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
投信投顧公會篇》全民利益共享 建設永續家園
以金融推動基建發展
台灣資金充沛,若有投資平台讓機構及民間資金導入基礎建設,強化台灣在綠能、長照、數位等產業,不僅將使生活環境向上提升,還可達到吸收過多游資、資助財政、建設台灣的三贏局面!
台灣不只機構資金量大,民間存款更高達新台幣50兆元,不缺資金亦不缺流動性,只需投資平台讓機構及民間資金導入基礎建設,如能源、物流、長照、數位產業等。其中資產管理業在投信投顧公會的努力下,已規劃爭取發行私募股權基金平台,包含基礎建設基金、創投基金、併購基金、不動產基金等,順利達到――吸收過多游資、資助財政、建設台灣的三贏局面!
本期邀請投信投顧公會理事長劉宗聖,及副理事長黃書明、尤昭文、朱成志接受專訪,4位分享在推動基礎建設期間,金融工具可切入的面向。借鏡國外研究建議與實務作法,呼應到台灣身上可以如何執行。同時點出目前的障礙與困難,若要發展相關基礎建設融資的金融工具,以及業界針對政策法規上的建議。
《投信投顧公會理事長 劉宗聖
問:資產配置如何適度引導到台灣的基礎建設?投信投顧業在投資基建上,目前成果,以及未來投資的方向?
答:國人較熟悉的傳統型基金,以股票、債券為投資核心標的。另類投資則有別於傳統投資於公開發行股票、債券、現金等流動性資產,主要投資於不動產、基礎建設及再生能源等實質資產,另包括創投基金、私募股權基金、避險基金等另類資產。近年來,另類投資躋身主流國際商品,發展更成熟、多元且具彈性。
投信業致力發掘新藍海
基金分為公募基金、私募基金,在國內其實已行之有年;2018年金管會開放證券商得投資私募股權基金。國外如澳洲、許多新興市場都有基礎建設基金,針對高速公路、港口、機場等中長期基礎建設募集資金。隨著永續發展意識抬頭,碳中和、再生能源、風力發電、太陽能等,也被納入另類投資標的。
另類投資主要是中長期投資案,若能把基金產業、另類投資、國家基礎建設有效對接,互相結合,將能讓國內投資人有更多投資標的和選擇。風力發電、太陽能,以及5加2產業創新計畫、前瞻基礎建設計畫,若能發展出私募股權基金,將有助於國家未來基礎建設短中長期發展。
美國的另類投資發展,除基礎建設外,還有不動產投資信託(REITs)基金、校務基金(Endowment Fund),值得國內投信投顧業者參考。台灣現行REITs基金採信託架構發行,由信託業擔任發行主體。金管會近期優先推動修正《證券投資信託及顧問法》部分條文,將開放REITs採基金架構發行,新增投信投顧業可發行REITs基金。
此舉將使投信投顧業者首次有機會從投資者變成發行者,這是今年最重要的轉變。預計最快明後年上路,讓國內投信投顧業者可以發行台灣不動產市場上真正的REITs基金。這將有助於另類投資有效銜接國內基礎建設中長期發展、商業不動產及住宅型不動產。
REITs基金發展,亦與國際重視的永續潮流緊密結合。以美國而言,傳統REITs基金布局主要是在商業不動產、住宅大樓、商場等。近兩年,5G、6G、低軌衛星,以及未來科技轉型所需的電塔,均成為REITs基金投資標的,不但風行美國市場,也是在ESG、永續轉型發展上的新突破。
此外,美國許多REITs基金以長照、養護中心作為連結標的,適度協助國家在人口老化過程中提出解決方案。台灣同樣面臨高齡化、少子化問題,透過金管會開放投信投顧業得以有效參與,發行新創REITs基金,對國內人口結構轉型、不動產投資市場可望帶來質變和量變的影響。
與時俱進 培育多元人才
