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

校園篇》針對不同對象因材施教 落實金融教育實踐

深入國小及大學 種下金融素養秧苗
採訪、整理:蘇偉華

如何讓大家能自信運用金錢、規劃幸福財務生活?全民金融知識A+巡迴講座列車活動從實務面出發,從基層扎根,教育學生盤點自身財務情況,透過台灣金融研訓院提出策略與作法,更能理解自己金融風險抵抗力。

過金融素養教育向下扎根,讓孩子懂得分辨「想要」和「需要」的差異,認識金錢、儲蓄與支出三堂課的溝通與知識傳遞――這就是目前由金管會指導,結合各縣市政府、機構、各大專院校、小學、銀行公會、台灣金融研訓院、金融消費評議中心及保險事業發展中心,聯手啟動的「全民金融知識A+巡迴講座列車活動」。

金融素養從小扎根 從學生時期起建立良好金錢觀

為了讓金融素養的傳承與感染永不間斷,今年台灣金融研訓院持續辦理,從宜蘭蘇澳溪畔開始種下金融素養的幼苗,引導國小學童建立正確的金錢觀。更深入大學校園,強化大學生的金融知識,培養金融素養,提升金融智能,以實現普惠金融的願景。

提升素養的首輪列車,從宜蘭縣蘇澳鎮士敏國小及馬賽國小開始啟動,扎根國小學童,展現不同過往的金融素養與韌性。士敏國小校長薛文哲表示,非都會區孩子大多沒有零用錢,一整天下來通常也不太會用到錢,所以並沒有運用金錢的經驗。孩子對於買東西要花多少錢,往往沒有概念,以為只要「想要」就可以拜託父母購買。直到校外教學或畢業旅行時,家長才會給孩子零用錢。可是突然間給了一筆零用金,孩子反而不知道該怎麼運用,就很容易亂花錢。

「以往一直都是這種情況,但我發現這次不一樣,孩子們上過金錢、儲蓄與支出三堂金融教育課程後,已學會如何分辨『想要』和『需要』。」薛文哲觀察指出,士敏國小六年級學生今年畢旅是到小琉球自助旅行,由孩子們在半年前開始規劃全部行程,包括景點、食宿、交通等安排。這次加入金融教育課程的訓練後,沒想到他們的消費行為出現了轉變!

畢旅第一天,士敏國小六年級師生們從宜蘭蘇澳出發,搭火車到台北,然後轉搭高鐵到左營站,接著換搭台灣好行觀光巴士,再到東港碼頭,搭交通船到小琉球。一路上都會經過不少便利商店或是販售部,但孩子們一路上都沒有買任何東西。

反觀以往畢旅時,孩子們只要身上一有錢,就衝動的一路購買,毫無節制。但這次他們很開心畢旅一整天下來,都沒有亂花一毛錢,「其中有些孩子提及『想要』和『需要』帶給他們的影響,讓他們學會謹慎用錢,沒想到金融素養也可以融入畢旅中。」薛文哲欣慰地說。

他補充,不論是低中高年級孩子,都必須不斷地複習「想要」和「需要」的正確觀念,因為不同年齡層的孩子會有不一樣的想法。例如,低年級孩子對智慧型手機可能無感,但高年級孩子看到同學有手機,也許會吵著要買手機。此時,就必須提醒他們「想要」和「需要」的區別。

學會記帳為儲蓄之本 上完金融教育 落實於生活中

在台灣金融研訓院規劃設計的國小金融教育教材中,主要分為認識金錢、儲蓄與支出等三大重點。透過教導孩子認識金錢,了解錢是雙向工具,可用來支付和購買,將有助於他們學會金錢的四大功用,包括:儲蓄、支出、分享、投資等。

孩子除了懂得分辨「想要」和「需要」外,買東西時,也會開始考慮以下重點:哪裡買、何時買、怎麼買、這樣買是否比較划算,以及商品背後隱藏的稅、規費等代價。

更重要的是,藉由記帳本的使用,孩子可以學會記帳為儲蓄之本。「經由這次教育,孩子們獲益良多,除了記帳之外,也開始懂得儲蓄。」薛文哲指出,儲蓄要有方向和目標,正好透過這次畢旅,讓他們實踐記帳與儲蓄的價值。

