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

探究新常態下的經濟復甦之路

「2021世界投資者週聯合論壇」盛大登場
採訪、撰文:萬千華

「2021世界投資者週聯合論壇」以「新常態下的經濟復甦之路」為主題,聚焦全球正在發生且值得關注的新冠經濟金融市場與投資理財新常態,幫助民眾健全財管知識與投資理財布局,預見「全球邁向經濟復甦」趨勢樣貌。

球年度金融財經盛事「世界投資者週」(World Investor Week, WIW),於10月5日進行為期4天的線上聯合論壇。「2021世界投資者週聯合論壇」由臺灣理財顧問認證協會(FPAT)、中華民國證券投資信託暨顧問商業同業公會(SITCA)、中華民國退休基金協會(PFA)、台灣金融分析專業人員協會(CFA Society Taiwan)、台灣不動產投資協會(CCIM)與台灣金融研訓院(TABF)串聯全球共同響應,以「新常態下的經濟復甦之路」為本屆主題,聚焦全球正在發生且值得關注的新冠經濟金融市場與投資理財新常態,幫助台灣民眾健全財務管理知識與投資理財布局,一同預見「全球邁向經濟復甦」的趨勢樣貌。

賴清德:提升金融理財素養成重要課題

今年世界投資者週聯合論壇,中華民國副總統賴清德特別透過線上發表致詞,引述台灣金融研訓院2021年最新調查,台灣民眾對於金融產品完全不了解的比例高達36%,稍微了解的也只有37%,且整體金融素養偏低的民眾更將近80%。因此他認為,如何提升台灣民眾的金融理財素養,已經成為政府與民間教育機構不得不正視的重要課題。

他指出,對於今年的論壇內容,從總體經濟到金融市場發展、金融創新到投資策略、ESG關鍵報告到企業永續經營,再從理財教育到樂活退休,最重要的,還把焦點放在後疫情時代的全球新經濟與新金融市場發展,邀請國內外頂尖專家透過演說與論壇,可以幫助民眾健全財務管理知識,並共同思考「新常態下的經濟復甦之路」。

賴清德以台灣為例,COVID-19疫情對全球衝擊又深又廣,不僅加大全球產業供應鏈重組、改變經濟板塊結構,也轉變了人類生活和消費型態,這些改變對台灣來說,是挑戰也是機會。他認為,台灣未來唯有持續創新產業價值、進行多元經貿布局、提升投資動能、發展永續能源,才能夠在全球經濟重啟的關鍵時刻搶得先機。

其中,包括申請加入CPTPP,目前主要會員國對於台灣申請加入都持正面評價,國發會也評估,如果台灣能順利成為CPTPP會員國,對台灣GDP最高將有2%的貢獻。另外,面對國際減碳與永續發展趨勢,政府正以展綠、增氣、減煤、非核為方向,積極推動零碳再生能源的發展,務必要將減碳挑戰化為產業投資、創造新就業的機會,為台灣永續發展找出新方向。

張錫:可關注5G創新應用

近期受美國縮減購債、通膨危機及中國限電等變數影響,包含台股在內的全球股市均大幅震盪,投信投顧公會理事長張錫認為,台灣市場資金豐沛,經濟基本面良好,可關注5G創新應用,如低軌衛星、AIoT及ESG等投資趨勢,未來台股仍有機會上攻。

中華民國退休基金協會理事長王儷玲指出,台灣逐漸從高齡走向超高齡社會,越來越多人意識到退休理財規劃的重要性。她特別提醒,理財規劃應該要趁早,用3、40年的投資來換取退休後20年的財務自由,採取定期定額基金、長期持有、低點加碼等投資策略,是比較穩健、低風險的作法。對長期投資者來說,最近台股大跌或許是個買點,但不適合即將退休或已經退休的人。

黃崇哲:投資人可強化理財知識

日前,央行祭出第三波打房措施,但房市卻是越打越熱絡,台灣不動產投資協會副理事長謝昆峯觀察,中南部受惠於台積電投資帶動,北部則是危老都更,加上原物料飆升,房市上漲仍在合理範圍。經過在家工作、大量線上購物等新常態之後,未來企業在選擇辦公室時,對坪數、內部配置或許有不同的想法,值得關注。

過去著重在台灣金融從業人員的培訓與教育訓練的台灣金融研訓院,院長黃崇哲認為,透過世界投資者聯合論壇,一般投資人可強化理財知識,做更好的個人投資規劃,迎向美好生活。台灣金融分析專業人員協會理事長黃昭景則表示,以往CFA協會著重在校園投資教育推廣,藉由聯合論壇的舉辦,讓CFA協會也能面對一般大眾提供更多關於投資的想法。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助陣

