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
台灣的第二波經濟成長需要銀行推一把
Anthony Lin(中文名為林孟儀)在進入金融業之前做的是媒體業,工作即是在幫滙豐銀行中國執行長寫演講稿,不僅剛好見證了中國經濟爆發式成長,也看到了台灣正以實體製造業為主的「第一波」成長。如今,他回台幫資產管理業做戰略溝通,對於台灣,尤其是金融業如何創造「第二波」成長很有興趣。《台灣銀行家》把握寶貴機會,David Stinson邀他暢談相關經驗與想法。
Q1:若要提升金融業的服務,就不能光是增加更多櫃台人員,或是讓更多客服人員會說英語;還得要用各種媒體與各個不同的利害相關者溝通。你認為在金融業,怎樣的溝通才算有效?有效率跟沒效率的溝通有哪些差別?
A1:我覺得不同的組織機構,會各自讓溝通者學到很多重要的東西,但就我個人經驗來看,在金融服務業,首先你必須夠快。因為人們的耐心是有限的,媒體的速度也越來越快。其次,你必須講得夠精確。數字幾乎是金融服務業的全部,你必須用聽眾能聽懂的語言,傳達數據分析的結果。最後,我認為必須要能發揮影響力,你得有辦法說出有效果的故事,這可能也是最難的,速度快沒什麼特別的,要夠精準也只是多花一兩分鐘查核事實、檢查語法而已。但如果你的說法不夠有力量,受眾就只會左耳進、右耳出,市場也幾乎不會想繼續聽下去。
Q2:你覺得英語和中文的溝通方式有何不同?更重要的是,英語和中文受眾在意的重點有何不同?
A2:我們當然必須去思考受眾,但在理想狀態下,翻譯不該削弱或稀釋原文。所以重點不在語言,而是你的受眾在意什麼。溝通時的脈絡很重要,脈絡與受眾及所處環境都有關,涉及的東西卻比受眾更廣。你必須在你的公司與產業待得夠久,才能確定該使用怎樣的概念讓受眾了解。
Q3:台灣接下來十年左右,想要用之前既有的硬體優勢,在人工智慧和金融科技這類產業上打造「第二波」經濟成長。這背後的思維是什麼?若想加速進行該怎麼做?
A3:所謂的「第二波」成長,其實是許多台灣的大企業和基層創業家開始發現,並嘗試付諸實行的好點子。目前有各式各樣支持創新創業的會議,未來都將成為支持台灣成長的關鍵力量,這種創業社群將越來越大,如果銀行業能派人去這些地方了解未來的產業,會非常好。
外籍人士將是關鍵之一。目前有許多英國或新加坡的專業人士來台灣工作,如果企業和當地同事能與他們愉快共事,一定能學到許多。而且台灣在改革了簽證政策之後,剛好遇到武漢肺炎全球大流行,讓更多人來台工作。即使其中有些人會在疫情結束之後離開,但其他人還是會留下來。
Q4:台灣當然極富潛力,但其實接受金融科技的腳步已經落後其他亞洲國家。這涉及許多不同利害相關者,包括銀行、科技公司、商家、終端使用者、政府,你認為哪一方應該打破僵局邁出第一步,引領其他人一起前進?
一時間就去找戰犯,在正式會議中有時候也會這樣。很多時候,我們都會說問題是政府造成的;但我認為能真正讓改革更快更有效的,其實都是公司。金融機構跟政府和監理單位一樣,都有責任推動監理方式向前邁進。不過在開放的資本市場中,能去挑戰既有侷限的,通常都是私人公司。監理機構的確想推動變革,但至少到目前為止,還有許多現實因素跟不上。(本文作者為台灣金融研訓院外籍研究員,譯者為廖珮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