以往,士敏國小高年級學生從來沒有記帳習慣。經過3個月金融素養課程後,孩子們在每天寫的日記中,提到終於可以體會爸媽賺錢很辛苦,並逐漸養成記帳習慣。甚至有孩子詢問:「上完課程後,還可以再要一本記帳本嗎?我想要繼續記帳。」聽了孩子這番話,老師覺得很感動。

學生有感而發 自己存的錢才是「香」的

畢旅第二天,某個小男生在某個車站時,突然有感而發地說:「自己存的錢,才是『香』的。」這句話讓薛文哲留下深刻的印象,「我第一次聽到孩子說這樣的話,真的令人感動。孩子們終於可以體會父母賺錢很辛苦,而不會輕易花錢,或是狂消費。」

薛文哲說,此次課程對象主要是高年級學生,其實中年級學生也可以開始學習記帳。此外,雖然非都會區孩子平時一整天都沒花到半毛錢,但老師還是會教導他們知道許多事物和物品都是要花錢、付出代價,例如買早餐、吃營養午餐、吹冷氣等,或者像是提供勞務等等。儘管並未直接拿現金來支付,但其實都是要花錢,所以老師也會教導孩子們練習記帳。

透過畢旅實踐金融教育 為社區提供勞務獲取報酬

士敏國小規劃畢旅時,獨到之處在於:讓孩子們學習如何自籌旅費,而非直接向父母伸手要錢。沈玉敏老師教導孩子學會「掌心向下,而非掌心向上」。因此,當有些大人想要直接贊助旅費時,孩子們幾乎都婉拒。

當地里長得知後,針對孩子們畢旅捐贈了一筆贊助經費,老師和孩子們開始討論如何為該里付出與貢獻,利用學到的金融素養,提供勞務服務獲取報酬。於是利用週末假期到該里的資源回收站,陪伴阿公、阿嬤一起整理回收資源物品、打掃社區公園,讓孩子們與社區關係更緊密,同時照顧銀髮長者。

大多數學校帶領孩子募款時,都是製作手工餅乾或小物,然後發起義賣活動。不過,薛文哲較傾向於孩子能運用本身已有的才能和才藝,以募得金額。例如,士敏國小每個孩子都會跳木屐舞,而且是從高年級學長姐傳承給中低年級學弟妹,蘊含分享與合作的概念。

士敏國小孩子組成木屐舞隊,參加蘇澳鎮今年舉辦潑水節踩街活動。蘇澳水噹噹婦女會看到士敏國小孩子認真表演木屐舞,為了鼓勵他們,於是把潑水節踩街表演獎金捐給木屐舞隊,支持他們到小琉球的畢業小壯遊。

除了水噹噹婦女會、南寧發展協會也把獎金捐給我們。前年是阿嬤做茶葉蛋,今年是親子手作餅乾、老師做三明治。

為了協助六年級學生籌措畢旅經費,老師除了努力幫孩子們尋找演出機會,賺取演出費,校方也舉辦一場跳蚤市場活動,讓孩子把家裡用不著的二手物品拿出來義賣,其中有位孩子的阿嬤還特別做茶葉蛋義賣。全校師生和家長共同參與,發揮互助精神。

薛文哲表示,全校才80幾位學生,但跳蚤市場義賣所得籌到1萬多元,加上孩子們之前努力儲蓄,「沒想到畢旅結束後,老師經過精算,發現每個孩子還能退費500元,透過實際行動讓孩子們體會金融素養落實在生活上的收穫。」

「藉由畢旅或校外教學活動,讓孩子真實感受金融教育的重要性。」薛文哲心存感激地說,在台灣金融研訓院規劃的金融素養課程協助下,讓孩子的教育更加完善。

透過金融教育向下扎根 增加孩子風險抵抗力

台灣金融研訓院設計的國小金融教育教材,分為金錢、儲蓄及支出等三大重點。未來金融素養教育可增加信用和借貸的課程設計。薛文哲解釋說,中低年級孩子較常碰到借文具或物品等情況,但有些孩子缺乏借了之後應該歸還的觀念;高年級孩子則可能會借錢,卻不了解借貸關係,最後往往會衍生糾紛。

