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

數金人才培訓篇》更敏捷、實作的證照課程 助銀行「疫」軍突圍

強化數位金融戰鬥力
採訪、撰文:劉書甯

過去金融產業注重「以法規遵循」為核心所衍生而來的各類金融專業證照,但科技趨勢走向隨身化、即時化,到2021年,各種「斜槓式、跨領域」的數位專業證照能力逐漸被重視。唯有更敏捷學習與更實作的證照課程,才能加快銀行業數位轉型腳步。

情後加速數位金融的發展,2021年銀行數位帳戶的數量已經破940萬個,而負責消金的銀行行員面對這樣趨勢,銀行該如何強化行員的新職能,歸納出數位金融人員有兩大重要新學習,第一項新學習是「改變同仁面對問題、解決問題的策略導向思考」,第二項新學習是「重新認清金融產業的本質並能敏捷採取行動」,看來更敏捷與更實作的證照課程,能讓行員心中有變化,銀行業的數位轉型能更加快腳步。

第一銀行數位金融處彭仁主》  iLEO小粉獅副品牌發展迅速

近年在數位金融研發十分積極的一銀,其數位金融處副處長彭仁主表示,近年來在一銀經營高層的鼓勵、扁平化溝通下,一銀數銀處強化數據分析、第一原理(First Principle)的探索,員工生產力的質化與量化也重新定義,推動數位轉型順利開展。而一銀的數位帳戶iLEO小粉獅品牌發展也相當迅速,並搭上5G與雲端科技趨勢,發展擬人化小粉獅3D人偶搭配哏式主持的第一新聞台,在多元社群通路經營策略下,積極累積第一銀行未來全產品「秒速傳播全世界」的數位精準行銷能力。彭仁主強調,這些創新的背後,透過設計思考活動,激發年輕同仁正視客戶內心需求、輔以數位化工具的加持,做出讓客戶與同仁自己都能感動的作品。

而銀行過往的證照是否對於數位金融有所不足?未來銀行的數位人員要再多學習哪些課程來精進在數位方面的專業?彭仁主分析,過去金融產業注重「以法規遵循」為核心所衍生而來的各類金融專業證照,但自2007年科技趨勢走向隨身化、即時化特色發展後,一路到2021年間,最大不同之處即在於各種「斜槓式、跨領域」的數位專業證照能力逐漸被重視,例如ISO資安標準、PMP、BigData、FinTech、Python、AI、Clouding與Streaming Media等各類專業能力證照等。

不過比起證照,彭仁主亦提到了證照的侷限性。他分析,在當今純網銀鯰魚競爭、後疫情時代、元宇宙、數位通貨去金融化的DeFi特色環境下,「各種證照終究趕不上科技環境的劇烈變化!」因此,如何建立一整套「線上動態即時更新」的數位課程培訓體系,更即時、更有實作的課程,成為第一銀行非常重視的數位培訓核心工程。

與「芬恩特創新聚落」密切合作

2020年第一銀行人力資源處與數位銀行處,以及金融研訓院轄下「芬恩特創新聚落」共同合作,透過各類數位課程的轉介與參與、搭配課程內容的共創,持續推動公司同仁的數位學習與成長之外,同時間一銀也將培育資源延伸到包含政大金融科技研究中心等各類產官學研機構所開設的數位轉型與數位金融相關課程,以及持續邀請諸如資策會、Gartner、IBM等國內外科技前瞻研究與應用實踐機構,來行舉辦各類數位轉型、數位產品設計、數位行銷與人工智慧等前瞻性、系列性課程,近期並與數位學習新創機構Hahow好學校合作線上數位課程平台,推動遠距教育活動,尤其是類似這樣的跨領域、跨機構間的學習資源合作,一銀每年超過數十場,還搭配費用補助以鼓勵公司同仁積極參加,來全面提升員工的數位金融科技能力。

彭仁主說明,2022年起,一銀將搭配前瞻共創基地的成立,從元宇宙世代的概念出發,將數位學習課程中區分為核心課程與周邊課程,進行更深一層數位課程的淬煉與區隔。

例如,核心課程講授的是關於數位轉型策略方法論、數據治理策略與數據品管標準、創新風險管理與監理科技策略以及數位科技溝通技巧等高階核心課程,這類課程的特色,主要在幫助各階金融管理人才,進一步學習與理解科技對金融的關聯性與影響力,並協助銀行各單位建構良善的數位共創環境,以引導未來元宇宙世代行員新血能在良善的數位共創環境中,貢獻自身的數位創意與創新熱情。

