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

台灣新機會點到來?

歐中全面投資協定擱淺
撰文:黃哲翰

被歐盟視為「對中關係發展重要里程碑」的CAI擱淺,歐企對CAI也不抱過多期待與幻想。相較之下,丹麥前首相拉斯穆森認為,應盡速推動與台灣簽訂BIA,看好台灣能擔任歐盟新印太戰略合作夥伴。

中全面投資協定(The Comprehensive Agreement on Investment, CAI)在歷時逾7年的漫長協商後,終於在2020年12月底完成談判。外界將此解讀為歐、美、中三方角力的一齣大戲:在美中競爭日益激烈的局勢下,中國需要拉攏歐盟,而歐盟也需要抗衡來自美方要求明確選邊站的壓力,於是雙方在政治需求的強烈驅動下,加速走完談判的最後一哩路。

CAI在歐盟形同「心肺停止」

然而,被歐盟高層視為「對中關係發展之重要里程碑」的CAI,終究還是因為中國人權問題而擱淺——今年3月下旬,歐盟與美國聯合針對新疆維吾爾集中營問題(以及中國對緬甸政變軍政府之支持),宣布對中國進行制裁;後者即刻反擊,亦針對特定歐盟政治人物與智庫學者實施禁止入境的制裁,其中即包括數名歐洲議會議員。此舉使歐洲議會譁然,隨後乃於5月底凍結對CAI的批准程序,亦無限期擱置相關討論。

目前,CAI在歐盟已形同「心肺停止」,儘管協定內容的法源檢驗、文件翻譯等檯面下的技術性程序都還繼續進行,但在短期內已不太可能重新放回政治議程了。

在CAI議題上與中國撕破臉後,歐洲議會的國際貿易委員會緊接著在今年6月初,以壓倒性的跨黨派共識通過決議,要求歐盟執委會必須重新思考歐盟對中策略,並且回應美國拜登政府的呼籲,加速歐盟與台灣的經濟對話。具體而言,歐盟應該盡早開始針對與台灣的雙邊投資協定(Bilateral Investment Agreement, BIA)進行影響評估與範疇界定作業。

然而,相對於歐洲議會的積極高調,歐盟執委會對於推動台歐BIA則顯得相當保守低調。過去,執委會一向以不影響歐中CAI談判為由來擱置台歐BIA的進程,直到今年5月態度才稍有轉變:執委會一位發言人含糊表示,台灣作為價值相近的重要貿易夥伴,布魯塞爾方面正在考慮如何推動相關協商。

歐盟宣示深化與台灣合作

總括來說,BIA談判目前大抵處於政治喊話的階段,仍未傳出突破性的進展,且政治象徵與戰略宣告的意涵,還暫時大於經貿往來的實質意義。對歐盟而言,宣示深化與台灣合作的舉動,所要凸顯的是歐盟對其核心民主價值與自由貿易規範的堅持、對自身經濟過度依賴中國的警惕,以及在地緣政治舞台上積極自主的姿態。

儘管BIA的進程還未明確化,但台灣方面依然可以藉由理解歐盟政治與經貿的旨趣所在,窺見將來與歐盟深化合作投資的方向與契機。對此,歐中CAI是一面很好的鏡子,分析歐洲方面如何看待CAI的內容,能讓我們從歐洲的角度理解其經貿處境與政治挑戰,並思考台灣作為投資貿易夥伴能如何與歐盟合作。

從歐中雙方過去官方檯面上的宣傳看來,CAI將為雙方帶來空前的利多,對歐盟投資方而言,主要重點有三:

1、中國方面針對多項重要產業領域開放市場准入,例如再生能源、電動汽車、金融服務、IT服務、企業服務等創新領域,乃至於資通與雲端、國際海運、航空地勤、私人醫院等基建服務領域。

2、中國必須在多項產業領域中廢除合資經營、禁止強制技術轉移等等不利歐盟投資方的規定。

3、中國承諾提升投資與競爭環境的透明度,包括公開且明確規範其對國營企業的補助,以及開放歐盟企業參與投資規範與標準的制定。

歐企對CAI不抱過多期待

相對於官方宣傳的樂觀,歐洲企業對於CAI則普遍不抱過多的期待與幻想,例如德國工業聯盟(BDI)與親資方的德國自由民主黨(FDP)皆對CAI的內容持相當保留的態度。

首先,協定中不少涉及開放市場准入與建立公平競爭環境的內容,其實早已是現在進行式,並不能算是新的利多,例如:開放金融服務、廢除汽車製造領域的強制技術轉移規定等。BDI即稱這些內容僅為維持現狀而已。而即使開放新的利多,協定內容也無規定具體時程,更缺乏關鍵的執行機制以及投資人保護與糾紛仲裁等明確的法治機制。歐洲議會對中關係代表團主席包瑞翰(Reinhard Bütikofer,其本人亦被中國列入制裁名單)即批評,這不啻是把希望寄託在中國的口惠上。對於長年與中國官方打交道的歐洲企業來說,他們很清楚中國的口惠意味著什麼。

此外,中國對歐盟企業進行政治與經濟管制的種種態勢,並不會因CAI而有太大的改變。例如協定內容完全避談中國「網路安全法」的相關問題――該法禁止(或高度管制)企業將資料轉移至國外。同樣地,CAI也完全避談了政府採購的公平性問題――在官方「國內大循環」的大纛下,外資企業早已感受到難與中國本地企業競爭的壓力。

