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

菁業獎與時俱進 金融人才是關鍵決勝點

ESG、數位金融、中小企業 融資創新模式閃閃發光
採訪、撰文:張嘉伶、張舒婷

台灣金融研訓院主之「菁業獎」,堂堂邁入第10屆,兩年一次的獎項選拔,正好可見金融業最新的趨勢發展,也是台灣金融業持續創新、培育人才的最佳紀,藉此期並感謝金融業者耕耘不懈,繼續為全民創造美好生活、為台灣金融奠定穩固根基而努力。

莪榮光,業峻耀!」今年第10屆的菁業獎時逢台灣金融研訓院40周年,金研院董事長中書觀察到這些得獎的金融業者,都非常重視人才的培育,正是有這些專業的人才,才能設計出更有創意的金融服務,「專業人才」就是贏得菁業獎的關鍵決勝點。他期許菁業獎要持續精進理,此獎能樹立金融同業楷模、促進金融業觀摩學習、激勵金融業進與創新,能為台灣金融奠定永續發展根基。

史來觀察,一個時代經濟成長的決勝點都與金融業密不可分,也因此台灣金融研訓院從成立以來一直致力於推動我國金融知識普及化、金融人才國際化、金融業務現代化,而金研院兩年一次的菁業獎選拔賽,就是期許金融業者能持續的創新,以此獎項鼓勵金融業者,為台灣金融發展盡一心力。

中書表示,從菁業獎的獎項與得獎容,可尋找到金融業最新的趨勢與脈動,以近來國際當紅話題「ESG」,同時台灣政府也積極推動綠能風電政策、金管會規劃綠色金融2.0,台灣金融業者高度關注ESG,尋找與現有業務結合的創新模式。菁業獎面對ESG的重要趨勢,必須與時進調整獎項容,也因此今年菁業獎特別將「最佳社會責任獎」調整成「最佳ESG獎」,希望能將菁業獎得更好,更符合金融業與社會大的高度期待。

金融科技大潮,從「信任感」出發

今年第十屆參選的案件多達120件,比上一屆增加了18件,再創屆新高紀,可以看到金融界對於菁業獎的重視程度;經激烈的初審、複審與決審後,只有37件、約3成的案件能得獎,實屬不易。

國際情勢多變,金融業的挑戰將更艱辛,還得面對純網銀以及金融科技大軍壓境。邁向Bank4.0時代,金融業思考如何將更多顛覆性的技術導入金融服務,於此之際,被認為「金融常在,銀行不再」的實體銀行都將加速轉型,金融業勢必更注重數位金融的發展,跳舊思維,跨界找新人才,也跨界圈粉找新消費者,人才跨界、服務跨界,勢必將撞出更多創新服務,已可想像未來的菁業獎競爭會更加激烈,精彩可期!

金研院院長崇哲表示,金融業最大的資就是人民對金融業的信任,以信任感為基礎,再搭配創新數位新工具,更多的創新服務才能延伸出來。

面對金融科技大潮來襲,觀察今年報名菁業獎的金融業者,已全方位衝刺數位金融,逐漸走出大熟知金融只是「支付工具」,走向更多元化,包括房貸、信貸、外匯、財富管理等項目,都可看到用新科技來進行服務,未來若能配合5GAIoT的運用,相信台灣數位金融業務量將有爆發性的成長。

然而更多的金融科技不應該只是限設計出方便消費者來快速消費的程式,金融業者仍應回歸初心,在研發金融科技服務時,消費者早一考量他的未來,利用AI科技來偵測他的金融風險脆弱度,甚至給予金融生涯規劃等,及早提醒或者是給予鼓勵,逐完成未來想要達到的財務幸福目標,讓消費者感到「足感心」。

台新Richart Life發揮「跨界圈粉」強大能量

以這次得到「最佳數位金融獎」的台新銀行而言,台新將所有客與合作商家都集中在Richart Life平台上,讓客享受一站式消費體驗;當越來越多客習慣在Richart Life上兌換點數,台新也能進一掌握客行為,推薦符合其需求的服務,持續提高其黏著度。

