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

金融篇》助企業深植永續DNA

金融機構培養ESG人才為當務之急
採訪、撰文:林梅芳

為協助企業客戶推動永續發展項目,銀行以具體行動支持綠色產業鏈發展,與企業客戶簽訂永續發展表現連結貸款、完成永續發展表現連結貿易融資等,協助客戶發掘永續發展趨勢中的新機遇。

ESG(Environment, Socialand Governance,環境、社會、治理)成為當前企業新顯學,負責授信融資的銀行也極力響應ESG趨勢,近年來,銀行不論在存、放款業務,或是理財投資商品,無一不與ESG有關聯,為了讓商品設計、授信融資與投資等都能符合ESG精神,而非淪為協助企業「漂綠」的幫兇,銀行設下多重審核機制,從事前徵審到貸後管理等,只要企業無法落實ESG設定目標,恐將失去銀行金援,進而衝擊業務,也因此,如何讓商品設計、中後台的風控等都能落實ESG精神,堪稱是當前銀行的重要課題之一。

利率減碼優惠看「永續指標」KPI  鼓勵企業落實ESG

連結永續指標的貸款蔚為趨勢,包括台積電、友達、台塑、統一、日月光等指標企業先後與銀行簽署「永續指數連結貸款」,企業只要將籌得資金確實的應用在環境保護、社會治理與公司治理等項目,銀行就會根據企業落實情況,給予利率減碼優惠,以讓利為誘因鼓勵企業積極的落實ESG。

但對銀行來說,傳統審核授信業務時,通常是從產業的市場景氣變化、未來前景與客戶的信用評等、財務狀況、授信擔保品等面向作為評估根據,通常產業前景可期、財務穩健、信用評等良好的企業較有機會獲得優惠的利率;反之,當產業的營運風險高,或是企業信用評等遭調降,通常銀行會透過提高利率、降低授信成數或要求增提擔保品因應。換言之,企業能否如願獲得融資額度,全憑產業前景與公司實力決定。

但在ESG大趨勢下,銀行對於企業授信,在利率訂價部分改成與「永續連結指標」項目連結,藉此鼓勵企業在發展業務之際也要落實環境保護、減碳、降低耗能與選擇替代能源等措施,只要企業能達成當初授信所訂定的KPI(關鍵績效指標)目標,就能享有利率減碼的優惠,有助於降低融資成本。

以兆豐金控為例,包括銀行與票券等子公司,從2019年起就已經將借款人是否遵循環境保護、侵害人權或社會公益等項目導入授信審查重點項目,如果在徵審過程中對於申請案有涉及違反ESG等風險,則會要求業者說明可能發生的情形以及改善應對策略。

兆豐銀行表示,為督促借款人符合ESG精神,徵信審查時,會就企業在投資計畫與營運過程中是否對環境造成重大汙染,或是涉及民、刑事等訴訟案件,以及是否曾發生對營運不利影響等事件進行評估,同時也會從業者說明中,進一步研議是否增訂限制或相關承諾條件,並決定是否減額貸款,甚至予以拒貸等。

涉及專業判斷培養ESG專業人才為當務之急

隨著授信導入永續連結指標成為市場主流,銀行該如何評核授信案件是否符合當初所設定的指標,進而決定是否依合約給予利率減碼,或是終止合約抽銀根,這些則涉及金融專業判斷,也因此,如何培養專業的ESG人才,就成了銀行當務之急。

金融業對於ESG人才需求有多迫切?或許從以下兩份數據調查可窺見端倪。根據企業永續發展協會2021年發布的調查,受訪的金融業幾乎都認同永續金融的重要性,但在實際的執行面仍有落差,雖然有高達9成金融業已將ESG納入決策流程,但是只有33.3%的金融業自認有足夠應用ESG的能力。

再看滙豐銀行所發布的「2021年永續融資及投資調查」,40%以上的亞洲地區機構投資者認為,缺乏具備專業知識或符合資格的員工,這數字比起2020年的26%明顯增加,人才短缺成為企業落實ESG的阻力之一。

而從前述調查或許可窺見,金融業對於ESG雖有高度的認同感,也願意將其精神導入授信、投資等業務,但卻僅3成的業者自信有足夠的能力落實ESG,這也凸顯金融業對於ESG專業人才的高度需求。

轉進科技業獵才挑選非單一專才、非財務專長特質

過去金融業的人力招募與培訓重點主要聚焦於「財務金融」專才,而後在FinTech浪潮下,開始轉進科技業獵才,但比起財務金融、科技等單一專長,ESG專業則較需要具備「非單一專才」與「非財務專長」等特質的人才。

舉例來說,過去銀行在審核授信與貸後管理,主要依賴財務專長的人才擔任守門人與把關等角色,但在「連結永續指標」貸款趨勢下,銀行檢視授信條件,主要是從企業是否落實減少碳排放量、避免環境汙染,甚至違反勞動人權等項目進行檢視;而授信戶取得資金後,是否確實將資金運用在對環境、社會有正面助益的領域,則是涉及貸款授信管理。

然而,這些授信審核與貸款管理無法從財報數據分析判斷,必須從企業實際作為表現進行判別,也因此,銀行的稽核主管、人員必須擁有對於企業「非財務數據」表現的考核能力,才能真正落實ESG精神。

換言之,銀行所需要的ESG人才,除了必須有金融財務的基本專業外,還要具備對環境保護、產業發展、勞動與人權議題等其他領域知識有所涉獵與了解,甚至有能力與相關領域的專家合作,進一步將ESG議題整合、導入傳統金融業務。

內部教育訓練+外部專業課程提升員工永全方面知識

但從目前實務面來看,ESG是近年新崛起的趨勢,人才庫的培養與累積對金融業而言還在養成階段,綜觀目前業者作法,主要是透過內部自辦教育訓練,搭配外部專業課程,提升員工在永續方面的專業知識。

以兆豐金控為例,除了訂定授信徵審的審核標準外,子公司兆豐銀行也針對培育ESG相關人才有計畫的制定人力培養策略,除了公司自辦的訓練課程外,也鼓勵員工參與外部課程或研討會,以此提升員工的永續專業知識。

根據兆豐金規劃,在課程訓練部分,除了有單位主管培訓班針對環境變遷與ESG趨勢等自辦課程外,也會鼓勵員工參加關於太陽光電、風力發電的產業趨勢與融資架構等相關研討會,透過課程強化員工對於產業與ESG趨勢的專業度。

此外,兆豐金甚至規劃聘請專業顧問,進行全面性的ESG輔導顧問。根據兆豐銀行統計,2020年集團內部總共有329人次完成永續綠色的金融教育訓練,訓練時數累計總共達1,270小時。

銀行雙管齊下引進專業人才嚴格把關

整體而言,為讓融資授信可真正符合ESG精神,避免成為企業「漂綠」的幫兇,讓ESG淪為表面工夫,金融業目前以雙管齊下的方式篩選,首先是重新盤點授信企業戶的產業性質,例如縮減、拒絕剔除煤炭等高汙染產業融資,轉向支持綠能發展;其次,針對ESG所需領域培養專業人才,針對授信、投資案嚴格把關,讓資金真正運用在對環境、社會與公司治理有助益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