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

借鏡他國經驗 制定法規並落實

國際金融監理論壇隆重登場
記錄、整理:陳雅莉

國際金融監理論壇自1998年首次舉辦以來,已成為全球金融監理與檢查的重要交流平台。為借鏡他國經驗,2021年國際金融監理論壇力邀台灣、美國、澳洲及英國等金融監理機關代表與會,探討金融監理法規制定與落實。

訊安全、洗錢防制及氣候風險揭露,近來成為國際金融監理領域的熱議話題。各國金融監理機關亦發展出廣泛且強度不一的監理規範及重點,以因應相關挑戰。為借鏡他國經驗,台灣金融研訓院舉辦「國際金融監理論壇」。會中由台灣金融研訓院院長黃崇哲、中華民國銀行公會理事長呂桔誠、金管會副主委邱淑貞開場致詞,並邀集台灣、美國、澳洲及英國等金融監理機關代表與會,探討金融監理法規制定與落實。

關注氣候變遷、資安與洗防

國際金融監理論壇自1998年首次舉辦以來,已逾23載,成為全球金融監理與檢查的重要交流平台。今年論壇除討論各國金融監理和檢查實務外,更關注氣候變遷、資安管理及洗錢防制等議題。

黃崇哲表示,金融是經濟活動發展基礎,金融影響力橫跨國界。為因應全球數位轉型浪潮及氣候變遷挑戰,該論壇邀集英、美、澳專家,針對國際金融監理議題提出精闢見解,期使國內金融業者在金融監理和稽核上更具國際觀,並有效掌控金融風險。

呂桔誠指出,金管會近來推動以風險為基礎(Risk-based)的金融檢查制度,並要求銀行落實內部控制三道防線。面對全球金融監理不斷頻繁更新法令法規並加重裁罰力道,加上新興科技創新蓬勃發展,國內金融業者應居安思危,擬訂疫情及資安風險下的因應策略之際,也應將氣候變遷衍生的潛在風險納入考量。

邱淑貞形容,2020年是充滿挑戰與機會的一年。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加速業者追求數位化、改變營運模式的勇氣與決心;再加上受到氣候變遷影響,2020年全球天災不斷,讓業者思考未來追求獲利成長,也要兼顧環境永續發展。

為使金融業協助客戶因應轉變,金管會於2020年8月發布「綠色金融行動方案2.0」,一方面透過金融機制推動,由金融機構以投融資等方式,導引企業重視環境、社會及公司治理(ESG)議題及永續發展;另一方面,藉由督促企業揭露有品質的ESG資訊,驅動企業管理ESG相關風險並培養韌性。

台灣推動以風險為導向之內稽及金檢制度

金管會檢查局副局長陳在淮表示,該會對於各金融業係分階段推動以風險為導向之內部稽核制度。相較於尚未採該制度之金融機構,對於內部營業、財務及管理等單位,依規定每年最少須辦理一次一般查核、一次專案查核,申請採行該制度後,則可以不適用現行法定查核頻率,使稽核資源能更有效配置。

初期先由國銀向檢查局申請採行,視資產規模分為兩階段促請銀行提出申請。第一階段是資產規模達新台幣2兆元以上者,於2020年8月底前向金管會提出申請。第二階段為資產規模達新台幣1兆元以上、未達2兆元者,於2022年8月底前向金管會提出申請。根據金管會統計,國銀自2016年起得申請採行風險導向內部稽核制度,截至今年8月底止,經核准採行該項制度者,計有19家國銀。

陳在淮指出,在該局的檢查方式,也是以風險為基礎的金融檢查。目前實地檢查分為一般檢查及專案檢查。前者是依差異化檢查週期對金融業財務、業務辦理整體營運之檢查,後者則是不定期對特定機構、業務或項目之檢查。一般檢查週期過去為固定24個月,自2009年起改為差異化檢查機制,依監理及檢查結果訂定不同的一般檢查週期,國銀檢查週期最短是12個月,最長則為36個月。另過去3年,檢查局平均每年辦理20項專案檢查。

為深化以風險為導向的金融檢查並達成專業公正及開放溝通的金融檢查文化,金管會於今年7月發布「金融檢查指導原則」,就檢查重點的篩選與檢查意見的提列,將採抓大放小原則,聚焦於該會監理重點、年度檢查重點與關注事項、金融機構主要風險與重大問題,以確保金融檢查結果公正客觀,落實以風險為導向原則之查核,及督促金融機構強化自我管理。

美國金檢逐漸偏重場外監控

美國舊金山聯邦儲備銀行金融機構監管與信貸部前主任Walter Yao表示,美國採風險導向的監理模式,包含實地金檢及場外監控。但為提高監理效率,並降低監理成本,美國金檢近來已逐漸偏重場外監控方式。

