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
釋放金融潛能篇》專訪台灣美國商會執行長李豪 讓台灣成為雙語國家 將金融業進一步推向全球
《台灣銀行家》最近訪問台灣美國商會執行長李豪(Leo Seewald),共同討論台灣的雙語國家政策,以及試圖讓金融業走向全球的方針。此外,李豪也提到台灣該怎麼用金融科技幫助年輕人理財。李豪在擔任台灣美國商會執行長之前,是貝萊德(BlackRock)台灣分公司的負責人,在那之前則擔任過宏利資產管理(Manulife)台灣分公司負責人,以及該分公司的人壽保險部副總經理。
《台灣銀行家》Q1:台灣決定要在2030年成為雙語國家。您對這項政策有何看法?
李豪Ans:這項政策很好,可以大幅提高台灣的競爭力;但是它相當的困難,而且,我會好奇台灣到底是想要像香港和新加坡那樣成為真正的雙語國家,還是想要像馬來西亞那樣具備流利的英語能力;但如果台灣真正成為了雙語國家,讓法律中英雙語並行,我認為外資公司在投資台灣時,一定會方便許多。當然這種事不是一朝一夕可成,據我所知,就連新加坡也花了10年以上才成為雙語國家。
Q2:如果台灣成為了雙語國家,它在亞洲的角色會如何變化?
Ans:你一旦同時掌握英語和中文,你就是東西方溝通的橋樑,香港之前就一直扮演這個角色。而且我認為,只要台灣的英語能力夠好,人們就會把台灣當成在亞洲做生意的基地,如此一來,台灣的重要性一定會大幅提升。
大國永遠不會是溝通橋樑,能當橋樑的國家永遠都是夾在中間的小國。美國從沒當過,中國也從來沒有;反觀台灣不但夠小,也應該夠靈活,雙語計畫一旦成功,它就會成為橋樑。
Q3:這時候金融業可以幫什麼忙?
Ans:我一直建議本會的會員,包括許多外國金融機構,一起幫忙推動這項計畫,畢竟這種事光靠政府是不夠的。金融業資源豐沛,員工學識豐富;很多員工不但會說英語,還在好幾個不同的地方讀過書,這樣的產業應該義不容辭協助推動雙語國家政策。
所以我們該幫哪些忙呢?
之前我在貝萊德的時候,公司會持續培訓員工的英語能力。我認為金融機構都可以用這種方法讓員工不斷成長,金融業的資源夠多,而且同時涉足國內與國外市場,比其他行業更能因為嫻熟雙語而獲得更多機會與獲利。
Q4:在台灣金融業者布局全球的過程中,哪些部分會和英語能力有關?
Ans:最近的新南向政策就是一個好例子,如果你的銀行要響應這項政策,在東南亞開分部,你就會更常用到英語。如果員工英語能力不夠好,就沒辦法拓展得那麼順。
反之,如果你有很多雙語人才,就可以將業務部署到亞洲各地。
Q5:您認為雙語國家計畫需要引進更多英語母語人士來教英文嗎?
Ans:我們的確需要更多英語教師,但真正該思考的是10年後的英語要怎麼教、怎麼用。所以我們應該學習美國、加拿大、英國的教學經驗,這些地方的老師自新冠肺炎之後就一直使用遠距教學。我們也可以用這種方式,直接請外國教師進行遠距教學,不需要把人帶到台灣來。
Q6:說到科技,您認為台灣應該如何進一步運用金融科技?
Ans:我認為金融科技可以讓累積財富的過程變得更民主。投資目前還讓人卻步,很多人都認為你需要一大筆錢才能開始投資;但你可以用金融科技打造新撲滿,勸年輕人用手邊的小錢投資他們在意的東西,即使是用幾百塊錢投資綠色能源也好。他們一旦養成習慣,就能逐漸累積財富,這非常重要。
Q7:您對台灣金融界還有什麼建議嗎?
Ans:如果台灣想成為金融中心,就該去看看香港與新加坡的金融監理和租稅政策。它們所以能成為亞洲金融中心,是因為開公司很容易、稅率很低、資金流動很容易、相關法規一直符合全球的最佳作法。
Q8:您認為在香港這幾年的變化後,台灣是不是更有機會成為亞洲金融中心?
Ans:這是現在進行式吧,越來越多外國人來台灣開公司,用台灣來代替香港;但新加坡的環境更適合金融業,所以跑去那邊的人更多。今後台灣越重視這個問題,對金融業越友善,來台開展業務的外商就會越多。(本文作者為台灣金融研訓院外籍研究員;譯者為廖珮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