事實上,借貸和信用的概念,並不限於與銀行之間的借貸關係,在孩子日常生活中也經常會遇到。例如,高年級孩子看到父母使用金融卡、信用卡,卻不明白兩者差異,因而經常搞混。以信用卡來說,信用借款很便利,但借貸利息高得嚇人。

薛文哲認為,除了教導高年級孩子建立借貸和信用的正確觀念外,也應讓他們認識時下最熱門的電子支付,「直接透過手機轉帳,錢一下子就不見了。因為沒有看到實體貨幣,孩子很容易對金錢沒感覺,就連大人也是如此。」

他進一步指出,這些金融服務都是真實生活的一部分,但學校教得很少。唯有透過金融素養教育,向下扎根,才能增加孩子面對未來風險的抵抗能力。因此,建議未來可增加微課程設計,利用校外教學或畢旅,傳授景點知識,也培植金融素養,提早準備風險抵抗力。

深入中寮偏鄉 大學生金融素養「做中學」

東海大學會計系教授許恩得與全球專業實習聯盟平台(GIFT),利用「做中學」的方法,讓大學生們從中體會並傳遞金融素養知識的力量;許恩得經常帶學生志工到南投中寮偏遠小學服務,他觀察,孩子的金融素養應從小培養,不只傳授金融教育知識,也要教導記帳方法。即使孩子沒有零用金,但仍要有記帳能力,並且從中養成記帳的好習慣。

許恩得說,現在的世代與過去世代大不同,以前他們的世代,想要就讀大學實屬不易,不少同學都是辛苦打工籌措學費及生活費。但到了2022年的現在,大學生受到傳播媒體、社交平台及同儕的影響,生活已經不像以往單純的過日子,更多是代表著身分地位跟品味等等的彰顯目的。

以手機來說,功能是為了聯繫與溝通,但現在的大學生們,打工是為了換取最新的iPhone跟賺取旅遊費,甚至是最新、最時尚的行頭。但也不能因此怪罪現在的孩子,畢竟時代正在改變,過去的溫飽是最基本的需求,但如今「想要」已經甚於「需要」。因此教育孩子們兩者的差異性,會讓他們思索生活的幸福到底在哪裡,自己的價值又在哪裡。

由於更小的國小學童不太可能有主動收入,因此許恩得將記帳內容設計成,學童協助老師收作業、掃地、跑腿等,會產生多少價值,然後記成收入,買了早餐或是接受勞務服務,就會有支出。希望讓孩子了解幫助他人,才能創造價值。因此,幫助別人,即為收入;接受別人幫助,則是支出。一整年下來結算成代幣,可換成等值物品。

「這種作法與孩子的真實生活結合,將有助於訓練孩子養成記帳習慣。」許恩得表示,久而久之,孩子就會主動幫助別人,並懂得分辨社會需要和價值。另也要教導孩子擬訂目標,端視社會需要、個人資源及夢想能否產生交集。畢竟,提升金融素養和智能,才能擁有富裕幸福的人生。

提起令人印象深刻的大學生反饋,許恩得記得一位母親曾經告訴他,在台灣金融研訓院實行大專院校金融教育課程之後,孩子前後有明顯的變化,那就是開始懂得感恩與付出。一直以來的教育,並沒有讓學生明白提供勞務也可以是一種支出,當母親提供食衣住行的服務,孩子會覺得習以為常,不以為意,但經過這幾堂的金融素養傳承後,學生才驚覺原來每個服務背後代表的價值與意義。

當這群人意念改變後,取而代之的是重新對自己的定義,開始思索個人對社會的貢獻,對幸福生活的追求,對財務幸福的反思,以及對身邊人開始學會感恩。這位母親的變化或許不是個案,我們也期望,課本沒教的加減乘除,可以讓受眾者自信運用規劃財務生活,從實務面出發,盤點自己一生的財務情況,透過台灣金融研訓院提出的策略與作法,幫助受眾開始理解自己的財務性格與金融風險抵抗力,找尋自己一生財務幸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