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

剖析疫後經濟與綠色金融創新

「台灣大未來:全球重啟‧奪勢造局」論壇
採訪、記錄:張嘉伶

疫情肆虐,美中角力持續升,面對充滿不確定的全球經濟前景,台灣該如何維持經濟成長動能?「台灣大未來:全球重.奪勢造局」論壇緊扣疫情和台灣願景,議題包括ESG永續潮流、綠色金融等,深入探討企業發展關鍵。

前「台灣大未來:全球重.奪勢造局」國際高峰論壇中,可觀察到疫情後,世界各國都加速經濟,而台灣也應該藉由全球重時刻,抓住新商機、新趨勢,積極奪勢造局,未來才能享有豐碩的經濟果實。

副總統賴清德:持續創新產業價值贏先機

論壇貴賓首先邀請到副總統賴清德,他認為,疫情對全球帶來既深且廣的衝,加速全球業供應鏈重組,而這些改變,既是挑戰也是機會,台灣在疫情控制得宜的情況下,經濟表現相對亮眼,2021年上半年經濟成長率將近8.19%。

賴清德認為,面對後疫情時代的諸多不確定因素,台灣唯有持續創新業價,才能在全球經濟重新動的關鍵時刻,取得先機並迎接新局。

「面對全球供應鏈重組的大環境,政府除將以資通訊(ICT)業優勢為基礎,持續推動『5+2』業創新計畫外,也將繼續推動6大核心戰略業,促進業多元發展,打造台灣成為高階製造、高科技研發、半導體先進製程、綠能發展等四大中心,提高台灣在全球業鏈關鍵地位的影響力。」賴清德

賴清德強調,在美中對抗不斷加劇的經貿結構下,多元布局越顯重要,台灣位於亞太經貿樞紐中心,同時具備人才、創新、智慧財權和資安保護完善等條件,還吸引了包括微軟、Google、ASML、思科等國際大企業,加碼投資台灣,他也呼台商,回台投資不僅可強化業供應鏈性,且能回應國際品牌客的要求。

艾肯格林:台半導體業在美面臨更多競爭

而前IMF資深顧問、美國加州大學柏克分校經濟系教授巴里.艾肯格林(Barry Eichengreen)則針對「拜登新政後的全球經濟趨勢」來剖析,他認為美國對中國的態度,在前總統川普主政期間,出現了180度的轉變,而拜登執政後,也不會逆轉此趨勢,從目前拜登保留川普對中國的制裁措施即可看出。

艾肯格林:「我覺得拜登有一點做得很好,就是把焦點從貿易戰轉向科技,轉到與中國的技術競爭。」中國面對這場美中科技競賽,壓力也很大,但投資也很大,其研發支出的國毛額(GDP)占比,已經逼近美國的水準。但美國拜登政府也努力增加研發支出,最終誰的科技研發更具優勢,現在還很難

他分析,由於中國仍仰賴計畫經濟,因此更能準半導體、電動車等關鍵領域,並設法增加國晶片生,但受到美國制裁,中國半導體業成長可能呈現「牛化」。

艾肯格林,有鑑於美中的競爭態勢,半導體業市場可能將更加分散以及多元化發展,現在台積電也要赴美設廠,而三星和格羅方德也有在美國設廠的計畫,也因此台灣半導體業有新的機會點,但也面臨更多的競爭,長遠來看,中國企業也會想要搶進,並帶來更激烈的競爭,但是拜登政府應該會竭盡所能加以阻止,因為晶片之戰與國家資訊安全息息相關。

面對前景錯縱複雜的全球經濟,艾肯格林認為,美國經濟可望持續成長,但若是談到經濟過熱、通膨等擔憂,他則覺得「市場是多慮了」,最終一切仍得看疫情的變化,因Delta變種病毒肆虐的情況下,人類只能透過疫苗接種與科技創新來和病毒正面對決,「至於結果會如何,還沒有人會知道」。

黃天牧:永續發展面臨四大議題

除了經濟議題,金融業也得抓住疫後新趨勢,對此,金管會主委天牧表示,疫情期間,全球政府不僅要處理疫情問題,世界大國也在疫情期間塑造疫情後新典範;為了要讓地球更好,面對永續發展,他預期現階段全球會面臨四大重要議題。

