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

領導者與金融科技人才是決勝要素

BCG、貝萊德分享全球金融數位轉型經驗
採訪、撰文:萬千華

近年來,數位力成為企業競爭力重要的一環,BCG與貝萊德都認為,儘管「科技」是這個時代不可或缺的競爭力,但「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數位轉型的過程中,領導思維與人才培養更是舉足輕重的環節,傳統金融業如何克服,全世界拭目以待。

球知名的波士頓管理顧問公司(Boston Consulting Group, BCG),在全世界50個國家設有超過90家分公司,服務對象涵蓋企業、政府和機構,服務物件包含消費品、工業品、能源、醫療保健、高科技、媒體及電信、金融服務及保險等行業,主要業務職能有企業策略、資訊技術、企業組織和營運效益。近年來,數位能力成為企業競爭力重要的一環,BCG更是協助不少金融機構進行數位轉型,因此,2021台北金融科技線上論壇特別邀請波士頓顧問公司副董事劉北辰,分享全球金融數位轉型趨勢。他表示,過去30年間,金融業面臨4次數位浪潮,1990年代是數位化的浪潮;2010年代是智慧型手機快速崛起,金融業開始提供行動化的金融服務;2015年開放化開始萌芽;最新一波是智慧化,金融業開始使用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方式,帶來高度個性化與智慧化的體驗;現階段來看,現在是數位化的收尾期、行動化的成熟期、開放化的成長期以及智慧化的探索期。

BCG劉北辰》逾90%數位轉型由業務驅動

全球金融業全面加速數位轉型的時刻,劉北辰指出,現在金融業轉型的動因、推手、運作模式持續改變,BCG針對全球超過100家主要金融機構調查發現,超過90%數位轉型專案是由面向客戶的業務所驅動,75%的轉型不再是由CIO或CTO所發起,而是由業務端發動,80%轉型計畫是希望運用旗下數位專案產出,實現財務上的自給自足,從這三方面可以看出,全球金融業數位成熟度普遍提升。另外,調查也顯示,80%受訪者認為,數位轉型是當務之急,而其中以自動化與新工作方式相關專案要優先進行,這部分不可諱言有受到疫情影響。

金融業數位轉型案例裡,有非常多是透過進階分析方法,來做大規模個性化、自動風險監控、客戶維繫與人事管理等應用場景,透過這些方式,部分業者的收益增加20%至30%、服務成本降低25%、行銷效率提升2到3倍,就連NPS(淨推薦分數)也有顯著提升。以銀行業為例,業務部門包括個金、私人銀行與企金,一共有23種進階分析的應用場景,至於要從哪裡下手,劉北辰指出,通常會依照業務影響規模與可行性做綜合評估,看是否符合整體策略一致性、客戶體驗提升或競爭優勢提升,可行性則是牽涉到IT系統能不能支持、同仁技能足不足夠與流程成熟度。

民眾期待消金做到個性化服務

劉北辰將演講重點定調在銀行業的個性化進行深度分享,因為根據BCG調查,民眾對於消金業務的期待,有37%希望銀行可以像亞馬遜公司一樣,販售的內容包山包海,29%希望像個人專屬採購師,在有需求但不知道如何下手時,會給量身訂作的建議,上述兩者比例加起來,遠高於期待銀行像超市(不見得有我最想要的,但一定有我用得到的東西)、健身房或是診所(不見得喜歡光顧,但卻是需要定期去的地方)。由此可見,民眾希望銀行更了解他們,知道他們想要什麼,換句話說,就是希望銀行可以做到個性化服務。

在談怎麼做個性化服務之前,首先要了解個性化是什麼。劉北辰解釋,個性化是在合適的時機,透過合適的途徑與客戶互動,提供恰到好處的體驗。舉例來說,銀行要在某個季節、某個人生大事前後,用適當的手法和適當的通路提供關懷和協助。金融服務的個性化行之有年,但是方法日新月異,數位驅動的個性化體驗可以透過3個步驟來看,第一步是搜集客戶資訊、交易商品金額以及對行銷的反應,匯集起來就是客戶的DNA,也就是擴大分析的基底;第二步則是進階分析做客戶分群,可以透過分類採取不同的策略;第三步為演算法分析推薦最佳產品方案,比方說演算法可以幫忙推算出選購A方案的客戶可能會對B方案產生興趣等規律。

