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

金管會力推金融FIDO

免記帳密時代來臨!
採訪、撰文:陳雅莉

金管會於2020年8月底發布的金融科技發展路徑圖中,納入研究發展金融FIDO,未來只要建立行動身分識別後,在不同金融機構開理業務,即可用定裝置、生物特進行身分識別,無須再使用實體片或帳號密碼重複認證。

著金融科技持續創新發展,民以行動裝置或全電子化開及交易的需求與日增,加上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更凸顯零接觸的數位金融服務推行迫在眉睫。為提供便民服務,金管會宣布成立「金融行動身分識別聯盟」,規劃用建立行動身分識別,預計今年第4季將由銀行先動試,這將是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金融試。一旦試成功,未來民只要透過手機上的指紋、臉部等生物辨識或行動身分認證,即可在一家登,跨行或跨業別交易服務,相當方便。

身分識別一次申請、多家適用

現行各金融機構線上金融或行動金融,凡是新開,都必須個別識別客身分,不但客必須提供多重身分證明,而且還不能跨機構、跨業別。例如,在A銀行開識別一次,到B銀行或證券公司開要再進行一次線上或臨櫃身分認證,且家登入密碼都不同,相當不便。此外,若未經實體身分認證,則開立的帳型態及交易範圍均有所限制。

為解決此痛點,金管會於去年8月底發布的金融科技發展路徑圖中,納入研究發展「金融行動身分識別標準化機制」(簡稱金融FIDO),並協力聯中心、財金公司與金控、銀行、保險、證券期貨業等,共同推動統一的行動身分辨識標準。

金融行動身分識別聯盟原訂今年8月成立,但因受到疫情社交隔離的影響,大幅提升了數位金融服務的需求,促使金管會決定加快腳步進行,所以提前於今年5月初成立該聯盟,以加速推動統一的行動身分辨識標準及相關機制。

所謂金融FIDO,指規劃透過導入國際FIDO標準,先讓用戶綁定行動裝置、實體片及生物特。只要建立行動身分識別後,未來在不同金融機構開理業務時,即可用定裝置、生物特進行身分識別,無須再使用實體片或帳號密碼重複認證。

金融FIDO有兩大優點。第一,由於FIDO伺服器上只保有公鑰,不保存密碼、私鑰或個人生物特,可避免隱私外洩的問題;第二,金融FIDO可提供跨機構身分識別及交易功能,使金融機構得依客交易風險屬性,提供客戶辦理相對應安全的服務項目。

從效益來看,一方面,對消費者來,導入金融FIDO機制,可解決以帳號密碼作為身分驗證方式所衍生出的各項問題,提高消費者使用的便利性及安全性。一方面,對金融機構而言,則可免除向客重複驗證身分的作業,且未來若功能增加時,亦可跨機構傳輸資料,進一提高顧客服務效率,並降低相關營運成本。

初期開發階段,金融行動身分識別聯盟將採集中式開發手機身分識別App,導入FIDO標準,用自然人憑證或是定晶片金融等,以提供跨機構身分識別功能。但各機構仍保有自行開發及各自洽談跨機構身分識別合作的選擇權。屆時民下載聯盟的身分認證App,建立第一次行動身分識別後,即可跨金融機構、跨業別理金融交易及業務。

121家金融機構攜手組聯盟

為建立金融FIDO標準化機制,金管會自去年下半年起,即與聯中心、財金公司、共創平台數據治理組、銀行公會等研商,初規劃與分工已出爐。分工方面,由聯中心擔任聯盟召集人,與聯盟成員研商FIDO功能、管理機制、開發及運作方式等。財金公司則協助制定技術規格與標準等相關事宜。

根據金管會統計,截至今年5月底,共有121家金融機構加入金融行動身分識別聯盟,包括中信金控、國泰金控、富邦金控、玉山金控及公股金控等6家金控。有35家銀行、28家證券商、9家期貨商、17家壽險公司、14家險業者、2家基層金融機構、其他10家金融業者參與聯盟,預估未來將有更多金融機構加入。

金管會表示,若第4季順利動試,且121家金融機構都加入試,將是史上最大的金融試案。但目前機制及可試範圍仍在積極討論中,尚無法確定可實驗的範圍、實驗人數等。

零接觸的數位金融服務因疫情而更顯重要,尤其金融服務身分識別無實體化及行動化是民進入數位金融的第一。一旦統一的行動身分辨識標準推行成功,未來手機就是金融身分證,將使線上使用金融服務更加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