歐洲企業甚至還可能需要擔憂CAI會帶來額外的限制,問題出在附件2的第9條:中國保留關於外資投資中國境內非營利組織的決定權。所謂「非營利組織」當然也涵蓋商會、產業聯盟等組織。據此,中國將可能影響,甚至能決定歐洲非營利組織的主事人選,這普遍引發歐盟業界的憂慮與反彈,例如德國機械設備聯盟(VDMA)就曾公開呼籲廢除此一條文。

總而言之,CAI始終不能讓歐洲方面滿意,中國在許多關鍵癥結上都沒有做出讓步,談判過程也時時凸顯歐洲企業投資中國的種種不公平待遇與待決難題。早在2020年,CAI就已出現談判破裂的警訊:由於中方不願就各項議題讓步,歐盟乃將原訂於2020年9月舉辦的歐中萊比錫峰會推遲延後(當時官方的對外說辭是疫情影響)。隨後,梅克爾欲趕在德國擔任歐盟輪值主席國期間完成這項歷史任務,因而強勢加速談判進程。然而強扭的瓜畢竟不甜,單純從經貿的角度來看,CAI最終在今年5月遭到歐洲議會的凍結,其實也並不令人意外――新疆人權議題只是最後的導火線。

從CAI談判的曲折到最終因人權議題而被凍結,歐盟已非常明確地意識到中國作為「系統競爭者」(systematicrival),其以國家資本、不平等補貼機制為底氣的威權擴張模式,所帶來的挑戰不再只單純涉及商業競爭,而關乎歐盟的基本價值:自由貿易、民主、法治、人權以及綠色永續發展。目前歐盟儘管內部積極程度不一,但政治輿論已大致形成這樣的共識基調:歐盟必須一改過去的被動,在地緣政治的舞台上扮演主動玩家。

此一歐盟的新角色,將會在美中兩強之外扮演積極的第三方,一方面與美國合作,但同時也競爭,另一方面則不再天真且去政治化地「務實」處理對中關係,而將高舉自由貿易、民主、法治、人權、綠色永續的價值,同時以此為外交抗衡之手段,來回應中國挑戰。換言之,歐盟的政治價值與經貿戰略將會緊密結合――經濟競爭力就取決於對其政治價值的保障。也正是在這個思路下,歐盟政治人物開始呼籲與台灣合作。

歐盟展現地緣政治玩家新姿態

例如丹麥前首相、曾任北約秘書長的拉斯穆森(Anders Fogh Rasmussen)就表示,歐盟為展現這種地緣政治積極玩家的新姿態,應盡速推動與台灣簽訂BIA――這既是鑑於台灣的高科技,特別是半導體產業的領導地位,也鑑於台灣是個法治透明的自由民主國家,能擔任歐盟新印太戰略的合作夥伴。

拉斯穆斯的見解呼應了歐盟正在規劃中的「歐盟亞洲連結戰略」(EU-Asia-Connectivity Strategy):這是歐盟反制中國「一帶一路」,且與先前美國川普政府之「藍點網路」(Blue Dot Network)分庭抗禮(因為藍點網路排除了歐盟關切之氣候議題)的計畫。

歐盟這項計畫的核心概念是高標準的「透明度」、「永續性」與「碳中和」,以此與印太地區國家合作投資運輸、能源、網路通訊等項目。2019年9月,日本成為歐盟此一戰略框架下的第一位合作夥伴,並由歐洲投資銀行(EIB)與日本國際協力銀行(JBIC)及日本國際協力機構(JICA)共同協調相關投資與氣候規範。今年5月,歐盟與印度亦在歐印高峰會後正式建立歐亞連結戰略的夥伴關係,作為兩國共同面對中國挑戰的回應。此外,歐盟與東協的協商也已排入時程表上。

從歐盟印太策略的旨趣來看,可以展望台歐未來合作的重點應會擺在再生能源、循環經濟相關之基礎建設與科技創新上。同時也可預期,歐盟將會高標準要求明確且透明的規範架構,例如金融彈性、環境法規、氣候標準等。台灣或許應更積極地檢視國內氣候政策的議程,以及相關綠色規範是否能更加與國際接軌。

歐洲議會重視台歐夥伴關係

就在9月初,歐洲議會外交委員會決議通過歐台政治關係與合作報告草案,重申對台歐夥伴關係的重視,甚至積極建議將駐台的「歐洲經貿辦事處」正名為「歐盟駐台灣辦事處」,欲將台歐關係提升到檯面上的意味濃厚。同時也再次呼籲歐盟執委會盡早推動台歐BIA之磋商,且更加明確地建議了時程:今年底以前應該與台灣開始進行影響評估。歐洲議會的一再呼籲,一方面顯示了歐盟尋求印太合作夥伴以抗衡中國的戰略需求日益急迫,然而卻也側面反映出執委會的態度仍嫌被動。

執委會接下來對台歐BIA協商是否能更加積極,今年秋季應是個值得關注的時機點,歐盟龍頭之德國在9月底進行國會大選。根據德國智庫默卡托中國研究所(Merics)的分析,選後有可能參與組閣的政黨——社民黨、綠黨、自民黨,皆有共識團結歐盟面對中國挑戰,其中又以綠黨與自民黨對中態度最為強硬,且兩者皆明確表態支持台灣。可以預估,後梅克爾時代的德國新內閣應該會在對中政策上採取更加明確的方向,也有望帶動歐盟加速對台合作。(本文作者為國際新聞評論專欄作者,德國海德堡大學哲學院博士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