數位轉型成效誘人,讓不少金融機構躍躍欲試,劉北辰強調,並非所有數位轉型計畫都順風順水,很多金融業者分別在藍圖設計階段、啟動階段與規模化階段都遇到很多挑戰,比如說藍圖設計階段,數位投入可能無法與財務價值做有效的連結,導致數位轉型專案遍地開花,但缺乏整體性的策略,也導致策略失焦;啟動階段可能看到部門的KPI資源分配無法達成共識,組織中數位人才與傳統人才也不見得能有效合作,面對新方式,很多同仁可能採取觀望的態度,使得專案啟動喪失動力;規模化階段則可能看到IT系統平台缺乏彈性,組織缺乏數位人才,更多數位業務缺少有效獲利擴大經營的作法。

仿生型組織要以人為中心

針對這些問題,BCG提出仿生型組織的概念,也就是以企業使命為核心,能夠將人與科技工具完美結合,結合大數據、智慧化分析等工具,加上人的靈活度應變能力跟豐富的經驗,人機協作順暢,可以打造出一個智慧化又可以自主進化學習,與外頭生態體系可以開放對接和互利,提供客戶隨時隨地依照需求而變、隨心隨行的感受。然而,打造仿生型組織背後,需要經營思維深層轉變,經營對象要從「開發對象」改成「經營使用者」,過去在考慮客戶需求時,往往是透過行銷或是性價比做

趨勢,而在思考經營使用者的時候,反而要去設想使用者需要什麼價值或體驗,經營的內容要從以金融為主,變成是以金融和生活並重;經營重點要從金融產品的銷售,變成是注重服務和體驗,包括流程從過客到留客,從這些不同視角中提升客戶的黏著度。在經營方式上,也要從關係導向轉為結合人的經驗與數據可以驅動的智慧化判斷。

劉北辰提醒,許多金融機構都在努力轉型成仿生型組織,但必須要以人為中心的思維才會有好的結果。數位轉型不只是新的工具、新的平台、新的手機App或新的演算法,BCG觀察,數位轉型的成功,10%依靠的是更強的演算法,20%把精力投入在資料搜集、平台搭建、設計更容易使用的視覺化介面,而70%的時間與心力則是業務流程重新梳理,調整人員培養整體營運模式的變革管理,畢竟「數位容易轉型難」。

貝萊德Damien Mooney》五大方法 金融業數位轉型更順暢

貝萊德亞太區Aladdin財富科技公司董事總經理Damien Mooney舉出金融業數位轉型常面臨四大障礙,首先是企業文化,若是公司缺乏遠見,維持既有的上到下領導方式,轉型計畫很難有效創新及改變;第二則是原本就有的東西,「我常常開玩笑說,我們在推銷科技解決方式的時候,最大競爭者往往是公司內部IT部門。」他話鋒一轉,玩笑歸玩笑,基礎設施與架構帶來的挑戰非常真實,因為核心系統整體更新非常緩慢及昂貴;第三個障礙是數據,這可以承接前面所說的舊有系統,組織內眾多雜亂的系統,將資訊散落在各處難以彙整使用,想要改變這個現象,就需要透過數位整合,而這個過程同樣緩慢且費力;這又進而帶出第四點障礙:慣性,這點非常重要,公司不願意改變,通常是擔心使用率低,投資是不是會得到回報等等。在疫情爆發之前,確實大家抗拒冒險投資新科技,感覺現在因為經歷如此的大變化,公司會比較願意突破慣性,特別是顧客行為與期待的改變。

Damien Mooney依據個人經驗,分享5個數位轉型方法,第一,開始之前要知道自己在數位轉型光譜中身處哪個階段,最好能先評估是否有達成客戶期望的優勢與弱勢;第二,規劃實施計畫時,要把顧客放在核心,要評估最適合自家顧客的,是多大程度的數位化,顧客是否能接受百分之百的數位化;第三,數位轉型要當作持續不斷改善的過程,有效的轉型仰賴跨領域團隊,而且要能夠應用創新方法;第四,必須要有滴水不漏的資安計畫,不只是關鍵數據的保護,同時也要有異常狀態的偵測以及反應與恢復計畫;最後,科技的堆疊要跟上最新的變化,公司必須系統性地追蹤新科技的發展。因為有太多新興科技隨時問世,既有系統遷移至雲端會更便於驅動邁向未來的解決方案,越來越多人使用AI分散式帳本等智慧技術。另外,他也強調,誰來執行數位也是問題,就算設計出最好的策略,如果找到不對的人來領導轉型,計畫還是有可能失敗。

不論BCG還是貝萊德,英雄所見略同,都認為儘管「科技」是這個時代不可或缺的競爭力,但是就如那句經典的廣告台詞「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數位轉型的過程中,領導思維與人才培養更是舉足輕重的環節,傳統金融業如何克服,全世界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