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

芬恩特創新聚落線上開課了!

金融防疫不停學
記錄、撰文:張舒婷

為了協助金融業者疫情期間持續掌握最新趨勢,芬恩特創新聚落舉線上講堂,探討數位轉型與數位科技的衝,以及金融業者的因應之道。

灣自5月開始,因為新冠疫情嚴峻而宣布三級警戒,儘管自去年疫情爆發後,金融業者推出多項因應措施,但這次對許多金融業者客形成強烈衝,讓人明顯感受到「計畫不上變化」的壓力。

為了協助金融業者在疫情期間持續掌握最新趨勢,芬恩特創新聚落特別舉Fin & Tech芬恩特線上講堂」系列活動,邀請官學等專家以線上直播方式,與金融業各方人士交流,624日邀請中信金控顧問王正新與前Google台灣區分公司總經理、AppieriKala董事簡立峰來討論數位轉型與數位科技的衝,以及金融業者的因應之道。

數位服務仍有想像空間

近年來,數位浪潮席捲全球,新冠疫情只是加速消費者改變行為模式、業界「洗牌效應」更明顯的催化劑,越來越多銀行業者的目標設定為「從金融場景發展到生活場景」,亦即Ecosystem(生態系)的概念,像是台新的Richart Life就是極具代表性的例子。

銀行圈之所以有這種轉變,正是因為金融科技成為全球的熱門議題,傳統金融業者迎來許多全新機會之際,也不得不面臨更多挑戰,因為競爭對手不只是金融同業,還涵蓋跨領域的金融科技公司、大型電商業者、純網路銀行等。

在這樣的趨勢下,台灣有利可圖?簡立峰引用數據指出,2023年全球將有過半GDP由數位經濟所驅動,台灣數位業占GDP19.2%,但偏重於硬體,數位服務的部僅占16.6%,遠低於美國的91.5%、南韓的33%。

不過,正面思考的話,這也代表台灣在數位服務的發展還很有想像空間。王正新指出,從2007年行動手機誕生迄今,也不過就一、二十年的光景,但銀行已經生了巨大變化,科技迅速改變了銀行提供服務的管道,銀行不得不數位轉型。

TSP建置共通平台不可或缺

過往銀行與客互動都發生在分行,所以業者不僅講究分行據點,也致力於櫃人員與理專的工作效率及服務品質,即使後來ATM問世,分擔了提款、存款、轉帳的工作,但基本上ATM與實體分行的關係很緊密,所以分行仍是銀行最在意的通路。

但現在就不一樣了,拜數位科技所賜,就服務提供者來,接觸消費者的介面越來越多元,各家銀行除了成立自己的網銀、行動銀行,很多服務都能在線上完成。以申請信用為例,從申請辦卡信、審、寄送片、正式開等流程皆能一鍵定,至多就是客再打通電話到客服中心確認一些資訊。

而且,由於網網相連的互聯網也踏入金融領域,提供支付、P2P貸款、財富管理諮詢服務、理財機器人等服務,銀行適度與TSP(第三方服務業者)合作,建置共通的平台,成為數位轉型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數位轉型就是將傳統實體世界的交易結合所有線上交易,銀行必須同時重新梳理(Re-design)線上、線下的流程。」王正新,此時銀行就該認真思考:當公司與客的接觸介面越來越多,客因此有了更多全新的體驗?對公司來,除了金融交易的「結構性數據」外,使用者在線上活動後帶來海量的「非結構性行為數據」又該如何整合?