這四大議題,第一是設定淨零排目標;第二是加重金融市場角色;第三要尋求公正轉型,關心弱勢族群和中小企業,讓不同社經地位或不同規模大小的企業都能在轉型過程得到適當輔導;第四則是要重視社會永續。

他表示,各界都在關心疫情後全球經濟發展走向,去年疫情初期,美國前國務卿指出,「COVID-19疫情會讓世界永遠回不去原來的情況」,顯示在疫情期間所要處理的不僅是疫情問題,而是要在疫情期間重新塑造疫情後新典範。

天牧並引述《午夜前十年的倒數計時》(Ten Years to Midnight)一書,指出人類未來發展潛藏五大危機,包含不對等的發展、來自科技的破壞、人口高齡化、極端化以及喪失信任。這幾大危機要及早應變,不可不慎。

第一個危機是不對等的發展。1980年代美國、英國資本主義發展,造成全球相關國家貧富懸殊、社會不穩的危機。第二個危機是科技的破壞,科技創新帶來進動能,但也取代人力就業機會,必須思考科技發展如何和人類社會就業公平和分配取得均衡,不要引起數位正義疑慮。

第三則是人口高齡化,第四則是極端化。天牧指出,如今媒體報導多元,有的媒體不見得有公信力,極端民粹主義領袖誕生,民想法極端化,對社會穩定生不利影響;這情況衍生第五個問題,政府或得信任的機構得到民信任的程度將會降低。

天牧,危機也可能是機會,面對疫情,除思考如何減緩疫情對人類的影響,也讓各界意識到數位進程重要性,和供應鏈銷營運模式轉變帶來的新機會;社會結構轉變也是如此,看到社會不平等,可在解決問題的同時提供更多創新商品服務。

他指出,一報告顯示,疫情期間股價或營運表現正常的企業,擁抱ESG的企業表現比沒有擁抱ESG的企業更好;在永續金融方面,金管會將持續透過政策導引,希望金融機構不僅有足夠韌性因應氣候變遷,也能透過投資和融資協助經濟邁向低轉型目標,並符合國際對氣候變遷資訊露的標準。

黃崇哲:ESG聚焦落實監管

而台灣金融研訓院院長崇哲也表示,如今ESG聚焦的重點,已經從過去的扶植綠能業、發行綠色債券等,轉變為對監管的重視,未來還有許多得期待的進展,但為何監管是落實ESG重要的一環?就以全球電動車龍頭企業特斯拉(Tesla)為例,在MSCI的ESG Rating拿到的是A~AA等級評等,但在Sustainalytics卻拿到高風險標的評等,顯示評估機制與標準仍未有共識。

崇哲認為,要避免買到漂綠品,或者打著ESG名號的企業是否真的落實其承諾,目前還沒有完整的評估機制跟標準,但觀察到歐盟已經設置了準則,而台灣估計也將在年底前跟上。金管會正積極研擬,將仿照歐盟永續分類規則(EU Taxonomy),制定台版「永續分類標準」,更優先選出製造業、不動業、運輸倉儲等三大業先行訂定「永續指標」,最快今年底、明年初出爐。

而元大投信董事長劉宗聖則提出,ESG已經成為國際顯學,因此企業若是要朝國際化發展就不可避免,勢必從供應鏈、銷售市場等都有規範,企業必須及早覺悟,當務之急是要提早從心態、人才、成本等做各項準備,「過去ESG做了是加分,現在做了不一定加分,但沒做就一定是減分!」他提醒企業主,政策改變很快,尤其牽國與國之間的事務,規範沒有最嚴格,只有更嚴格,唯有具備能力適應新規範的企業,才有機會贏在下一個起點。

政大Amundi鋒裕匯理投資創新研究中心主任王儷玲則認為,對投資人來,積極選擇投資ESG相關的業,對企業來也是一種驅動力,而投資人選擇ESG相關指數或者是綠色債券,在賺取報酬的同時也能為世界盡一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