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
金管會篇》金管會主委黃天牧:期許金融業掌握風險與商機
持盈履滿,君子兢兢
近年因資金寬鬆、台股大漲,讓金融業獲利攀上高峰,體質遠勝過往,但風險仍在,金管會主委黃天牧表示,升息、疫情都有變數,唯有未雨綢繆,才能強化因應突發事故的韌性。
台灣金融業2021年交出亮麗的成績單,整體獲利拿下9,366億元新台幣新高紀錄,金管會主委黃天牧表示,世界各國實行貨幣寬鬆政策,資金豐沛,資本市場也維持榮景,壽險業去年稅前獲利3,885億元新台幣,為金融產業最賺,證券商亦因台股價量齊揚,稅前獲利1,196億元新台幣,另廣義銀行業因淨利息收入增加,全年稅前獲利逾3,856億元新台幣,台灣金融業體質已遠勝10年前,但接下來,風險仍不少,黃天牧期盼業者「持盈履滿,君子兢兢」,也期許能掌握風險與商機,並在經營過程中走向價值金融。
落實「以價值為基礎的金融」
國際主要央行持續採資金寬鬆政策,國內外股債市多頭激勵投資業務擴大,保險業2021年大幅獲利4,111億元新台幣,年增率高達84.3%,首次拿下金融三業獲利王,創下歷史新高並首度超越銀行業獲利,其中壽險業獲利3,885億元新台幣,年增率高達88.5%,產險業226億元新台幣,年增率亦達33%。
資金充沛讓股市大好,加上開放零股與逐筆交易,證券市場也有了結構性的變化,讓券商自營及經紀業務都大賺,證券商去年稅前獲利1,195.97億元新台幣,年成長83%,獲利創新高;投信業亦因管理資產成長,去年稅前獲利158.13億元新台幣,年成長近44%。
而每年都是拿下金融三業獲利王的銀行業,2021年表現亦不錯,本國銀行稅前獲利近3,370億元新台幣,年成長亦有7.8%,銀行業在低利率的時代還能獲利轉佳,可說是銀行體質調整後,表現逐漸亮眼,近年存放比雖然創下歷史新低,但資產品質可說是歷年最佳,授信風險控制得宜。以本國銀行表現來看,資本適足率14.82%、平均逾放比0.19%,平均備抵呆帳占逾期放款之覆蓋率729%,均創下歷史最佳表現。
對此,黃天牧表示,2021年台灣金融業資本結構與資產品質健全,整體獲利亦創新高,是各金融機構努力耕耘的成果。但未來仍有風險,無論是監理機關或金融機構都不可輕忽自滿,更應居安思危。
黃天牧說,所謂「持盈履滿,君子兢兢」,應秉持謹慎謙虛的態度未雨綢繆,積累面對逆境時風險承擔能力,強化因應突發事故或變局的韌性。
特別是在因應高齡化、氣候變遷、科技發展及貧富差距等趨勢下,應了解社會大眾對誠信道德及公平正義已有更高期待。金融機構除應重視公司治理、法遵及內控外,在經營策略及運作過程中對誠信文化、環境永續、社會公益與弱勢族群的關懷等公共價值的實踐,與獲利能力同樣重要,也是他強調推動的「以價值為基礎的金融」。
積極應對新世代需求
而對於有遠見的人來說,變局有時候就是新商機,黃天牧舉例,台灣人口朝高齡化發展,民眾對於提前做好退休理財規劃將更有興趣,也因此,銀行、證券、保險都有商機,金管會也請金研院推出高齡理財規劃師課程,期望讓更多的金融從業人員與照護人員都能了解包括高齡理財規劃、以房養老、樂齡退休等金融商品,提早讓消費者做好老後生活的準備。另外還推出「財富管理新方案」,已核准兆豐銀、中國信託、上海商銀、國泰世華、一銀、合作金庫、瑞士銀行台北分行等銀行,及元大證、兆豐證、永豐證、國泰證、元富證等證券商辦理。
而因應金融科技來襲,傳統的金融業者也該更積極應對新世代的需求。黃天牧說,金管會開放純網銀的執照後,也期待各金融業者思考如何以場景金融來滿足不同世代消費者的金融需要,接下來還要開放純網保,而且金管會也同時開放讓傳統保險業者進行視訊投保,而優化視訊投保流程以及強化資安,成為「壽險業數位轉型重要契機」,而同時保險員也擴大學習更多新技能來增加高附加價值的金融服務。
永續已成國際趨勢
至於應對於地球永續、氣候變遷課題,黃天牧認為這已是國際趨勢,金融業更是必須提早主導這局勢,金管會正建立可促進綠色及永續金融市場有效運作之架構及基礎,包括提升ESG資訊揭露質量及透明度,建立綠色及永續發展產業之定義或分類標準,以引導金融機構逐步從對綠能產業之投融資,擴及至對綠色及永續發展之支援,並培養金融機構因應氣候變遷風險之能力,進而規劃培養韌性及掌握商機。
為了避免漂綠,金管會也將訂定我國永續分類法,為協助企業及金融業判斷何謂綠色或永續活動,已與環保署共同委外研究制定永續分類法,初步先對製造業,不動產、營造及建築業,運輸及倉儲業等三大產業制定永續經濟活動的衡量指標。同時還規劃上市櫃公司永續發展路徑圖,歐盟於2021年7月提出「碳邊境調整機制」,環保署已預告修正「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為「氣候變遷因應法」。為協助企業及早因應訂定其減碳目標,將於近期發布「上市櫃公司永續發展路徑圖」,訂定上市櫃公司溫室氣體盤查資訊揭露時程。另外也將參考國際及公司治理評鑑作法,研議規劃及辦理對國內金融機構之永續金融評鑑。