簡化流程 提升作業及服務量能

關於這些議題,中信銀行推動分行數位服務與勞工困貸款的經驗,得借鑑。

中信銀的分行數位服務有兩大目的,一是落實「客分流」,解臨櫃等候的客,降低臨櫃作業時間,進而提升服務品質,二是大幅減少作業成本。

為了讓客盡量不必,中信致力於改善「來銀行之前」、「大廳等候」的流程。客抵達銀行前,在App或網銀先行填好帳號等基本資料,直接秀給銀行櫃員,省下許多時間,這就是「預處理」,如今存提款、轉帳、匯款大約都能在30秒到2分鐘完成。

若客已抵達分行的大廳,分行主管可以透過自己的平板電腦,在對方同意下,連接到對方的行動裝置,進行「行動授權」,就可初確認客需求後,直接走出大廳等候、服務客

若是為了開,因為要定各行動帳與數位服務,所以作業時間比存匯款、提款長一些,有鑑於此,中信銀推出VTM(多功能視訊櫃),讓民以視訊方式與銀行客服完開手續,並在現場取得金融;若想加速申流程,還能在網銀或App上提前預約,線上填妥資料後再到VTM,通常也只要1520分鐘即定。

外,中信銀設定了「開門七件事」流程:一、不論是新或尚未使用數位平台的舊,中信銀同時導引對方開通網銀帳;二、導引客開通行動銀行;三、為客設定OTP(一次性密碼);四、開通信用的行動帳單;五、申銀行的電子帳單;六、LINE BCLINE Business Connect);七、開通外幣頭。

中信銀的分行數位服務,除了讓客盡量不必「3點半」外,對公司本身也有可觀的效益。

據統計,目前中信銀使用網銀的客已達三分之二,使用行動銀行的比例也超過一半。過去一筆交易(含郵寄資料給客)的作業成本要510元,但如果用e-mailSMSApp推播、LINE BC等工具,一筆的成本只要0.67元,是好幾倍的差距。

「過去我們只在乎櫃Operation(例行作業處理)的工作,不要有疏失、效率提高就好,但現在櫃主管可以和客互動,可以直接服務客,或是和櫃員一樣,可以向客銷售品。」王正新,新措施上路後,中信銀的金融商品一年銷售額成長了十幾億元,這樣的金額約莫全銀行共1,600多位櫃主管與櫃員一年的薪水。

透過RPA  1個月內完成18個月申貸業務

至於勞工困貸款,數位化能量強的大型銀行業者,無不依循政府防疫政策,積極打造全程線上申的貸款服務,以因應短時間大量湧入的申貸量,其中中信銀因為導入流程機器人(RPA),效率之高令人嘖嘖稱奇。去年的第一波勞工困貸款開放申請以後,中信銀搶下25%市占率,線上申請比例高達97%;今年再度開放申請貸款後,中信又擴增35RPA

RPA會先確認客是否重複申請,剔除重複申請者後,再判斷是否為中信友或存,若是既有客,中信有其基本資料,判定沒問題後就交給RPA審。

「勞工困大部分都是信保承接,只要連上信保的作業平台,確認合乎信保的標準,就能直接通過審。」王正新,透過RPA的力量,中信銀平均一天減少約87位加班的櫃員,短短1個月就完成過去18個月的申貸業務。

賦能於員工 降工時、成就感更多

除了可以量化的具體效益外,數位轉型也讓管理階層有了必須重新思考的議題:賦能於員工(Empower Your Employees)。

有別於「母語」並非源於電腦、網際網路等數位語言的「數位移民」(Digital Immigrants),數位原住民(Digital Natives)的許多思維與行為模式都迥異於過往,兩者的差異已被討論多次。

簡立峰指出,數位原住民習慣從多元的管道迅速接收各種資訊,並隨機存取(Random Access);經常同時處理多項任務,透過網路互相連接時,可以發揮最強的工作效能,而且喜歡遊戲遠勝過嚴肅的工作,現在企業主若要吸引年輕員工,就得滿足員工這些需求。

以中信銀的分行數位服務、勞工困貸款為例,除了帶動公司獲利成長外,同時發揮了莫大的「Empower The Employees」之效益。

王正新指出,中信上述數位服務上路後,不僅客滿意,員工自己也覺得被賦予更多能力,在工時減少之際又獲得更多成就感,一舉數得。

數位工具創造服務,固然有無限的可能性,但簡立峰提醒,所有科技都需要半導體與硬體支,這一點台灣是有領先優勢的,而且估計還可以領先一段時間,但數位軟體部分要如何突圍,還是得國人更深入去思考,才能發展更優質的金融科技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