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2月

金融財務性格測試 挖掘財務風險潛在冰山

採訪、撰文:蔡佩蓉


金融財務性格測試  挖掘財務風險潛在冰山


金融財務性格測試其實是一種心理測驗,台灣金融研訓院規劃金融財務性格測試的目的,就在於希望經由小測試,讓一般民眾對自身的財務意識有感,金融機構也可以善用這種不牽涉隱私的小工具,開啟了解、熟悉客戶的下一步。


灣金融研訓院在2020年過年前推出金融財務性格測試,這項測試不同於以往辦理各大行庫的招募或專業認證的測驗。簡單來說,它其實是一種心理測驗,而心理測驗最大的特色即是沒有正確答案,無論測試的結果如何,都沒有對錯之分,這樣的測驗通常被運用在解釋或分析人的潛在能力。


但由於影響人的環境變數相當複雜,也因此,心理測驗往往不能代表最終可能發生的行為結果。最常見的心理測驗就屬智力測驗與性格測驗,多數專家認為,人的認知能力雖然是天生的,卻仍然會受到後天環境因素而改變,換句話說,心理測驗並不是可以找到最終絕對數值的測試方法。


既然如此,財務性格有什麼好測試的?又與認識客戶(KYC)有什麼關連性?有位銀行從業人員表示,「銀行針對KYC已經做足了客戶風險屬性與承受度的評估,而且評估方法相當嚴謹與科學。」若把風險定義為已知與未知兩種,而客戶風險屬性評估可以鑑別出已知的風險,就好比在海上看得到的那一角冰山,那麼金融財務性格測試的目的,則是為了挖掘在海面下的冰山。


會儲蓄≠不亂花錢或很會賺


舉例來說,有位師傅最近對投資很感興趣,到券商做了風險評估測試,他是屬於保守型,因為有儲蓄習慣,他的風險承受度也看似穩健,但是可能不為人知的是,他常不在計畫內的貸款買下喜歡的新車,像這樣的財務風險,是無法被顯示在金融機構的KYC調查中。


這樣衝動型購物偏好的個人特質,卻可以反映在財務性格測試的結果之中。不難想像,財務性格其實是一種抽象的存在,它必須考慮問題的思維能力,獲取知識的學習能力,還有面對環境的適應能力,也就是個人各項潛在能力的大集合。在財務性格測試的六大構面之中,儲蓄是一個很好的金融特質指標,卻也只能作為判斷財務性格中的一小部分,因為很會存錢不代表不會亂花錢或者很會賺錢。


透過設定目標或工具,修改最終財務行為


另一方面,財務性格測試是一個相對數值,如果甲站在乙旁邊量身高,甲可以明確說出「我(甲)高出你(乙)15公分。」但是如果兩人一起做財務性格測試,沒辦法比較出結果的好壞,只能說,「我(甲)或許比你(乙)更在意自己的儲蓄行為有沒有落實。」但藉此了解自己的財務性格,以及認知這些性格所產生的習慣可能帶來的風險,進而透過設定目標或輔助工具來改變最終的財務行為。像是如果經常不知道自己錢花到哪裡去,而也意識到這樣的狀態必須被調整,或許就需要設定每天記帳的目標。


然而,單是了解自己的財務性格,不足以因應一生中可能遭遇的金融風險,對此,台灣金融研訓院院長黃崇哲也針對普惠金融議題率先提出倡議,他坦言,一般民眾應該建立自己的金融風險抵抗力。長期以來,研訓院積極投入金融知識宣導,政府也推動金融服務的可及性有成,讓普遍弱勢族群都有機會享受到金融服務,尤其在金融科技的快速發展之下,只要用手機就能輕鬆借貸。「雖然我們做了這麼多,但真的還不夠。」他有感而發道出。


金融服務的進步令我們感到雀躍,卻也浮現另一隱憂,黃崇哲引述2018年的《世界不平等報告》(World Inequality Report)指出,未來金融平行世界現象將越趨明顯,社會開始切割成「有」與「沒有」的兩個世界,長遠來看,更可能影響社會的安定與金融服務永續性。因為富有者可以透過多元投資等服務,累積到更多的資產,相反地,貧窮者則由於無痛消費與借貸容易等影響,反而更難擺脫貧困的惡性循環。


他進一步說明,過去研訓院與金融週邊機構共同投入相當多金融宣導的努力,讓一般民眾漸漸突破與金融接觸的心防,正因為更近距離了解大家的財務狀況,他認為,每個人應具備衡量自身生活所需之財務需求,並對於可能面對的金融風險有所自信準備,也就是一種在危機時期足以保護自己以及為未來發展的能力,他稱之為金融風險抵抗力。


養成風險觀念,掌握潛在財務破口


金融風險抵抗力(financial resilience)這樣的風險養成觀念,其實近年來已經在國外引起迴響,包括英國、澳洲及日本等國家,都在推動強化金融弱勢族群處理自身財務衝擊的能力,透過更務實的金融教育,檢討不正確的習慣,輔以金融工具引導養成良好的財務行為。他表示,研訓院規劃金融財務性格測試的目的,就在於希望經由這樣簡單有趣的小測試,讓一般民眾對自身的財務意識有感,他也鼓勵金融機構可以善用這種不牽涉隱私的小工具,開啟了解、熟悉客戶的下一步。


接下來,研訓院也將推出另一項金融風險抵抗力測試,以經濟資源、財務資源、金融知識、行為以及社會資本等四項後天環境影響構面來看,每個人在面對突如其來的財務衝擊時,從減輕財務困難到處理財務問題的恢復能力有多少。如此一來,不僅讓一般民眾可以掌握自身的潛在財務破口,對應政府普惠金融相關的政策制定,更能實質幫助及照顧金融弱勢族群的需求。


黃崇哲強調,「全民的金融教育,研訓院責無旁貸。」他期許2020年一步一步幫助年輕世代及弱勢族群,建立起屬於自己的金融風險抵抗力。在普惠金融方面,他定下三大推動目標,首先是各學歷者都具備足夠的金融知識;第二,讓不同經濟能力所得者,都能擁有金融風險抵抗力;最後,則是讓民眾不論財富多寡,都能進行良好的資產管理。藉此,促進財務健康及提升金融福祉,同時也為金融產業培植潛在的穩定客戶,維繫金融服務的正向循環與永續性,達到真正的普惠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