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
你必須讀懂的14堂課
《公司金融的14堂課》共邀請15位中央大學財務金融學系教授,並力邀金融科技專家翁禮祺老師執筆金融科技公司金融等相關議題,希望能將公司金融理論深入淺出的介紹給讀者,讓公司財務知識更普及化!
作為一家公司的創業者及財務決策者,面對資產負債表的左側與右側,常常須面臨因階段不同而有迥異抉擇;從資產負債表的右側來檢視,當企業剛開始設立,因為尚處於成長的階段,會面臨募資等種種問題;或者是選擇要向原始股東籌資,抑或釋股給外部股東?要維持多少負債比率,以及應該分配多少營利比率支付給股東當成股利?另一方面,在資產負債表的左側,財務決策者關心的是,當進行資本支出時,要如何進行計畫評估?在日常的營運活動上,公司應該要維持多少比率的流動性才能穩健成長?在出貨給客戶時,如何進行徵信及客戶財務分析以確保債權的安全性?甚至在跨國活動越來越普遍的今日,如何規避匯率風險以及如何進行跨國的資金調度,以達到公司價值極大化的目標,也是一個須解決的問題。
公司理財研究拓展至庫藏股等面向
過去傳統的公司財務決策大致可分為幾個方向,包含資本預算、資本結構與股利政策、長短期的財務規劃、融資等等;但近年來,公司理財的研究更擴展至庫藏股(Treasury Shares)、行為財務學(Behavioral Finance)、企業價格評估(Valuation)等議題。另外,像是企業國際化的金融市場、信用風險與金融商品風險管理工具、會計資訊品質等也都是公司理財持續發燒的研究課題,以及隨著科技的進步與人工智慧的發展,金融科技對企業金融的挑戰,也是近年嶄新的熱門議題。
本書篇章規劃縝密、內容精彩,包含關於資本預算與專案計畫評估、資本結構與支付政策、長短期融資規劃、企業募資與新興籌資管道、庫藏股與員工認股權證、國際財務管理、行為財務學與企業金融理財、落實公司金融提升企業價值、金融科技對企業金融的機會與挑戰、問題放款客戶的財務診斷與債權管理、企業金融商品交易風險、事業模式與企業價值評估、會計制度變革對資訊揭露品質之影響。
書中除了詳細介紹資本預算與專案計畫評估,剖析業界廣為使用的傳統現金流量分析方法,更介紹資本結構與支付政策,還有長短期融資規劃中介紹長短期融資工具,和積極型、保守型、中庸型的營運資金投資、融資政策,以及存貨管理、應收帳款管理技術。在庫藏股與員工認股權證一篇中,剖析近年來上市公司已將庫藏股視為重要財務工具,其有許多優點,例如代替現金股利支付、調節股價、控制經營權、調整資本結構、利於公司發行衍生性金融商品,使公司籌資管道多樣化等。但實行庫藏股也有可能對公司造成負面影響,甚至遭受龐大損失,例如淪為炒作股價的工具、經營階層霸占董事席次、內線交易等。其中員工認股權證是公司留住人才的措施之一,其優點是將員工利益和公司相結合、透過限定履約時間達到延長激勵的效果、吸引更多優秀人才加入公司等,但員工認股權證也很可能造成股權稀釋的缺失,值得企業經營者借鏡。
產業須致力永續發展
在國際財務管理一篇中,考慮當全球經濟的高度整合與企業的國際化,使得跨國企業必須考量匯率、利率、政治等風險,卻也同時得到更多利益與機會,例如分散投資降低風險、降低融資成本、節稅等。更介紹常見的募資工具,包含海外債券、海外可轉換公司債、存託憑證等。海外融資可擺脫國內貨幣政策或資金排擠的效應,而降低資金成本,多國營運的資金調度主要目的包括降低稅負、滿足關係企業的流動性需求、管理外匯、政治風險等。國際企業可以透過股利、借貸、權利金等不同名義移動資金,根據各國不同稅制加以調整,以達到全球稅賦最小化,獲利最大化的目的。
