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

暢談數位治理發展

波蘭、以色列與美、台專家齊聚
紀錄、整理:高永謀

因應數位轉型挑戰、強化金融監理效能,其他國家的作法為何?今年台北金融科技論壇力邀波蘭、以色列、美國等國專家,分享數位治理議題,看看各國數位治理成功的關鍵。

多金融機構正積極進行數位轉型,以期能在這波產業轉型浪潮中維持競爭力。為迎接數位轉型浪潮,波蘭、以色列、美國及台灣的政府單位相繼提出數位治理政策,以因應數位轉型挑戰、強化金融監理效能。

波蘭制定數位治理框架

數位治理不僅有助於建立問責、權責劃分,使網站、行動裝置網頁、社群管道及網路可用資源等管理變得更加容易,也可協助企業維持敏捷、靈活變通,確保從事數位活動時,符合道德標準,並預防網路犯罪及後續法律問題。

波蘭金融監管局金融科技部主任Zbigniew Wilinski透過視訊表示,若要發揮數位治理功能,除必須清楚定義其目標、權責和角色分工外,還需要一套良好的數位戰略。

他解釋,訂定未來數位戰略,有兩大階段,第一要有明確的指導原則,讓利害關係人獲得精準的質化分析,說明具體數位表現;第二是設定績效目標,以質化方式界定組織數位成功的定義。

數位身分證、電子支付等新興科技,雖具有金融市場前景,卻也帶來數據隱私、金融排斥(Financial Exclusion)等挑戰。為協助金融業使用這些新技術,波蘭金融監管局已發布受監理實體使用公有雲或混合雲運算服務的資訊處理,以及關於提供機器人諮詢等文件。此外,該局也參與歐盟提出《數位營運韌性法案》(Digital Operational Resilience Act)的徵詢過程。

Zbigniew Wilinski指出,波蘭政府已發布在公共行政領域中使用雲服務的意見,以及公布人工智慧(AI)發展政策。針對金融治理,波蘭金融監管局制定數位治理框架,包括金融市場應用AI的官方指引,以及為分散式帳本技術(DLT)和區塊鏈技術建置虛擬沙盒。

他提到,數位治理關鍵是確保AI政策裡的行為準則,AI雖可產生正面影響,卻也帶來威脅和問題,例如金融排除性或讓人無法獲得貸款。因此,AI應用必須納入法律治理框架,AI領域也是未來金融治理上應多加注重的課題。

以色列推動數位國家計畫

以色列國家數位局Head of Finance Alla Kantar Levy透過視訊表示,以色列是充滿創新能量的國家,為縮小公私部門之間的數位鴻溝,該局於2013年制定「數位以色列國家計畫」,以數據為本,推動資訊與通訊技術應用,以減少官僚措施與繁文縟節,提高行政效率。

該計畫於2017年獲得通過,其願景闡明:「以色列將善用數位革命所帶來獨特而有意義的機會,以縮小社會經濟差距、促進經濟加速成長,並創建一個更聰明、更友善的政府,成為數位治理的世界領導者。」換句話說,以色列將打造一個以數據為本的行政部門,全面數位化,減少官僚作風,大幅提升服務品質。

Alla Kantar Levy指出,該計畫分為兩個層次,推動6大目標,以培育國家數位人才。第一個層次為強化現有員工的技能,包括加強管理高層的投入與能力、培養員工必要技能、實施支持性組織文化。第二個層次為從外部政府引進數位技能,包含人員招募、任用和管理更加靈活有彈性;引入私部門的知識、做事方法和專家;將公部門轉變為對數位工作者具有吸引力的職場。

她說,政府數位轉型過程中,要改變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官僚作風,一切都是與人有關,其他就由科技來解決。此外,在新興科技影響下,金融體系已經改變,金融交易變得更方便可行,讓民眾可獲取更多金融資訊,並降低取得成本。

她樂觀期待,傳統銀行與金融科技業者合作下,將可提供客製化服務,提升用戶體驗。透過金融創新科技,不但在未來幾年可看到數位金融為民眾所帶來的改變,也有助於以色列整體經濟和金融發展。

美國攜手他國發展金融科技

美國在台協會商務官Clint Brewer表示,美國商務部重視數位轉型的重要性,目前提供金融科技、雲端運算服務等業者,不論企業規模大小,大多來自美國。因此,美國政府希望透過各種方式協助該國中小型企業拓展海外市場,推動國際金融科技發展。同時也擴大影響力,與更多國家攜手合作,發展金融科技領域。