然而,若要眺望天際美麗的彩霞,必須留意不要踩壞眼前的玫瑰。當有新商機出現時,首要問題是人才在哪裡?投信投顧業對不動產投資信託業務、私募股權、中長期再生能源等人才需求孔急,未來必須培育跨業、跨領域的多元人才。此外,投信投顧公會正朝向證照制度調整方向努力,主張未來應融合新法規和新趨勢。
而引進他國經驗時,也必須衡量台灣民情,將台灣投資人的風險屬性、對流動性的要求等納入考量。當美國將電塔、風力發電都能發展成REITs基金,國內則要務實思考,先制定REITs法規、培育REITs人才、建立風險管理機制,進而商品設計與發行。
先求有、再求好,從無到有是法規開放,從有到好是市場發展,從好到大是全民參與,從大到久才是品牌與代表性!國內目前正處於從無到有的階段,呼籲政府鼓勵業者參與包含另類投資、私募股權基金、避險基金等相關法規,及早實現優質台灣。
《投信投顧公會副理事長 黃書明
問:國際業者對基建投資的作法,以及主要投資者、投資管道與運用的投資產品,有無值得台灣學習之處。
答:過去幾十年來,人類生活型態發生劇烈改變,新型基礎建設亦須加速跟進。國際上為了這些變化,因應項目包括替代能源發電、智慧電網傳輸、電動車充電樁、氫能基礎建設等。而智慧型手機、人工智慧,以及遠距工作、教學和醫療,加上元宇宙,6G、7G、8G相繼而來的時代即將來臨,均帶動大量數據傳輸需求,需要有更多通訊塔及資料中心基礎建設支持。
根據全球基礎建設中心(GIH)預估,2021年至2040年,全球基礎建設支出上看79兆美元。2021年10月,高盛證券預估,為達到全球淨零排放目標,預估2020年代,每年綠色資本支出將達6兆美元,遠高於2016年至2020年平均每年3.2兆美元水準,將是基礎建設產業成長的主要驅動力。
在新型基礎建設支出引領下,基礎建設產業正迎向長期順風的轉捩點,目前基礎建設產業漲勢僅在初升段,仍具參與投資商機。
英國推動基建私有化邀全民參與
以往基礎建設大多由政府持有,但二次大戰後,國際間基礎建設投資逐漸從國營走向私有化。政府引進民間資金,有助提高經營效率、降低財政負擔,並透過政府監管或特許經營權契約來進行監督,確保公司營運與國家發展利益相符合。
在國際基礎建設私有化發展過程中,英國作法值得借鏡。1979年至1990年,柴契爾夫人擔任首相期間,積極推動基礎建設私有化;其中,最著名案例是1986年12月英國天然氣(British Gas)私有化,透過當時「Tell Sid」廣告宣傳,鼓勵公眾參與國有資產私有化,結果吸引上百萬人首度購買股票。
事實上,根據GIH統計,基礎建設項目每年籌資來源,2021年民間資金占比已達84%,不但遠高於2010年69%水準,更創下10年新高。
基建基金投資前景備受期待
基礎建設與房地產相同,皆具穩定現金流、可提供防禦通膨和分散股債風險;但缺乏流動性、投資門檻較高。隨著金融改革開放,基礎建設資產可透過更多基礎建設上市公司和公開發行股票,提高流動性和投資人參與程度。近來資產管理業爭相發行基礎建設產業型基金,也帶動其數量和規模大幅成長。
根據理柏資訊(Lipper)統計,截至2022年8月底,境外基礎建設產業股票型基金數量共311檔、規模達775億美元;相較於2012年底僅138檔、規模138億美元,近10年境外基礎建設產業型基金規模成長4.6倍。
目前,國內核備的境內外基礎建設基金共12檔,其中4檔是今年投信業者新募集的基金,顯示越來越多資產管理公司看好基礎建設產業基金的投資前景。
