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
從容面對黑天鵝
疫後重塑金融韌性與營運管理
疫情衝擊下,主管機關對於金融業要求提升,韌性與營運持續管理的議題興起,了解營運持續未來趨勢、法令法規要求與主管機關期望更顯重要。
疫情、天災或駭客攻擊等不確定性,考驗著金融業的營運韌性,而金融業運作不僅攸關個人資產保護與供應產業資金需求,更被視為國家重要經濟命脈之一,金管會要求金融業必須「維持營運不中斷」,因此金融業如何強化韌性;保持營運持續功能就顯得格外重要。
為探討金融業的經營韌性與強化之道,台灣金融研訓院特別開設「後疫情時代下的金融韌性與營運持續管理」,邀請勤業眾信風險管理諮詢公司副總經理田嘉雯,分享如何強化營運韌性、訂定營運持續計畫同時兼顧危機管理,從容面對市場黑天鵝突襲。
天災人禍、第三方單位異常 都可能影響金融業營運
田嘉雯表示,企業營運最怕碰到黑天鵝來攪局,而所謂營運系統的黑天鵝變數常見的有:氣候變遷、資訊系統設備、國際政經因素或是疫情等事件,舉例來說,香港反送中事件抗議群眾對於營業據點設施的破壞,或是這幾年防疫措施對金融業實體據點的影響。
除了天災人禍,金融業也可能因為「第三方單位」的異常而導致營運中斷,例如有些金融機構會將部分的業務委外辦理,像是帳單、保單列印或是向客戶發送簡訊等,而當這些委外機構出現異常時,也可能會影響金融業的營運,因此當外部因素影響金融機構營運時,如何應對也是一個重要課題。
至於在「營運韌性」的部分,田嘉雯說明,目前各國主管機關或法規對於韌性定義雖不盡相同,但整體而言,韌性可以指金融機構在遭遇突發事件,例如遭遇黑天鵝不確定事件時,還能保有彈性繼續運作。
而比起韌性,「營運持續管理」(Business Continuity Management, BCM)的定義範圍則相對較小,營運持續管理通常著重在「會讓業務中斷的事件」的天災人禍所採取的因應措施;換言之,一個有營運持續能力的企業出現業務中斷時,則企業必須具備「緊急應變能力」、「業務持續」,以及「復原並恢復正常運作」等相關能力。田嘉雯以金融業為例,當發生中斷事件時,第一時間就是緊急應變,包括確保人的安全,並控制災害損失將其降至最低,只要損失能被控制,後面可彌補挽救的機率也會提高。
但如果碰上巨型災害時,例如大地震或是火災,此時可能會降低服務水準,這時就會進入第二階段,也就是組織是否具備恢復業務的能力,此時營運持續能力就會基於成本效益考量,用比較符合實際狀況的方式設法復原。
田嘉雯進一步指出,這個階段的復原可分成兩階段,首先是恢復公司最核心業務,之後再隨著時間拉長,慢慢讓業務達成完全恢復並正常運作。此外,危機管理也是營運持續管理中重要一環,包括客戶、媒體與主管機關對於事情發展的關注,這些都是企業在營運持續管理必須面臨的課題。
建立營運持續管理辦法 計畫擬定與實際操作並行
企業在規劃營運持續管理會面臨兩個方向,包括主管機關對於法規的要求以及建立營運管理辦法,其中在監理機關要求這部分,通常涵蓋明確的法規,或是透過金檢發現事項並給予口頭提醒,而不同業別的法規要求也不盡相同。以金控來說,主要分為兩大層次,第一個層次是金控本身,第二層次則是金控公司轄下的子公司。以香港市場為例,過去幾年因政經因素使得金融市場接連面臨香港市場動盪、疫情爆發等,這也讓營運持續管理成為主管機關監理的重點。
在建立營運持續管理辦法中,實務面除了參考國際通用的ISO 22301以外,也會參考當地政府制定的法規,以ISO 22301來說,其管理制度屬無限循環類型,通常以一年為排程,從年度目標的更新,結合外在環境議題或法規對營運的影響。
田嘉雯指出,營運持續管理辦法的核心在於實際操作,當實作到一定階段或程度之後,企業會針對實作部分檢討或調整,但要注意的是,要進入實作階段之前,企業必須先評估、衡量並產生設計方案後,才會真正進入實作階段,其中評估階段包含:營運衝擊分析與風險評鑑,完成分析後再進入策略面、營運持續計畫與測試演練等階段。