值得一提的是,本書更是符合國際趨勢且與時俱進,呼應永續議題、倡議金管會兩大重要政策――綠色金融行動方案2.0與公司治理3.0永續發展藍圖,強調台灣所有產業,包含所有上市櫃均應致力於永續發展,重視環境(Environmental)、社會(Social)與公司治理(Governance)的ESG目標,ESG投資甚至可以回溯到2006年聯合國責任投資原則(UNPRI)的成立,致力於推動全球各大投資機構在投資決策過程中必須納入ESG因子,並協助責任投資原則(PRI)的簽署國家全面提升責任投資的能力。戮力經營本業的企業,若不重視ESG,就算有好的本益比、好的成長,也會影響公司價值,尤其是近年來環境變遷等「無差別衝擊」影響企業經營表現,投資人轉向從ESG、SDGs(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等評價模式尋找投資標的。近來國際間更有不少證據顯示,ESG有利提高企業價值,有更多機會吸引法人等投資機構關注。
新挑戰:成為良善企業並兼顧權益
因此,藉由落實公司金融提升企業價值,公司金融是為了降低股東、管理者、債權人之間的利益衝突而採取的機制措施;然而企業有許多利害關係人,如員工、供應商、顧客以及潛在關係人,若公司金融失敗也會讓利害關係人的權益受損,所以如何作為一家良善的企業並且兼顧各方權益,是這個世代公司金融的新挑戰。公司金融分為外部及內部機制。外部機制包含透過法律監督企業、藉由合併收購替換經營權、資本提供者的積極監理等;而內部機制包含資本結構、股權結構、董事會、薪酬設計等。企業社會責任即是企業應保障其利害關係人的需求與權益,近年來則更進一步朝永續發展為目標,以及對永續金融、責任投資的重視等。雖然有部分學者認為投入社會責任會排擠其他投資機會,但也有學者認為企業社會責任的投入能使公司增加營收,並且降低隱藏成本,許多研究也發現,ESG做得好的公司,在金融海嘯時期較有抗跌性,以及履行企業社會責任可以提高公司聲譽,甚至能提升股票報酬率、降低波動率等。
更甚者,書中還提及金融科技對企業金融的機會與挑戰,金融科技是透過科技,例如人工智慧、區塊鏈、雲端運算等技術使金融更有效率,可以服務更多的對象;金融科技包括支付、保險、存貨、籌資、投資管理、市場供應等服務領域,且在企業金融領域的應用也正逐步探索當中。目前全球已有許多銀行正嘗試使用區塊鏈技術,來達成更快速、成本更低的新型跨境支付;區塊鏈的防竄改性能防止人為疏失及舞弊,可以提升會計作業的函證程序;而「機器人理財」則能依據客戶的風險偏好與理財需求,透過大數據分析、機器學習,給予客戶投資建議。金融科技是一個正在進行的新趨勢,會帶來許多發展的機會,但也面臨許多挑戰,例如個人資料保護、防制洗錢與打擊資恐、法令遵循與監理創新等。政府及企業在面對金融科技時,應積極研擬政府發展政策及企業方針,以免錯過發展機會。
評估接軌IFRS 17影響
台灣將在2025年接軌IFRS 17保險合約,屆時金融負債將改以公允價值評價,對壽險業者將產生重大影響;關於IFRS實施對於會計資訊揭露品質之影響,亦有研究指出,會計盈餘之品質會因IFRS的原則式準則而下降;而另有學者也發現,外國公司使用IFRS之後,與美國公司財務報表的可比性明顯提高。此外,學者大多發現,實施IFRS將有助於資本市場發展,如股票市場的流動性提高、權益資金的成本下降、機構投資人的持股比例提高等。近年除了IFRS會計制度變革之外,也有非財務資訊揭露制度的改變,例如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書以及新式查核報告等,也將對資訊揭露品質帶來影響。
回憶十多年前,由台灣金融研訓院出版之《公司理財的13堂課》,作者群包含國立中央大學財務金融學系教授群,出版後廣受好評,考慮經過十多年的變化,不管在企業經營或是法規變遷上,包含金融科技及永續議題等新興趨勢潮流,因此萌生發行新書計畫,《公司金融的14堂課》共邀請15位中央大學財務金融學系教授,根據每人的研究專長執筆,並力邀金融科技專家翁禮祺老師執筆金融科技公司金融等相關議題,中央大學教授向來以優異的學術研究表現著稱,希望藉由本書能將深奧的公司金融理論,依照不同專業內涵深入淺出地介紹給廣大讀者,推動公司財務知識更普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