只要開始就不嫌晚。期望台灣持續擴大金融機構參與基礎建設資產投資的管道,並鼓勵基礎建設公司公開上市,讓一般投資人也能參與基礎建設資產的發展。基礎建設產業型基金具備波動較低的穩健特性,投資人可依個人風險屬性,納入投資組合中,作為長期理財選項。
《投信投顧公會副理事長 尤昭文
問:台灣要發展相關基礎建設融資的金融工具,以強化對基礎建設投資能量,目前面臨的挑戰及法規環境上建議調整方向。
答:綜觀國際專業投資機構在資產配置中,基建投資逐年增加比重。若台灣要發展相關基礎建設投融資的金融工具,強化對基礎建設投資能量,基金工具的發展甚為重要,目前有公募基金的共同信託基金(Trust)與私募股權基金PE的有限合夥基金(GPLP)等基金架構,未來設計妥當則有不動產投資信託基金(REITs)。小英總統期許打造台灣成為「亞洲高階資產管理中心」,其中私募股權基金PE與REITs的管理能力將是投信新的挑戰與真正的高階發展。
首先,這種投資在基建等相關的資產管理策略與工具在國際上屬於「另類投資策略」(Alternative Investments)的範疇,全球在發展的路徑上都有機構資金的支持,否則沒錢投入產業也難發展,台灣保險資金面充裕且被鼓勵投入資金基礎建設的手段以「直投」為主,然而因牽涉的管理層面複雜,造就壽險的困難與挑戰,所以透過PE與REITs基金等工具是國際趨勢,更是解決之道,非常有意思的是,保險局於2022年6月調整壽險業投資投信發行的私募股權基金的RBC係數,無論基金投資標的為何,一體適用33.75%高風險係數。
但投資國外基礎建設PE基金仍適用10.18%風險係數,壽險「專投」或直投國內公共建設則適用個位數風險係數1.28%,此舉恐影響壽險業透過私募股權基金投資國內基礎建設之意願;再者私募股權基金具備產業專業與人脈、財務操作能力、風險分散投資,適合作為壽險業者投資基礎建設之工具。因此,建議國內私募股權基金應考量私募基金策略給予風險係數,而非一體適用33.75%,建議可考慮以穿透式(Pass Through)的思考來監理,意思是國內發行的私募股權基金若同樣投入基礎建設資產,是否比照辦理風險係數1.28%以鼓勵保險資金的投入(未來ICS的導入,基建資產是否屬於負債面管理邏輯下不適格資產將另外討論)。
主權基金長期投入基建 進行戰略部署
再者根據Preqin統計,全球2021年基礎建設PE基金(Infrastructure PE Fund)有1兆美元,其中有35%資金來自退休基金,是最主要的投資人。目前台灣退休基金尚無投資國內基礎建設相關的基金,而是委託國外機構投資國外基礎建設的上市股票與基礎建設PE基金。另外,眾多國際主權基金因具戰略投資的思考,為了更長週期進行資本部署,積極投入基礎建設PE基金。
目前台灣外匯實際上超過15兆元新台幣,但卻因為缺乏主權基金相關機制,導致這筆資金實際上只能進行外匯套利與海外債券的投資,而無法推動國內實體經濟的投資與發展。建議政府可推動運用小小部分的外匯存底成立類主權基金,專投國內投信發行的基礎建設PE基金,國際主權基金多透過基金方式進行投資,興建期資產(綠地資產Greenfield)比例也較高,是綠地資產的資金提供者,因此對於發展早期綠地資產之私募股權基金而言,主權基金將是一筆重要的資金來源。高風險的綠地投資當然是父母先帶頭做,但因為代理人制度的關係與公務員心態,我觀察,若進行推動,可能會受到相關行政部門的反對與阻礙。