今年論壇也特別邀請201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世界銀行前首席經濟學家Paul M. Romer發表專題演講。Paul M. Romer表示,他原先是相信市場機制可以解決一切,不需要政府介入,被視為科技巨獸最愛的經濟學家;但是隨著時代演變,他搖身一變成為科技公司的眼中釘,因為他開始公開疾呼科技龍頭獨大或企業壟斷的隱憂,呼籲政府應該加以規範。

他以開放創新及獨家創新兩種不同創新型態的探討,像是美國政府開放衛星系統,手機製造商就藉由衛星技術開發出行動地圖App供民眾使用,這樣的模式是好的,呼籲政府應建立開放平台鼓勵創新,以解決現今社會的五大問題:社會危害、環境污染、金融穩定、健康及壟斷。

獨家創新則以Google為例,它的搜尋引擎打破傳統市場買賣方的互動,單方面的透過監視民眾所看、所讀、所說、所聽來操縱廣告的投放,甚至操作政治風向、侵害法治社會與政治體制。他認為,全世界都應該針對網路廣告營運商加以課稅,並且強制揭露投放的廣告內容以及接收廣告的對象,「這就像碳稅一樣,我們對於不想要的東西課稅」,且課稅對象應是「大過頭的公司」,例如Google和臉書,較小的企業則不用負擔,這樣一來小蝦米可以跟大鯨魚抗衡。

他強調,我們不能夠忘記政府能引導市場往健全的方向發展,進而嘉惠整個社會,「市場本身不完美的,他不是像外星人一樣無所不能,我們必須引導市場、塑造市場,這個過程當中政府就扮演很重要的角色。」

陳南光:關注科技巨獸企業韌性是否足夠

對此,中央銀行副總裁陳南光於論壇時提及,不論是開放式創新或是獨家創新,都有正面與負面的影響。舉例來說,科技巨獸透過DNA商業模式,提供有效率的金融服務,但是若支付系統崩潰或是公司倒閉,恐怕會帶來跨國界的破壞,因此科技巨獸也慢慢成為「大到不能倒」的公司。身為央行官員,陳南光指出,他關心的是這些科技巨獸是否有審慎措施、能否維持金融市場穩定、企業韌性是否足夠。

一個企業對於市場擁有如此重要的影響力,陳南光認為,科技巨獸也應該被列為系統重要性公司,但目前看來,大部分國家還是只有將銀行視為系統重要性公司(Systemically Important Financial Institution, SIFI),要改變法規架構以達成監測的目的,恐怕還需要一點時間。

另外,陳南光也特別與Paul M. Romer探討虛擬貨幣的定位,以比特幣等加密貨幣為例,具有去中心化、無發行機構等特性,貨幣的財產權歸屬難界定,加密貨幣是開放式創新,但有一些大缺點,可能變成洗錢工具,影響金融市場穩定,採礦過程浪費很多能源,很多國家目前仍不知如何規範,政府要如何規範才不會扼殺創意。

對此,Paul M. Romer強硬地回答,不是所有的開放式創新都能讓社會受益,他並不認為這領域是有用的創新,「雖然我不想要否定任何可能性,但各國本來就有由央行管控的數位交易體系,有各式各樣的方式管控帳戶交易,虛擬貨幣交易系統並沒有帶來更多好處,因此最好的方法是直接禁止。我應該講得更清楚,不要匿名交易,匿名交易基本上就像一顆腫瘤,而且還會越長越大。」他更直言,就像過去駭客侵入電腦是違法的,現在對於加密貨幣的態度是把這件事情合法化、正當化。

Paul M. Romer認為,以目前比特幣的交易效率,難以被當作小額支付的工具,理想上應該要建立一個方便的小額支付系統,讓民眾在網路上看影片、讀文章的時候可以打賞,增加組織資金來源,不必再依賴訂閱制度。因此除非虛擬貨幣能被證明有社會價值,否則最好是直接禁止,不然只是早期投資人受惠,更可能助長泡沫的擴大。

甚至,他以美國1980年代的聯邦準備理事會(Federal Reserve System, Fed)主席保羅‧沃克(Paul Volcker)為例,當時沃克為了壓下每年10%的通貨膨脹率,他冒著極大的風險將聯邦基準利率一口氣從10.25%提升到20%,成功的解決美國通貨膨脹問題,Paul M. Romer表示,「這種為了改善社會問題,大破大立的人才是我的英雄,世界上應該有更多像沃克這樣的人。」

對此,陳南光回應,以經濟學家的立場,他十分贊同Paul M. Romer的觀點,不過身為央行副總裁,可能無法採取如此強硬的立場。他也補充道,針對中國政府對科技巨獸採取打壓行動,出發點可能與美國或歐盟不同,他們並非為了保護民眾的隱私和言論自由而打壓科技巨獸,目的反而是完全相反,他們想要限縮言論自由。