其中在營運衝擊分析部分,其目的是針對服務或產品做取捨,分析當發生巨災導致業務中斷時對公司造成的衝擊,但企業基於成本考量、資源排擠與時間等因素,也會針對業務輕重緩急做排序。當發生作業中斷時,衝擊程度越大就要在最短時間內優先恢復,至於影響不大的,則可在特殊危急情況下先放棄。
涉及第一線客戶、實際與即時交易 列為優先排序業務
田嘉雯說,只要是涉及第一線客戶、實際與即時交易的業務,通常會被列為優先排序業務;至於公司的內部管理性質,像是員工教育訓練、行銷活動等,通常就會被歸納為影響不大的事項。
以金融業為例,根據田嘉雯的觀察,多數金融業通常會把法規視為優先事項,例如作業中斷是否違法,其次則是客戶,當客戶中斷時對業務的衝擊,如以ISO 22301來說,對於優先順序就有制式化要求,而且恢復優先順序也會有時間點排序,包括最大可容忍中斷時間點、復原時間目標、營運持續目標、相依性,以及營運持續策略。
風險評鑑三階段 識別威脅事件、確認衝擊、發展因應策略
在風險評鑑部分,田嘉雯表示,企業必須先找出會讓業務營運中斷的情境與因應對策,而風險評鑑可分為三大階段,包括識別威脅事件、確認衝擊、發展因應策略。
在識別威脅事件中,第一步要先廣泛蒐集事件,包括過去公司曾經碰上虛驚,或是曾經中斷事件,或是外部周遭有哪些事件營運造成中斷,包括天災人禍、資訊系統以及同業曾經歷過的事件等,都是資料蒐集範圍。
完成識別威脅後,接下來則是進入「確認衝擊」,也就是針對事件進行評分,區別災害情境嚴重性進行排序,衝擊大者就列為優先處理事項,並採取事先預防性措施或者事後因應對策等。
田嘉雯表示,不論事先預防或事後因應,都屬於第三階段的「發展因應策略」,當一個公司可以落實發展因應策略,企業也相對較為安心。舉例來說,企業為預防火災,會選擇有防火建材的大樓或是加裝偵煙、偵火設施,至於事後應變措施則是警鈴、警報等,疏散程序確保人身安全。
整體而言,擬定因應方案可從四大面向著手,包括:降低發生機率、減低影響、全部或部分轉嫁、規避等,例如企業因應停電,可以事前加裝不斷電設備系統,而有些業者則是委外執行,再由企業以稽核方式監控,又或是透過投保轉嫁風險並弭平損失。
訂定BCP 縮短業務中斷時程 降低營運風險
在營運持續程序部分,也就是營運持續計畫(BCP),則包含事件發生後的應變計畫,例如資訊系統遭駭客攻擊的緊急應變計畫,內容大致涵蓋與緊急應變、復原以及危機溝通等層面;如果企業要自行撰寫BCP,可參考國際IS0 22301針對計畫撰寫的相關要求,包括:目的與範圍、目標、計畫啟動條件與啟動程序、角色與職責、操作程序、考量相依性與所需資源等7大方向。
另一個可參考範本則是英國持續營運協會(BCI),田嘉雯說,BCI建議的營運持續計畫撰寫可分為兩大方向,第一,以行動為導向且功能近似手冊,並迅速上手。第二,盡可能包含可能面臨的中斷事件。
在測試與演練部分,田嘉雯說,演練是根據緊急應變、業務復原、危機管理等計畫,透過各種方式驗證擬定的營運持續管理計畫的可行性,同時也能找出不足之處,以此提升員工的應變能力,且在事件發生時也可迅速採取應變措施,建議企業在演練後可從以下方向進行思考,包括:流程中人員權責有無可改善之處,應變與復原步驟是否與現況符合,是否有其他可強化改善之處等。
田嘉雯建議,企業可透過風險管理與危機、風險共存,而在各式各樣風險事件中,企業也要針對相關事件進行取捨,而取捨方式可透過「營運衝擊分析」與「風險評鑑」掌握組織的營運策略。
田嘉雯進一步指出,營運衝擊分析主要可區分成關鍵與非關鍵流程業務,而風險評鑑則是找出對公司有重大威脅的事件,進一步判斷哪些業務對公司有影響,哪些業務對公司的影響極為輕微,以此作為擬定營運持續策略強化韌性。但要注意的是,因應經營環境持續變動,因此企業的分析活動也要定期的執行調整,以確保訂定的策略可符合公司當下面臨的情境。
至於營運持續管理計畫該由誰負責,田嘉雯認為,這部分涉及層面廣泛,負責單位可能涵蓋高階主管、作業、業務、資訊等部門單位,光是內部執行就會橫跨各單位;而為維持營運持續管理的有效性,建議包含推動業務的重要步驟以及如何計畫、演練,這些執行面需要每年定期執行、檢討與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