台灣基礎建設PE的發展挑戰,在於基礎建設目前出場的機制較少,導致賣出退出時候只能在機構法人、特定買家之間相互轉讓,間接影響了機構在興建期資產(GreenField)的投資意願,尤其是具高風險的興建期綠地資產轉成營運期資產變得有穩定現金流,這時可以透過REITs來公開募集,由投資人認購持有,則原來的(檳榔的青仔)綠地資產變為成熟營運資產時,投資大眾這時候透過REITs再來持有,風險也較低,當然也會付出較貴的價格給前一手的機構投資人(No Free Lunch!)。這個法規的鬆綁關鍵在於,「不動產證券化條例」、「投信投顧法修正草案」中,目前僅就促參基建有說明與規範,然而投資標的是否包含一般私部門發起之公共建設,以及是否包含公司股權型態持有之「基礎建設」,新的立法可以設計將投資標的放寬至對任何具實質資產,且有現金流、有長期合約、財務規劃與風險控制等條件的資產。
建議政府盡早研議基礎建設相關REITs範疇及內涵,在發展環境與產業輔導宣導,如金融業、退休金、主辦機關等;更積極的作法甚至盤點存量資產(如國營事業或2,000件的既有促參BOT案件有業主想賣出活化資產,當然有人攻擊叫「套現」),考慮釋出存量資產協助開發案源發展相關PE與REITs的金融產品,提早導引資金進入基建資產。未來修法可以正面表列的定義基礎建設資產,如太陽能、風電、資料中心、農地契作、倉儲物流等收益設施;但也可以聰明又有彈性的定義。
深化課程及國際交流 提高誘因避人才外流
PE Fund或是未來的REITs,直接資產管理都屬於策略性投資而有別於過往財務性投資範疇,其投資除需要價值評估外,更需要找尋解決問題,增加標的收益的方法,另外,投後所需的運營管理及退出策略及架構,皆與大家所熟悉的有價證券市場有顯著差別,所需專業人才性質截然不同,需要具備的能力並不限於財務,也包含法律、工程等其他專業。目前台灣的大專院校並沒有基礎建設融資與投資課程,另類投資及私募股權方面的課程也同樣很少,建議學術單位或是金融研訓院與相關公會可深化這方面的課程,與實務界專業人士合作授課,並有機會橋接後續就業管道(國際金融學院最適合設計開課)。
畢竟PE Fund與REITs在國外發展歷史長,相對成熟,國內機構在發展初期能透過與外資PE私募基金進行合作,學習私募相關管理架構、訓練專業人才,但以現實環境看國際PE私募基金機構,很難分享案子與人才給國內投信,因為他們子彈足、人才多、關係好,看不出願意分享寶貴經驗的動機,倒是吸引優秀資深PE人才退休來台發展是一途;私募基金人才薪資在資產管理中屬於較高水準,因此台灣業者在發展私募基金時,應考量亞洲PE薪酬水準的誘因,避免人才外逃。
加重PE Fund附加價值 提升參與意願
基建資產的機會在促參不少,但目前主辦機關招標時,普遍偏好工程專業背景廠商,而忽略一般財務性資金所帶來的好處(長期資金、透明治理、全民共享),導致最優申請人大多是工程業界實績最佳、財務能力最強的公司,如果促參評審評分標準沒有替特定財務性資金(PE Fund)之參與提供加權,重大公共建設案件的一線業者,便會缺乏誘因引進財務性資金。顯見政府機構對私募股權基金認識不深,導致許多運作對發展PE Fund參與促參的機會低。
建議明定PE Fund參與促參案之要件,取得大眾的信任。依照權益淨值或承諾投資額作為PE Fund之財務資格認定標準。於促參案遴選評分標準中明確給予有PE Fund參與之投標廠商加權計分。鼓勵主辦機關更多且提早辦理說明會,盡量拉近財務投資方的資訊落差,或透過任何形式,讓財務投資方盡早得知有意參與投標之廠商。關於促參政策與多元融資,建議促參司與金管會共同研商,並廣納民間業者、協會提供之建言。
若要鼓勵私募股權基金資金大力投入,間接引導壽險資金投入公共建設,則關鍵在促參制度上是否賦予財務性投資方足夠的附加價值,使業主方有誘因與私募股權基金合作。