劉奕成:新世代創造新時代

針對未來投資趨勢,2021世界投資者週聯合論壇邀請到CFA Society Taiwan榮譽理事、將來銀行前總經理劉奕成進行「新時代投資、投資新時代」專題演講。劉奕成強調,第一個需要注意的趨勢是「新世代創造新時代」,以金融服務為例,1946年至1964年出生的嬰兒潮世代可能不信任銀行體系,會將錢藏在床底下;1965年至1980年代的X世代不但習慣開始跟銀行往來,甚至可能會開始接觸比特幣等新投資工具;1980年至1990年代的Y世代(又稱千禧世代),則可能徹底相信虛擬貨幣,等到1990年代末期至2010年代的Z世代開始投資理財後,可能將虛擬貨幣投資視為理所當然。

「新世代創造新時代」也可以民生用品為例,如果要X世代的人去外面買一杯咖啡喝可能會被嫌貴,但是Y世代普遍可以接受去咖啡廳消費;雖然Y世代習慣買一杯較高單價的咖啡,但可能不會願意付費請人外送,對Z世代來說,用外送平台買咖啡是習以為常的事情。他表示,「每個時代的付費習慣會改變,進而使產業轉型。」雖然說新世代創造新時代,但也不代表舊時代就此停留在過去,劉奕成提出「文化逆傳導論」,他認為,新世代會回頭改變舊世代,帶著整個社會一同進步,X世代開始上咖啡廳喝咖啡、使用外送平台等等,讓改變在不知不覺中發生。

第二個需要留意的趨勢為「小蝦米挑戰大鯨魚」。劉奕成表示,市場上誰是真正重要的玩家,在台灣或許是外資,在國際上或許是專業投資機構,好像怎麼樣都不會是散戶,但是金融科技的興起,出現散戶集體熱潮炒作個股的現象,像是2021年初遊戲零售連鎖店遊戲驛站(GameStop)事件,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在推特發文「GameStonk」導致大量散戶進場,引發股價暴漲暴跌。

他強調,這只是事件的結果,事件真正的導因,是市場上出現買賣股票不需要付手續費的網路券商羅賓漢(Robinhood),降低交易門檻,吸引大量散戶投入市場,才能展現出遊戲驛站事件的影響力。然而,網路券商並非近年才有,但羅賓漢可以提供完全免費的服務,主要是因為市場有結構上的改變,羅賓漢藉由將散戶的股票轉借給專業投資機構獲利。在過去的市場邏輯中,散戶借券給專業投資機構放空,散戶是永遠的輸家,但是只要散戶團結一心買進個股,情況就會扭轉成專業投資機構賠錢收場,小蝦米打敗大鯨魚不再是神話,散戶與專業投資人孰勝孰敗不再是定論。

第三趨勢為FinTech終於進入收割期,不少FinTech公司開始公開上市的消息,顯示FinTech創新正在開花結果,比如說美國羅賓漢、韓國Kakao Bank,Kakao Bank甚至一上市就成為韓國金融業當中市值最高的機構,創辦人也成為韓國首富。

留意新世代動向與時代趨勢

最後是高當沖比成為常態,會有這樣的改變還有四大原因,第一是人口的改變,年輕人開始進入市場,比較敢殺進殺出,敢玩各式各樣的工具,且不會滿足於低利率投資;第二是C2C訊息傳播,像是遊戲驛站事件,如果只有網路券商,就欠了網路論壇這個東風。過去在台灣訊息傳播傾向B2C,由投顧老師跟會員報明牌,但現在不是,現在很多是C2C的傳播,因此你有沒有屬於這個族群,你是不是在這個訊息傳播圈裡面,變成很重要的改變。

第三是疫情加速改變,習慣是很可怕的東西,台灣最方便的東西是便利商店,便利商店方便到大家忘了可以透過更方便的方式:手機。隨著疫情降低大家出門頻率,成功改變大家習慣,開始透過手機繳費、網購衛生紙等等。最後是FinTech帶來的影響,FinTech能夠讓有理財需求的人擁有高品質服務,提高服務時效、消弭投資的時間與空間限制、降低費率、打破傳統遊戲規則,讓投資更平民化、多元化。

最後,劉奕成指出,這是一個投資新時代,也是一個投資的新世代,「當我們年紀越來越大,對於投資的影響力就越來越小,大家要把握投資機會,因為新世代來了。」呼籲投資人要時時留意新世代的動向與時代趨勢,不能只是「Buy what you use」,而是要「Buy what young generation is us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