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
落實以投資人為中心的普惠金融
集保數位轉型
臺灣集中保管結算所總經理朱漢強表示,將打造橫跨銀行、證券、基金、保險等各式金融資產,透過一站式整合,讓使用者「e手掌握」更方便的金融體驗,在主管機關、金融機構、TSP業者及消費者之間,取得開放資料的平衡。
我國資本市場運作鏈按流程及功能而言,簡單來說即包含發行、上市櫃、交易、結算、交割、保管及股務。臺灣集中保管結算所是國內跨足資本市場及貨幣市場唯一的後台機構,2011年7月29日完成上市、上櫃、興櫃股票、固定收益證券、國內基金等有價證券全面無實體化,成為全球第13個全面無實體發行國家,打造資本市場數位金融環境。
台灣金融研訓院8月初舉辦「2021金融科技種子教師研習工作坊」,為探討金融科技如何促進普惠金融,了解開放銀行之進程,特別邀請臺灣集中保管結算所朱漢強總經理分享集保數位轉型的經驗。
掌握方向主軸 不為電子化而電子化
「走老路,到不了新地方」,能否掌握未來趨勢,成為典範移轉關鍵,朱漢強特別分享一段四不盲點「看不到新的,看不懂新的,看懂看不起,看得起時,布局已來不及」,如果總是只以自己的經驗或是現況看未來,就算在原來的領域發展到極致,最後可能還是敵不過市場顛覆式或破壞式的結構轉變。談到數位轉型,集保公司30多年來的經驗,更是深感「業務不僅僅是規劃來的,有時候更是演化來的」,朱漢強也舉一個例子,首先要釐清「表單電子化」和「電子化表單」是不一樣的,就像網路銀行和行動網銀App,如果只是把實體化的資料轉到網路銀行,或是再把網路銀行功能完全複製到行動網銀App,客戶體驗上有時候就會有點差強人意。因此,要時刻提醒自己,不要「為做而做」,為了電子化而電子化,為了行動化而行動化,而是要了解「為了什麼而做」,才能朝著正確的方向前進,走得長遠。
透過大數據科技,探勘數據內涵,以去識別化的資料搭配視覺化工具,揭示數字隱藏的故事和意義,包括投資人特徵、證券特徵、交易行為、庫存部位等,也可以藉大數據分析,讓監理主管機關有機會更了解市場樣貌,提供其未來制定政策方向的參考,像是投資開戶新戶增加,年輕人投入資本市場比率增加,就可以著重強化投資人風險知識宣導與金融消費保護教育等政策;另一方面,也可以直接從第一線股民在帳戶面、庫存面、交易面等不同面向有更全面的分析。另外,朱漢強也分享了集保公司在股務方面的數位發展:「股務數位化4e」,包括經過多年努力而全面採行的電子投票e-Voting;因應疫情加速推動於2021年8月上線的視訊輔助股東會e-Meeting,股東只要是先在平台登記,股東會當日透過電腦或是行動裝置就可以進行線上報到、觀看直播、提問、投票等各式功能,落實股東行動主義;2022年預定推出的股務訊息電子化通知e-Notice;以及未來預計推動的e-Gift服務,讓股東會紀念品發展出更多元與便利的形式。
打造以投資人需求為中心的數位服務
Open Banking的定義,第三方服務業者(TSP)在取得消費者同意後,透過API介面串接,向銀行擷取資料,提供消費者更多元的金融服務。金融服務從傳統的一對一,有機會變成多對多,然而其中牽涉資安規範、個資保護,主管機關採有計畫的分階段開放,第一階段是公開資料的查詢,目前是在第二階段開放消費者資料查詢,第三階段的交易面資訊,則仍未開放。進一步了解開放銀行發展現況,27家銀行參與財金Open API平台,其中已有8家銀行實際有和TSP業者合作上線;目前銀行未能全面參與,主要係因商業模式尚未明確,銀行擔心開放資料,可能會留不住客戶,而現行已經參與的TSP業者也尚未建構出完整的生態圈,提供的功能相對侷限;另一方面,倘開放資料有外洩爭議時,依照目前相關自律規範,將歸責於銀行,綜上因素,銀行多審慎考量推動。
集保公司在2017年推出股票電子e存摺取代紙本存摺,集保e存摺目前已經有260多萬戶,多年來陸續整合了數位證券帳戶及部分基金與銀行帳戶的查詢功能,朱漢強指出,未來希望有機會打造以投資人為中心的數位服務生態系,橫跨銀行、證券、基金,甚至是保險等各式金融資產,能夠透過一站式的整合,讓使用者e手掌握更方便的金融體驗。未來,如何在主管機關、金融機構、TSP業者及消費者之間,取得開放資料的平衡,或許可以參考其他國家發展情形,讓國內在逐步強化相關基礎建設、健全法規、落實資安個資保護下,TSP業者與金融機構能建構出自己的商業模式,讓全民都有機會享受開放金融帶來的便利,促進普惠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