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
教育篇》加持國家級國際金融學院
南中山、北政大陸續開辦
面對金融科技衝擊與國際金融自由化浪潮,高階國際金融人才需求大幅增加。唯有落實「國際金融學院」計畫,產學攜手,培育國際金融人才,才能為台灣金融業帶來新商機。
「國際金融學院」由台灣金融研訓院負責協助定位,特別將國際高階資產管理人才主要關鍵職能規劃出六大項目,分別為資產管理商模創新(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 in Asset Management)、國際溝通與談判(International Negotiation and Communication)、市場研究與商品開發(Market Research and Product Development)、風險管理(Risk Management)、國際法規法遵(International Financial Regulations, Ethics and Compliance)、金融科技數據分析(FinTech Applications in Data Analytics)。中山大學和政治大學招生對象即有一定實務經驗的金融界中高階主管、政府機關金融監理人員,或是金融科技產業上下游的專業人士。目標為協助金融領域為國家培育優質國際級人才,將台灣打造為國際高階資產管理中心,不論未來在美中貿易衝突下或疫情導致全球供應鏈的重組下,這群國際金融人才將替台灣金融業帶來更多新商機。
不同一般學院的設計,國際金融學院利用產學合作培育人才,發展創新模式,為有效提升研究學院創新計畫的執行績效,引入各界資源協助研究學院發展,訂定國際金融學院由管理委員會及監督委員會負責審議、監督及考核等相關事項。管理委員會規劃15席,採政府代表占1/3、產業代表占1/3、學校含教職員及研究生代表占1/3,政府代表由教育部經審議會審議通過人員聘之,產業代表由校長提名,經校務會議授權監督會同意後由學校聘之,院長、專任教職員代表及研究學院研究生代表由校長提名,經校務會議授權之監督會同意後由該校聘任。監督委員會負責學院之監督及考核,主要也是考量國際金融學院運作有別於一般學術體制,為監督學院內創新計畫運作成效,考核其產學合作及人才培育經營績效,因此相關組織章程明定監督委員會相關設置及內涵。
中山大學積極培育金融國家隊人才提供倫敦政經學院等學習機會
中山大學2021年底申設國家重點領域「國際金融研究學院」,於今年2月8日獲教育部核准通過,將在3月4日進行揭牌;中山大學表示,國際金融研究學院與全台22家金融機構產學合作,將設立「國際資產管理研究所」,開設「永續金融」及「數位金融」微學程模組,學生可以跨不同領域選修,未來將陸續成立永續金融及數位金融兩個學位學程。預計2022年3月底受理報名,4月考試,最遲6月正式上課。
中山大學指出,國際資產管理研究所招收對象為金融界中級主管、政府監理機關及科技產業上中下游等專業人士,需有3年以上相關業界資歷及多益850分以上的基本要求;全程將以全英語授課,課程規劃藉由探討商業模式創新實作進行,建構更多元的金融領域專業知能及實作經驗。
同時最令人期待的是,中山每年將提供約200萬元新台幣獎學金,擇優提供學生至國際大學學習機會,如美國紐約大學、英國倫敦政經學院、倫敦商學院及新加坡國立大學等,未來學員將有機會到海外頂尖學校參與國際金融事務。
「配合國家政策,中山大學將打造一支堅強的國際金融國家隊!」校長鄭英耀說,面對金融科技的衝擊與國際金融自由化的浪潮,高階國際金融人才需求大幅增加。國際金融研究學院透過以「國際資產管理」為核心,加上「永續金融」及「數位金融」的課程設計,落實學用合一,實踐創新商業模式,強化全球視野,培育具備國際移動能力、高階金融商品開發設計及國際資產管理的人才。
中山大學副校長蔡秀芬表示,國際金融研究學院透過延攬具高階金融、華爾街避險基金、IMF金融國際組織監管業務等實戰經驗的國際師資,課程設計以國際資產管理人才的關鍵職能為核心,聚焦於金融創新發展觀念及實作。並設計貫穿2年的商業模式創新實作課程,讓學生透過實作,摸索定義企業痛點,研究並解決產業界與金融界所面臨的商業模式創新問題。
蔡秀芬進一步說明,國際金融研究學院提供表現優秀學生赴國內外學習交流機會,深化國際人才培育。來自產業的學生可與金融或監管背景者,一起架構出適合金融產業新世代的創新商業模式,期能在國際化的學習環境中,培育具創新視野兼具國際移動能力、高階金融商品開發設計之國際資產管理人才,及金融機構國際化營運管理人才,打造台灣成為亞洲企業資金調度及高階資產管理中心。
產學合作國際金融學院 期許台灣在國際金融版圖上扮演關鍵角色
借鑑新加坡金融產業發展,台灣在國際金融業務發展方面仍有很大商機,政治大學校長郭明政認為,政大在培育國際金融人才方面,配合《國家重點領域產學合作及人才培育創新條例》,不論是在法律、金融、財政、經濟與資訊等相關能量俱足。此外,政大與全球71個國家、545所大學締結盟約,具有很好的國際聯結,經由這些國際級專家與學者,協助業者掌握各地產學發展趨勢,提供相關的金融服務。
郭明政表示,產學合作共同研發、研訓是大學未來重要方針,政大法商、財經深耕有成,國際化也位居領先,相信政大有相對優勢發展國際金融產官學研的合作與交流,共同培育人才。學院將採雙語教學,甚至擴及第三國語言,如在東南亞當地工作也應具有當地語言能力,期待華人圈龐大海外僑民子弟回台進修。
未來政大國際金融學院將致力於台灣金融產業之國際化,使台灣金融事業結合廣大華僑、台商以及台灣高科技產業的經濟成就,在世界各地展現金融能量。不僅服務台商及本國企業,更期待未來在國際金融版圖上,如同台灣半導體一樣,在世界各地插旗,並扮演關鍵角色。
政大採產學雙導師制度弭平學用落差
考慮國際金融學院人才未來是要幫助金融業實際解決國際化困境,但目前學用落差最令人詬病,郭明政認為透過國際金融學院的內涵,能讓產業獲得符合需求的人才,尤其因應國際金融市場多元發展與國際化之需求,國際金融學院將集結優秀的國內外教授、國內外業界師資,共同授課與輔導學生,對接專業知識與服務經驗。
在學制課程設計部分,碩士班為期一年包含暑期在內的3學期,並採用「產學雙導師」制度,結合校內法律、社科、商學、資訊學院及國內外產學界的師資,提供兩門必修課外,還有國際資產管理、金融創新與商品、金融法遵與監理、ESG責任投資與普惠金融四類主題課程模組,落實共學共創的產學合作特色。
政大國際金融學院亦將採雙語教學,並積極鼓勵學生學習第三外語,強調浸潤式國內外實習之實務課程,拓展宏觀的國際視野,厚植其國際移動力及全球競合的實力,以利接軌國際金融產業。郭明政充滿信心地表示,「這絕對不是在職訓練的高階管理碩士班(EMBA)或高階公共行政碩士班(EMPA),而是要訓練一批如同成吉思汗的鐵騎部隊,決戰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