準備階段,不少消費者也還無法接受公開資料所帶來的衝擊。英國市場輿論認為,一些傳統銀行拖延公開API的時程,是為了爭取時間讓自己先做好準備,而消費者也需要被教育開放銀行會如何使他們受益。另一方面,新創的金融科技公司則是以相當快的速度蓬勃發展,蓄勢待發,準備在市場上站穩腳步。未來金融科技公司和銀行需要更多信任使彼此配合得更好。開放銀行的發展並非一觸即發,其以漸進的方式逐漸改變市場,會在5年內使產業有嶄新的樣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