場外監控依據資料來自銀行按季申報監理報表,由監理機關製成統計報告,即統一銀行營運績效報告(UBPR)。該報告陳列銀行的重要財務數據,包括獲利、毛利率、貸款、授信、淨利息收入、淨收入等,並呈現平均資產報酬率、淨利息收益率等比率及趨勢,可看出銀行在特定比率下與同儕團體平均值的比較情形,以及在同儕團體中的百分比排名。

場外監控可偵測金融機構潛在違法情事,亦可辨識其是否有財務惡化或新興風險。針對特定機構,利用UBPR、前瞻性指標或模型,辨識金融機構是否處於財務惡化的早期階段,將有較高機率失敗或被降等的金融機構列入觀察名單,並確認金融機構依照監理機關檢視結果,提早採取進一步行動。

Walter Yao指出,疫情期間,監理機關無法進行實地金檢,更需仰賴場外監控。隨著科技日新月異,相信未來將有越來越多場外監控工作可透過科技輔助來完成。

防制洗錢法打擊金融犯罪

安永聯合會計師事務所金融服務部門資深經理Jenny Amon認同,受疫情影響,遠距工作或居家上班對各種通訊、線上會議軟體與網路等依賴程度更高,資安風險、金融檢查層級亦隨之升高。因此,以風險為本的金融監理必須依銀行組織大小,容許彈性調整空間,而非採一體適用的僵化標準。

美國近來透過法律修正,包括人口販運補充準則指引、資訊分享指引及防制洗錢法,讓金融機構可辨識相關潛在風險,並擬訂對應的風控措施和洗錢防制計畫,以防範洗錢和資恐活動。

Jenny Amon表示,跨國犯罪活動、毒品販運、人口販運,三者環環相扣,背後都與組織犯罪有關。今年1月,美國國會完成立法的《2021財政年度國防授權法案》,其中包括《2020年防制洗錢法》(AMLA),是近來最重要的法規更新,對金融機構有深遠影響。

AMLA幾乎涵蓋防範金融犯罪的各領域,旨在加強利益相關部門或機構之間的協調工作和資訊共享;打擊並防範洗錢和資恐活動,以協助公私部門因應各種新興威脅,鼓勵技術創新並應用新技術,確保金融機構的防制洗錢、打擊資恐政策、程序和控管措施均以風險為基礎,明定一致的受益所有權報告要求,並在金融犯罪稽查局建立受益所有權資料庫。因此,Jenny Amon提醒,金融機構應採取行動,為即將來臨的變動做好準備。

澳洲關注金融機構資安能力

疫情期間,澳洲金融監理署(APRA)暫停大部分計畫政策和監管措施,讓金融機構能將時間和資源用於維護營運和支持客戶,同時也使APRA能更專注於監測快速變化的環境對金融機構財務和營運能力的影響。

APRA營運韌性與轉型部門負責人John Singh表示,今年該署聚焦於加強危機準備,包括制定關於解決與恢復計畫的新審慎標準;更新營運風險、治理和風險管理的審慎標準,並就氣候變遷衍生的金融風險指引與金融業者磋商;完成對授權存款機構資本框架的持續審查,以全面實施資本比率和《巴塞爾協議III》改革;透過強化對危機準備的行動,包括解決與恢復計畫及壓力測試,保持金融系統的彈性;加強對金融機構網絡安全能力的審查。

此外,面對全球金融環境瞬息萬變,APRA也密切關注Uber所產生的影響,及數位貨幣、加密貨幣、科技巨頭與敏捷技術、機器學習、氣候變遷、網路犯罪等議題。

英國強制金融業揭露氣候風險

英國在氣候金融上的作為相當積極,2019年成立綠色金融機構和金融服務技術專案小組,作為該國金融服務業未來願景的一環。2020年11月英國政府承諾將強制要求大企業和金融機構在未來5年內提出氣候風險報告,全面遵循氣候相關財務揭露專案小組(TCFD)框架揭露其氣候變遷風險。

今年4月,英國政府投資1,000萬英鎊,設立綠色金融與投資中心,致力於提供可靠的科學數據與分析,加上創新科學技術,促使國際金融機構決策時能納入氣候變遷因素,並為英國帶來引領綠色金融和綠色融資的機會。

今年6月初,英國央行首次針對該國金融體系因應氣候變遷能力,進行全面性壓力測試,以檢驗各家機構在轉型至零碳排經濟及極端氣候衝擊下的金融韌性。此次壓力測試報告將於2022年5月前完成,因仍屬實驗性質,相關結果並不會用來設定資本要求,僅作為了解氣候變遷對金融體系造成的風險,藉此加強金融業在氣候風險上的管理意識。

英國碳信託公司綠色金融資深經理Nick Harris表示,因應氣候變遷,各國銀行和監理機關的當務之急是評估氣候變遷可能帶來的實體風險,以做出有利環境永續的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