另外政府可學習國際,如澳加英等國利用社會充裕的資本發展基礎設施,首先會先盤點它的既存資產,確保「棕地投資」(Brown Field Investment)具有穩定現金流,且資產在合理監督下,再透過金融業者包裝成商品,讓大眾可以進入參與。藉由資產循環模式(Asset recycling models, ARI),可滿足民間對棕地投資的資產需求,此舉好處是不用再額外增加稅收或融資,即可釋出基礎建設預算,進一步將活化效用充分發揮。例如台灣電力公司或是中油儲油槽,將固定資產透過ARI活化後的收入,可投入於新的基礎建設上,例如添購創新設備以滿足排碳淨零的路徑。更甚者,透過證券化完成興建期所需之籌資,屆時可全民參與外,同時加速基礎建設的興建時程。
《投信投顧公會副理事長 朱成志
問:就投資者角度,國內目前的基建概念股有何特色、未來潛力;對基建投資的行銷與包裝有何建議,讓投資人更廣泛的認識。
答:基礎建設是世界各國重要的產業區塊,不外乎水電、瓦斯、電信等相關公用設施,以及近來很夯的綠能、替代能源。尤其是台灣為邁向2025非核家園目標,政府大量政策補貼再生能源發展,協助推動風力發電、太陽能等綠能發展基礎建設。
基建概念股 適合長期投資
以投資角度而言,太陽能電池、模組相關零組件,其獲利會受到全球市場價格波動影響。若仔細觀察股神巴菲特(Warren Buffett)今年投資重點,其一就是投資能源及太陽能電廠。事實上,國外大型私募基金也進入台灣市場,投資風力發電、太陽能電廠等相關綠能產業,而且獲利成績不俗。
與綠能相關的股票、基金或金融商品,都值得投資人研究。不過,風力發電、太陽能電廠投資,至少需要10年到15年,甚至是20年,才有可能真正回本。許多大型保險公司投資風力發電、太陽能電廠,也都是看準具有長期固定回報率。
例如仰德集團旗下有士林電機、國賓大飯店。近期,國賓飯店將進行危老重建案,除了具有龐大的房地產利益外,更把資金投入士林電機,大量購入股票,使其持股比例超過10%。顯見,資本家的資金移轉和規劃,通常是以長期投資為考量。
隨著ESG話題越來越熱,不但國際投資趨勢正朝向ESG相關基礎建設產業發展,年輕人也越來越關注永續投資議題。朱成志認為,就長期而言,此類金融商品的風險較低,且具有固定收益,適合長期投資,退休族、保守投資人可考慮將其納入資產配置和投資組合規劃。
泛基礎建設 需要願景和政策支持
基礎建設發展的關鍵在於:政府政策的延續力。只要政府有補貼的產業,通常會帶來龐大投資商機。面對未來趨勢,基礎建設將不再僅限於「鐵公雞」(鐵路、公路和機場)等,還有能源轉型、數位產業等,端視政府能否推出相關配套措施。
例如在全台廣鋪充電樁,發展電動車或電動機車,然後包裝成新的金融商品,讓投資大眾看得懂、聽得懂,也用得到。這種金融商品將很吸引人,又符合綠色環保。
目前基礎建設主要是在地面上,未來式的基礎建設,不只是在地面上,還可能出現在天空中或海洋上,甚至是生活周遭各處。譬如,5G基地台建置在地面上,6G之後的基地台可能架設在衛星上;風力發電場也許佇立於海上,供電效率比太陽能電廠更高。
泛基礎建設需要有願景和政策支持,才能擴大台灣投資視野與格局。以日本軟銀集團的願景基金(Vision Fund)為例,雖然近期表現不佳,但主要投資的是未來式。而且越是屬於基礎建設範疇的金融商品,不可替代性越高,可產生固定收益,適合退休族、保守投資人參與,長期且持續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