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
菁業獎特別報導
最佳農業金融獎
最佳農業金融獎特優 板橋區農會
理財「一次購足」+支持在地小農 為農業金融締造佳話
採訪、撰文:張舒婷

一般人談到農會,多半認為是「在地化的金融機構」,主力客戶在農民與當地民眾,整體金融商品選項也不如銀行來得多元。當然,農會對於國內農業金融的貢獻度,也是同業難以望其項背的。
在國內農會中,板橋區農會(以下簡稱板農)的信用業務一直名列前茅,目前放款340多億元、存款超過500億元,聯貸案業務量也相當穩定。為了迎合市場需求,板農也為客戶提供「一次購足」的服務,推出儲蓄、醫療、意外險等理財服務,之後也延伸至基金、債券等,員工考取相關證照比例也逐年提高。不過,板農總幹事林秀慧一直相信,還有可以突破的空間。
2020年4月,央行宣布降息1碼,金融業皆承受利差空間降低的壓力,板農初步估算後,降息或將導致今年板農盈餘減少6,000萬元。
危機變轉機!大膽提高保險金融比重
為了維持板農的營運穩定度,林秀慧做出大膽的決定:減少存款比例,提高保險金融的比重。
「你不可能叫客戶不要來存款,所以我們的作法是增加同仁推動保險的獎金。」林秀慧說,央行降息後,她宣布推動保險並成交的員工,可以增加20%獎金,當時又正好趕上保險業「七一新制」即將上路,儲蓄險將逐漸停售前的搶購潮,所以整體成績相當亮麗。板農在2018、2019年內的壽險、產險等保險產品的手續費收入近千萬元,但在林秀慧提高獎金後的3個月期間,光是儲蓄險的手續費收入就增加500多萬元。
至於聯貸案,板農多年來一直堅持走讓利路線。以2017到2019年期間為例,板農承作了多家建設公司,合計53.2億元的聯貸案,讓出18億元額度,邀請另外96家農會共同參貸,光是利息收入就減少近6,000萬元,不過卻讓參與的農會能享受共好、共榮局面。
除了金融業務外,板農旗下的活力超市,也一直被譽為國內農會超市的模範生。事實上,活力超市從2008年成立迄今,是一段漫長而艱辛的過程,林秀慧全程參與。
「我們規劃了2年多,都沒有很確定超市的方向。」林秀慧指出,同仁們一直在思考,要怎麼做,活力超市才能走得更長久?再者,板橋屬於都會區,本身沒有生產農產品,如果就像經營一般的超市,要怎麼和具有價格優勢的全聯、家樂福等連鎖業者相比?
切入有機!協助小農曝光並小包裝販售
一般來說,農會超市與主力連鎖通路的量販、超市所售產品不一樣,賣的都是在地及其他產區的農特產品,板農活力超市還堅持另一項定位:只賣有機產品。
在思考超市定位的過程中,板農接觸到「柑仔店」等有機超市業者,有感於小農們熱愛土地的心意,但苦於不善行銷,最後決定協助小農,同時為活力超市確立「有機健康超市」的定位。
確定超市的方向後,板農基於活化自有資產的考量,將面積超過400坪的檔案室改建為超市賣場,展示、販售許多鄉村型農會與小農的商品。另外,考量到小家庭、單身上班族消費者的需求,板農販售許多小包裝的商品。
今年政府推出農遊券,板農總計兌換超過15萬張,銷售業績近3,900萬元,創造了消費者、農會與政府三贏局面。此外,板農也針對會員推出「活力小蜜蜂」機車宅配服務,透過網購與宅配商品,滿足在疫情期間不想出門的消費者。
活力超市成立迄今已12年,客戶的回購率很高,目前VIP會員多達3萬4千名,每年超市來客數約26萬人次。憑藉消費力之都的優勢,吸引百家以上農漁會、有機農場合作,讓板農為農業金融締造另一番佳話。
得獎理由:營運績效良好,存、放款餘額及淨值均為同業翹楚;設置農業廣場及超市協銷各農會特產,活絡產地直銷,績效卓著。
最佳農業金融獎優等 汐止區農會
跟著行動科技走進客戶生活 「地推部隊」走透透推廣行動支付
採訪、撰文:吳秋瓊