「與時俱進」是金管會正努力的方向,依國內外發展趨勢調整制度及措施,兼顧風險管理和業務發展,即所謂「花若盛開,蝴蝶自來」,凡事準備好,之後自然有機會獲得佳績。黃天牧將持續推動的公司治理藍圖3.0、綠色金融行動方案2.0、金融科技發展路徑圖、保險業新一代清償能力制度、信託業務2.0、金融資安行動方案等六大興利方案,都是為下一個成長奠定基礎,面對變動的市場與局勢,他認為要調整的還很多,監理機關會跟金融業者一起努力。
而他認為金融業在創新發展的同時,亦應實踐誠信經營、以人為本、以價值為基礎的理念,他認為建立與落實金融機構「誠信經營」的核心價值非常重要,因金融機構扮演著資金中介角色,能夠長期成功經營的關鍵在於取得客戶的信賴,而確實履行忠實義務,則是建立信賴關係的不二法門,亦是金融業經營的核心價值。
三面向推動金融價值基礎
為建立金融「以價值為基礎」的觀念,樹立以實踐誠信文化、環境永續、社會公益與弱勢族群關懷等公共價值為基礎的價值觀,並落實到實務作業層面,建議金融機構可以透過下列三個面向來推動:
首先訂定經營策略與目標:經營文化的建立首先仰賴機構的高階負責人訂定明確的經營策略與目標,而這些策略與目標須與所要建立的「價值觀」有清楚的連結。如國際都將以ESG來衡量一個企業是否具備永續營運與發展能力的指標,因此金融業需要將ESG相關指標納入其營運策略與目標中,如此才有可能落實在實際的業務運作及管理。
接著建立制度與內部規範:價值觀與目標需要透過制度的建立,才能在金融機構內部進行推動。現行法規要求金融機構必須建立業務內部控制、法令遵循、檢舉申訴、員工考核與薪酬等制度,透過檢視內部制度與規範是否將經營策略與目標納入,讓各項工作均能朝相同目標邁進。
最後要透過問責制度確實落實:制度、規範訂定完成後,仍須從上而下落實,始能真正達成組織經營的理念。每一個業務線(Business Line)均應有負責的主管及人員推動,而主管是靈魂人物,本身不僅應熟知公司策略、目標及制度與規範,更應帶領人員落實,所以強調「問責」,即是希望各相關主管負起推動與落實的責任。依據以往金融檢查經驗,金融機構雖然有訂定完整的策略及內部制度與規範,但在實際運作中,卻未能落實執行,最主要的原因是公司內部主管僅在意業績與獲利目標能否達成,導致人員對違反規定的情形不以為意。
黃天牧認為,金融文化的形塑需要時間,也需要從實際的個案中逐步建立,英國金融行為監理總署(FCA)近年除推動問責制度,也積極舉辦文化與金融行為研討會,期望金融業者在推動誠信文化的目標下,能確實改變從業人員的金融行為,進而強化金融業紀律。美國聯準會每年度也會舉辦類似的座談會、宣導課程及產業論壇,特別針對第一線的年輕金融從業人員,透過個案研討來提示他們,在執行職務時如遇見道德困境,應如何尋求道德自主性,做出正確的決定,引導他們從以獲利為中心,朝向以善盡社會責任為中心服務客戶,進而在「誠信經營」、「環境保護」、「當責治理」及「普惠金融」等構面實踐企業永續發展的願景。
攜手學界培育金融戰鬥力
從上述的內容即可看出,金融業是最需要以人為本的行業,金融人才不僅要有國際力還要有科技力、永續力等規劃與推廣的能力,為了培育台灣金融戰鬥力,黃天牧也商請金融總會與金研院協力推動金融學院之設立,期培育金融科技、綠色金融、永續發展等國際人才,並設計符合金融實務、結合國際合作與產學合作所需課程及參與實習機會,以協助金融業之未來發展,俾利金融業策略地位之提升。
目前已有2所大學獲教育部核准設立國際金融學院。國際金融學院的開辦,象徵金融已是國家發展的重點領域,因此在規劃課程與設計內容時,會前瞻思考國家或全球金融市場未來10年、20年會是什麼樣貌、需要什麼樣的人才、台灣缺少什麼學術根基及技術。黃天牧也建議金融學院應有一門課為台灣金融發展史,讓學員能透過歷史事件了解錯誤、避免重蹈覆轍並學習真正的金融典範模式。
而黃天牧也自我期許,在國際金融學院開展的同時,也要從中找出不合時宜的法規來改良,藉由學習台灣文化及金融市場的特性,相較其他國家找出台灣金融業的優勢、機會為何?台灣能否把劣勢或威脅轉化為機會?面對網路、科技、ESG的發展,有什麼基礎研究對未來的拓展應用是必要的?他也期待培養出來的頂尖人才回到金融產業時,能真正為台灣金融產業帶來新的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