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

能源轉型篇》立委洪申翰:建立獨立電業管制機構 刻不容緩

正視電力問題與氣候風險
採訪、整理:蘇偉華

台灣面對氣候變遷,不只關注溫室氣體減量,也投入資源在調適、科學、公正轉型。立委洪申翰認為,不僅要訂定以科學為基礎的調適目標,也要設立專責氣候科研機構,由國發會擔任中央調適主管機關,進行有效規劃和管考。

候變化和極端天氣事件頻傳,其影響的迫切度、複雜化與劇烈程度,讓長期關懷全球氣候變遷問題的立法委員洪申翰感到憂心,猶記得就在2021年5月13日下午,因高雄路竹興達電廠匯流排故障,導致全台緊急分區輪流停電。同年同月不到一周內,5月17日,台電通知需要緊急分區限電,短短4、5天內二次分區限電,513大停電影響全台一般民生及小商店用戶約415萬戶、工商業用戶約6,300戶,517停電則影響約66萬戶。洪申翰語重心長地表示,停電不是如過去簡單喊喊節能口號就有奇蹟發生,這背後代表的意涵更是用電尖峰應變不足,以及氣候風險下所帶來的國安、公共衛生等嚴重問題。

聯合國氣候變遷小組IPCC今年2月發布的研究報告指出,目前全球已升溫1.1oC,若上升1.5oC,將有14%的物種面臨高滅絕風險;若升溫3oC,物種滅絕風險將再增加10倍。報告指出,人類活動引起的氣候變遷現象,已在世界各地造成負面衝擊與不可逆的環境危機,危及大量的陸地與海洋物種生存,更有多達33至36億人口生活在易受氣候變遷衝擊的脆弱環境中。氣候變遷不僅影響生態物種,也危及人類社會的糧食、水資源、都市及健康問題。

淨零意識不應只有口號

因為氣候變遷對生態或人類社會的風險將大幅升高;升溫越多,人類將越無法調適。洪申翰特別點出,政府對於淨零意識不應該只有口號,更需要有系統的與跨部會研議,包含技術研發、產業及需求轉型、社會衝擊,甚至就業機會等等。洪申翰進一步說明,例如企業風險要面對實體風險,像是可能淹水的問題,以及轉型風險,如出口高排碳產品,未來進軍國際市場可能遭遇的困境與挑戰。

針對日前總統講的「能源轉型要繼續、產業轉型要加速、生活轉型要啟動、社會轉型要公正」,政府還有很多規劃淨零路徑等重要工作刻不容緩,洪申翰解釋,這幾年來,很多專家學者對於指定能源局作為電業管制機關,在人力、能量、專業、權責角色的問題提出警告,但經濟部始終還未發展出一個外部監管機關。洪申翰強調,要求建立獨立電業管制機構,不只是為了現階段供電可靠度的問題,更是為了未來更複雜的電業與電力調度做準備,否則將更難以因應能源轉型,甚至淨零轉型的新情境。洪申翰也建議政府,趁著這次《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擬修法並改名為《氣候變遷因應法》後,要好好處理氣候變遷調適的議題,讓台灣有足夠的能力面對未來氣候變遷風險。畢竟從2013年開始,台灣執行第一期的國家氣候變遷調適計畫,到今年已經邁入第10年,明年要提出第三期國家氣候變遷調適行動方案。台灣面對氣候變遷,終於不是只注重溫室氣體減量,也開始投入資源在調適、科學、公正轉型等面向。

洪申翰認為,不僅要訂定以科學為基礎的調適目標,也要設立專責氣候科研機構,更重要的是,由國發會擔任中央調適主管機關,對調適進行真正、有效的規劃和管考,為台灣打造一個能夠真正因應未來氣候變遷風險與危機的調適政策。「若不是2016年啟動能源轉型政策與大力發展綠能的基礎,面對全球倡議2050淨零碳排的浪潮下,台灣很難可以看到下一階段的淨零轉型。」洪申翰說明,目前執政團隊在綠能的投入已經踩對一大步,近期淨零排放也躍上重要政治議程,他很希望氣候變遷政策可以做到開啟關鍵轉型的歷史定位。

金融業扮演重要角色

回到金融的議題上,金融是經濟發展的血液,金融業近年逐漸在淨零排放上扮演重要的角色;目前全球的金融業者已展現出對於淨零挑戰的高度興趣,並且開始致力於幫助全球經濟達到綠化的目標。許多金融機構已經加入重要的產業倡議,例如格拉斯哥淨零排放金融聯盟(The Glasgow Financial Alliance for Net Zero, GFANZ)、氣候相關財務揭露建議(Task Force on Climate-related Financial Disclosures, TCFD)和碳會計金融合作夥伴關係(Partnership for Carbon Accounting Financials, PCAF)。越來越多的金融機構承諾,其投資組合將在2050年或是更早之前達到淨零。

至於在淨零排放路徑上,政府與民間的關係更是密不可分,政府制定政策後也要民間全力配合,洪申翰認為,越大的事業體,更需要為共同生活的環境與社會負擔更大的責任與成本。他同時也很慶幸,在氣候議題及永續議題上,有越來越多年輕人加入並積極參與。政府唯有系統性制定政策,包含公私部門的行動計畫擬定,尤其在永續議題上仍處於熱潮尖峰的ESG議題,台灣更需要透過淨零減排及碳中和等行動計畫,向國際證明展現轉型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