隨著金融科技的演變,一支手機加上App,就能完成各項金融業務,農會是最貼近在地的金融機構,當然也不落人後,加上2018年農會開始提供行動網銀,以及行動支付台灣Pay等服務,汐止區農會李俊伸總幹事認為,積極推展行動支付業務,正是好時機。
李俊伸在農會信用部服務多年,憑藉對金融業務的熟悉和敏感度,認為行動支付必然是未來趨勢,因此一上任,就極力推動,並從培訓內部同仁開始做起。
推展行動支付新業務,需要化被動為主動,走出櫃檯,走進客戶的生活裡,但剛開始內部同仁一片擔憂,不知道從何著手。李俊伸就讓同仁帶著伴手禮、買菜金,一家家拜訪區內店家、攤商,說明使用行動支付的方法,並協助完成申辦手續。
從客戶需求出發 提供貼心服務
農會作為在地金融機構,向來和店家、小攤商的關係緊密,因此列入推展行動支付的主要對象。而行動支付是以個人手機為使用工具,對店家、小攤商來說,不需要另外花錢裝設機器,進行交易時,又有現金即時入帳的便利,不用手忙腳亂地收錢、找錢,更是一舉數得!
推展行動支付業務以來,汐止區農會成績斐然,全台各地農會使用台灣Pay收款的店家與攤商,約有1,500家,光是汐止區農會就有800多家,網銀使用也從500多戶增加到目前的2,500戶。結合供銷部業務,在農會購買農特產品時,更可使用台灣Pay便利支付。
業務成績好,李俊伸強調,要歸功於在地優勢與同仁努力打拚。汐止區農會有9個營業據點,靠的就是「地推部隊」的努力和創意,不僅拜訪店家、傳統市場攤商、夜市攤商,甚至各社區管委會、宮廟都納入推廣對象,從客戶的需求出發,提供更貼心的金融服務,汐止農會以實際行動做在地居民最信賴的好夥伴。
得獎理由:結合信用部與供銷部,再造農會經營新引擎,善用行動支付工具融入客戶生活場景,提供溫暖且感動的服務。
最佳農業金融獎優等 淡水區農會
打造自有品牌「滬尾南瓜」催生淡水邁向南瓜之鄉
採訪、撰文:陳怡如

今(2020)年6月,一場盛大的南瓜饗宴在淡水河畔熱鬧上演。眼前近700台斤的巨大南瓜,三人雙手也無法環抱,拿下今年「南瓜王」的封號。這是由淡水區農會舉辦的「全國大南瓜比賽」,開辦15年來已成為全台最具指標性的南瓜競賽。
淡水地區土壤富含礦物質,水源乾淨,特別適合南瓜生長。淡水區農會總幹事高忠表示,限於政府休耕政策及發展淡水新市鎮的緣故,淡水無主力農產品,因此農會鎖定「南瓜」,除了辦比賽,在6年前也開始打造自有品牌「滬尾南瓜」,研發一系列創新加工產品,彌補產季限制,創造全年的南瓜經濟,「希望將淡水打造成南瓜之鄉。」
整合數位通路,開創零接觸商機
目前「滬尾南瓜」共有南瓜麵、麵線、濃湯、米粉、冬粉及南瓜起司餅乾、南瓜燕麥濃湯等七大產品線,除了在農會超市販售,也整合數位通路,在官網開設訂購專區、建立FB社團和Google線上訂購表單,同時也與新北市政府合作,攜手推出淡水栗子南瓜組合,配合市府「美味農業得來速」政策,讓民眾輕鬆上網團購,以零接觸的方式,開創農產品新商機。
高忠強調,其實農會開發加工產品並非新鮮事,但其他商品可能一段時間後,就不會繼續生產,「我們這7項產品卻從未停下來過,累積營收超過2千萬元。」未來「滬尾南瓜」還預計推出婚嫁禮盒和旅遊伴手禮,整合數位資源與社群媒體推廣,讓MIT的安心農產品走上國際舞台。
每年中元普渡,淡水區農會還與樹林、蘆洲、三重、鶯歌等農會合作,由淡水區農會超市打造各式的普渡貢品組合,內含不同區域的農特產品,還提供配送服務,滿足各地宮廟及公司行號的貢品採買需求。2020年普渡就熱銷2萬4千多組,業績超過1,300萬元。透過多元發展核心業務,淡水區農會開創了嶄新的農業價值。
得獎理由:多元發展核心業務,經營體質健全;整合數位資源行銷農產品,推廣休閒農業及農村旅遊,促進產業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