另外,有關周邊課程的部分,彭仁主說明,會需要更敏捷學習、更實作的培訓課程,針對專案規劃類與營運執行類同仁,規劃出「樂高積木式」的敏捷企劃能力培訓課程,一方面聚焦於日常金融商品規劃與系統平台營運業務的數位創新案例,開拓行員對全球數位金融新視野,另一方面也會注重學員在課程中的「動手做、做中學」等共創學習體驗,並適時搭配「遠距視訊、線上即時共創」模式,培養同仁學員適應未來數位溝通工具、凝聚團隊參與感與向心力。

而銀行在數位金融方面有什麼相關證照可以補強?一銀目前主要數位證照以金融研訓院「金融科技力知識檢定測驗」為主,一銀已將該證照列為行員考核晉升的加分項目,同時參考研訓院持續深化發展的金融科技人才能力建構模型與認證機制,鼓勵同仁參與各類金融研訓院與行外數位課程學習,以補充證照在未來的及涵蓋的知識與科技應用範疇。

一銀認為,未來的數位金融人才應該具備四大數位能力與跨域整合能力,包含了「前瞻技術的理解、研究與應用能力」、「商業分析及敏捷產品開發管理能力」、「數位精準行銷與品牌傳播能力」、「數據治理與智慧洞察能力」等,未來一銀也將透過前瞻共創基地與內部人力相關訓練資源共同合作,積極擴大與各培訓與研發機構量能,讓人才培訓與數位創新產出能相互融合共創,達成「科技金融、前瞻共創」的數位轉型新願景。

兆豐銀行數位金融處王振宇》數據可看出「客戶真正輪廓」

而在銀行第一線工作的兆豐銀數位金融處專員王振宇則表示,在工作中特別體會到大數據的重要,以前銀行業較沒有這樣的觀念,「現在則需要從數據去做更多的分析!」他強調,數據的重要性指出,數據可以看出「客戶真正的輪廓」,透過這樣的東西,了解客戶真正想要的。王振宇分析,過去只是有什麼樣的產品,就把這個產品給客戶即可,但現在則不一樣了,更強調產品的客製化,客戶也處於更具有主導性的地位:「現在是客戶有什麼需求,而我們可提供客戶什麼。」此時尤其必須透過大數據的比較和檢視,來學到更多這樣的東西。

王振宇在兆豐數金處負責網銀的App研發,他即以App為例指出,每天使用者都會接觸到App,因此數金處也會希望能進而了解使用者使用App的習慣如何?接下來在了解習慣之後,就會進而設計對使用者更好用的介面,重點包括了如何設計流程、功能?位置要放在哪裡?這些在使用者體驗上都非常重要,也是兆豐目前最為重視的。

例如,某客戶可能常買外幣,但兆豐數金處或相關行銷部門透過數據發現,使用者自己認知和描述,與實際上投資或理財上的決策,並不盡然相同。例如,投資理財上,他自己在描述理財自我認知是偏保守、避免風險,但事實上在市場波動大時,該消費者卻是很能接受風險,這些相關數金或理財人員可以從消費者的操作習慣,觀察出他實際的狀況來給予適當的建議。

對於訓練數金人員的課程,王振宇認為,最重要的是對數據的分析和使用者體驗的設計課程:「因為數位不只是工具,而是生活!」兩者結合,才能真正把數位金融完整的運用在客戶所需的日常重要金融服務上。王振宇也觀察到,使用者數據的分析和應用,以及使用者體驗的提升,其實有很多的作法,尤其是在了解使用者的習慣之後,可據此使用更適合、更簡單的介面來讓使用者用得更方便。

王振宇也提及,由金研院所主辦的「金融數位力」的證照,用來測試對金融及數位了解有多少,可說最具有代表性;而另一方面,王振宇也同時觀察到,不論數位化或使用者對數位化的體驗,或是強調大數據的應用在發崛真實的使用者體驗的重要性,現在不光是只有金融,坊間各行各業都很重視使用者體驗,不光是在金融,使用者體驗在其他產業也越來越重要。

非金融背景員工激盪更多火花

而在沒有證照的情況下,因為證照是判斷專業程度公認的依據,那麼在招募人員時,若缺乏足夠的證照來評比,會有哪些其他的指標來測試所需要數位金融的人員專業實力?對此,王振宇指出,兆豐銀最近就招進4位新同事,這些同事並非來自金融領域,但是有做過行銷和使用者體驗,像做過行銷的,數金處會請他提供以前的作品,例如,以前待過媒體公司,有做過小編的,提供作品作為參考及分析結果,看看以前的案子有無符合未來處理數位金融的需求。

數位金融是未來趨勢,兆豐銀希望在未來,能著重在數位行銷:「數位產品線其實已經很足夠,但重點是要打出知名度!」所以接下來這1、2年,兆豐銀希望讓外界更知道兆豐產品線的優勢,然後把多元的產品線成功行銷出去,開發更大的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