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
國際轉型啟發篇》銀行業要步步為營 完全發揮網路潛力
在家工作可能會讓銀行業用許多新的方式產生價值,但辦公室工作不會消失。
網際網路出現的頭十年,表現大多令人失望。在一開始,看好新科技的人認為未來將不再有「距離」,但是至少到了中期,這些希望就全都幻滅。雖然一些可交易的貨品和低價值服務都轉移到中國和印度,但這些外包從來沒有為原廠國家增加多少價值。矽谷的影響仍限於當地,只是讓舊金山的房價往上漲,卻未能為美國帶來更多工作機會。
2011年,泰勒‧科文(Tyler Cowen)出版的《大停滯》(The Great Stagnation)一書認為,網際網路必須與經濟結構和商業模式整合得更緊密,才有辦法推動整體經濟成長。「網際網路的價值,主要集中在使用者的個人體驗上,從生產力數字上根本看不出來……電腦帶給你的樂趣明明比較多,但你用逛網路的方式來消遣,而不出門買個冰淇淋,也不用其他方式來消費,最後反而會降低GDP。」
然而,隨著疫情期間越來越多人選擇在家工作(WFH),網際網路不再只是傳播搞笑圖片的媒介,而是成為工作中很重要的一部份。這種轉變可能會帶來許多人們沒想到的影響。例如在美國,它讓人可以搬離舊金山,因為那裡封閉的房市讓人們越來越負擔不起。在家工作也讓近年眾所期待的遠距醫療興起。
勞動力市場的壓力,會迫使階層分明的金融業去適應新模式,但腳步可能會比其他行業更慢一點。最後每家企業各自決定怎麼做,可能會取決於各自的文化與強項,以及當地房地產市場帶來的地理限制。
工作觀念的差異
即使是在科技業,每家公司態度也未必相同。例如人們經常把Netflix跟Google這種資訊公司放在一起講,但Netflix賺的錢通常來自於作品,而非資料。《華爾街日報》引述Netflix創辦人兼執行長里德‧海斯汀(Reed Hastings)的話說:「如果人們無法聚在一起工作,尤其是無法讓各國創作者碰面,將有很負面的影響。」Netflix提倡高強度的競爭,鼓勵人們彼此不留情面地給予意見,並且果斷地決定人事安排。「我們寧願擁有3個優秀的人才,也不要有4個勉強及格的員工。」相較之下,Facebook及Twitter則都已經讓所有提出要求的員工開始遠距工作。
金融服務公司之間的文化差異可能沒那麼大,但公司組織內不同層級的差異就很大。2020年12月的資誠遠距工作問卷調查(PwC Remote Work Survey)發現,70%的美國雇主認為員工必須每周來辦公室3天,卻只有20%的員工這麼認為。這意味著,公司之間的競爭可能是在經濟方面,而非文化方面。從長期來看,如果銀行業真的需要叫員工來辦公室上班,就必須為此付錢。
金融業必須遵守嚴格的監理規則,所以必須懂得閱讀「言外之意」;但與面對面接觸相比,遠距視訊會議少了很多細節。幸好科技可以改善這個問題,目前的通訊技術比10年前好很多,甚至光是在疫情流行之後也有明顯進步;晶片商輝達(NVIDIA)去年10月還說,它們已經用神經網路編碼,讓傳播資訊所需的頻寬降到原本的幾百幾千分之一。
這應該能有效降低長時間盯著螢幕造成的「視訊會議疲勞」(Zoomfatigue),但還是無法真正消除打從第一個網站誕生之後,幾十年來一直存在的距離問題。如今絕大多數的人都同意,大部分的公司還是需要讓員工偶爾來一下辦公室。因為在家工作,跟帶著筆記型電腦周遊列國的「數位遊牧工作者」(Digital Nomad)是不一樣的,至少目前為止,人們不可能再像過去一樣自由旅行各國。
資安漏洞無所不在
在家工作模式,除了會讓客戶、員工、商業夥伴之間的情感聯繫減弱之外,還必須面對資安問題。資安公司Malw are Bytes在去年8月的報告中表示,「20%的美國公司轉為在家工作之後,支付了之前沒想到的費用去解決網路安全漏洞或惡意軟體問題。」顧問公司Twingate也發現,10%以上的員工在遠距辦公的過程中被駭進視訊通話。
這種問題可以用幾種方法解決。公司可以給每個員工發一部電腦,由資訊部門直接控管,這樣不僅能防止被駭,也能確保該電腦不會用在工作以外的地方,而且不會被員工的家人碰到。此外,員工在工作時要避免使用公共Wi-Fi,而且要連到指定的虛擬私有網路(VPN)。最後,為了避免網路釣魚與冒名頂替,員工在遠距聯絡之前都該先向公司的資訊部門和郵件寄件方確認。
上述的資安漏洞,有許多都是防疫需求來得太快,無法事先準備造成的。但這也告訴我們,遠距辦公可能實際上可以迫使企業開始思考,改善公司的資訊安全,無論有沒有遠距工作都一樣。因為,無論是否在家工作,只要資訊傳輸流程有漏洞,資訊就可能會流出;即使員工都在辦公室上班,只要傳輸流程不改,也只是讓你表面上比較安心而已。情報機構聽說都把最關鍵的秘密寫在紙上,他們發現再怎麼厲害的加密方法,都比不上讓有心人士從一開始就碰不到你的資訊。
雖然金融機構碰到的大部分資訊不會涉及國家安全,卻都很敏感,而且沒有簡單的方法,可以自動評估不同金融業務的資安風險各自有多高。可以想像的是,到了柯文所說的時代,資訊部門就會從公司的成本中心,變成與其他同業競爭的關鍵。
還沒誕生的新機會
新科技的真正價值,通常不是幫你直接省錢,也不是用新流程造出產品,而是讓整個環境可以孕育出更多創新。例如員工的電腦上一直都有很多資料,而在家工作可能會讓公司更會分析這些資料,善用其中的意義。
許多雇主只要沒有親眼看到員工工作,就很難信任員工,其實這是公司文化的問題,雇主不該再繼續用眼前的員工人數來評估公司的績效,而該改用更全面的指標,而且這樣就更不容易被操弄。當然,這可能需要用更聰明的方式來整合資訊,但商業模式一旦轉型成功,就有可能在其他地方也產生正面的連鎖效應,包括與消費者的互動。
叫電腦記下員工的一舉一動,在技術上當然可行,但這種侵犯隱私的低階作法還是能免則免。你必須讓員工捨棄打卡上下班的心態,才能讓他們變得更機動、更有彈性。我們不該把節省通勤時間當成雇主與員工之間的零和問題,而應該當成一種可以激發新點子,提升長期生產力的創新機會。
人類在1870年代末就開始用電,但過了一整個世代之後依然沒有普及。在20世紀初,只有5%的工廠用電力取代煤碳,因為工廠必須重新設計,才能充分發揮電力的機動性,所以直到1920年代福特發明生產線技術之後,人們才真正了解電力有多麼優越。
網際網路可能也是這樣。企業將需要時時去關注新知,比別人早一步踏上未來的大趨勢,雖然目前還不知道在疫情和緩之後,金融業的工作方式將如何改變,但至少會跟過去的常態不太一樣。(本文作者為台灣金融研訓院特聘外籍研究員;譯者為廖珮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