由於各國金融監理政策與法規不一,企業需要特別了解金融監理和法遵等相關規定,才能減少海外商務貿易的屏障。針對跨境數據流動與分享,如何保護隱私權和資訊安全,更是關鍵所在。

Clint Brewer指出,跨境數據自由流動很重要,若妥善運用,可為民眾生活帶來便利性。但如何建立隱私權保護框架,需要各國監理機關共同合作。在投資金融科技創新上,美國的作法與台灣類似,例如美國也設有金融科技創新加速器,提供來自不同國家的團隊提出解決方案和產品計畫申請。

他強調,台灣是美國強而有力的貿易夥伴,未來希望增進彼此對金融科技的合作與對話。另外也努力尋求志同道合的夥伴,進行金融科技創新投資的雙邊或多邊合作。

金融監理應以證據為本

針對數位治理,受邀參與線上座談的美國華盛頓大學法學院教授Jane Winn指出,全球化已逐漸侵蝕金融監理者掌控國家經濟的力量,在此狀態下,世界各國金融監理機關若要解決穩定經濟成長、私人金融機構及消費者保護的「三難」習題,就必須透過適當的數位治理。

Jane Winn建議,監理機關進行數位治理,最重要的是以證據為本,透過蒐集足夠資料、證據,以診斷出問題,提出可解決問題的政策指引,再決定推進政策的連貫行動,然後執行行動、衡量結果,最後根據實際引發的結果來持續調整診斷、政策、行動及措施。

她也舉例說明金融監理現況與難題,例如英國脫歐後正面臨失去歐洲金融科技領導地位的風險,政策指引是作為產業政策之用,而非金融監管。今年,英國央行和金融行為監理局發布「數據蒐集策略更新版」報告,提及金融監理機關目前尚未取得有效監理所需的數據,必須以產業最低成本獲取完成任務所需的資料。

美國監理機關和受監理實體近來使用數據分析,以進行有效監理和法遵的比例提高不少。Jane Winn表示,美國金融服務基本上與政治有關,政策指引目的是要讓金融服務更具多樣性、彈性和一致性。

至於歐盟雖已發布許多數位金融政策,但迄今尚未有一項與數位治理有關。她認為,歐盟PSD2指令最大的衝擊是,強制要求銀行必須提供Open API,讓外部人員或機構可存取銀行內部資料,但釋出Open API過程其實並非外界想像的那麼簡單。

台灣完成純網銀監理系統建置

台灣金管會推動數位監理機制兵分三路,包括純網銀監理系統、票券數位監理平台、銀行業數位監理申報作業。其中,為因應純網銀風險控管,中央存保公司(CDIC)在金管會指導下,與其他監理單位共同努力,費時1年,委託工研院協助架構API,成為全球第一個運用API來即時監理純網銀流動性,可發揮即時且數位監理的效果。未來只要金管會同意,可適用至全體銀行業。

甫從CDIC董事長轉任保險安定基金董座的林銘寬表示,目前國內銀行業與票券業透過電腦專線,用Excel將財業務資料報送給金管會檢查局的單一申報窗口。整體報送資料多達400多份,由金管會銀行局、檢查局、中央銀行金檢處、存保公司等單位共享資訊。各單位可因業務需求從此單一窗口下載資料,惟此方式不夠即時且耗費不少人力。

純網銀監理系統運作方式是,存保公司透過API架構,即時監測純網銀業者透過財金公司在央行開設的87號帳戶,其存款餘額是否足夠,每10分鐘就偵測一次。一旦純網銀業者的餘額低到瀕臨警戒線,存保公司將立即掌握,進而向央行及金管會報告,讓有「銀行最後融通者」之稱的央行即刻救援。

若要使用這套即時流動性監理系統,純網銀業者必須先架設API平台,這已是我國純網銀業者要開業營運的必備條件之一。林銘寬解釋,透過API申報的好處是,不同機構裡的機器,彼此可以先辨識訊息,繼而傳輸資料;藉由API串接,不但即時、省人工,資料經過處理後,還能依各項用途快速呈現結果。

中研院資訊科技創新研究中心主任黃彥男表示,數位轉型需要許多步驟,從蒐集數據、數據治理到管理數據,其間可能遇到隱私權、蒐集標準等挑戰,還要篩選數據、確保數據品質,接著才能真正進入數位治理的階段。

此外,數位治理要成功,攸關眾多環節,其中最重要的是人和組織,必須要找到適合人選來領導數位轉型和數位治理。他強調:「找到對的人才,做對的事,將是數位治理成功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