「銀行雖然是服務業,但一般人的金融行為頻率其實不高,畢竟不可能一天到在交易或存款、提款。」台新銀行數位金融處資深副總經理包國儀指出,若要讓金融服務融入客的日常生活,就得靠著生態圈串接起更多消費場景,這正是近年來各界不時聽到的「場景金融」概念,而Richart Life正是這種概念下的物。

Richart LifeRichart數位帳的基礎下,結合了台新Pay支付、台新Point點數功能的「三位一體」服務平台,同時解決了合作商與消費者的問題。

Richart Life上線後即發揮強大的「跨界圈粉」能量,短短3個月就突破百萬會員數,看起來成長速度極快,儘管Richart Life成績斐然,如今卻有越來越多的銀行加入數位帳之戰,甚至開打價格戰,加上純網銀來勢洶洶,「金融生態圈」的競爭可能更加白熱化,無論如何,能讓消費者感到被好好照顧仍是贏家關鍵,「圈粉戰」一觸即發。

臺灣企銀「小微+新創˙活水倍增」簡易評分表實質助中小企業

得到「最佳中小企業金融獎」的臺灣企銀,也開創了許多創新思維得業界學習,主要可分為兩部分,一是去年上路的「小微+新創˙活水倍增」專案貸款,一項是同時間推動的「無形資附收益型夾層融資」品,這些服務不僅鞏固了公司的中小企業客群,也逐漸影響全台金融圈。因過往許多中小企業常擔憂銀行見到市場況不好就會「雨天收傘」,導致無以為繼,銀行業者也在「對客伸出援手」與「適度控管呆帳風險」之間陷入兩難,如何在這兩端取得平衡並不容易。

「很多中小企業主技術能力很強,但要他寫長篇大論的營運企劃書,可能寫不出來。」臺灣企銀董事長博怡察覺到客們的痛點,故推出簡易的評分表,只要勾選評分表項目,通過銀行審核後,就能申請貸款。因此「小微+新創˙活水倍增」貸款的對象是資本額3,000萬元以下的中小企業,目標為放款量1千億元、5,原本訂定3達成,結果只花了一半的時間,在20209月底就超前達標。

臺灣企銀的創舉,不僅大幅提高放貸的作業效率,就連政府機關也體現到簡易評分表的效益。20204月,中央銀行推出C方案,主動邀請臺灣企銀共同研擬「銀行簡易評分表」;經濟部20208月修訂「青年創業及動金」貸款,有鑑於原本規定交的創業計畫書比較複雜,故也邀請臺企銀協助改良,設計成只要以勾選方式即能完成的申請表。

至於在歐美先進國家已行之有年的「夾層融資」,目前在台灣還不普及,所以這次臺灣企銀推出「無形資附收益型夾層融資貸款」法,受到各界矚目。

夾層融資的實務操作是,銀行放款給企業,除了收取利息外,雙方談妥在一定期間後,銀行可以將一定比例的貸款依約定價格轉換成股權來投資,萬一企業後來無法還款,銀行有權將債務轉換成公司股票,降低損失。這種特殊的融資形式,被認定為適用申貸難度相對高的中小企業、新創事業,以及提供專利、文化創意這種難以鑑價的無形「知識財」之企業。

這次臺灣企銀朝「專利融資」的方向進行,貸款對象是針對將工研院出的智慧財權成功進行技術移轉,或是本身擁有的專利獲得工研院推薦的企業,有工研院如此重量級專業單位的推薦,以及信保基金的擔保,自然也降低臺灣企銀的風險。

博怡舉例,賣座電影《海角七號》過去拍攝時,向銀行借款也一直壁,險些因為資金短缺而難,當時信保基金替《海角七號》籌措了1,500萬元,由信保基金保證8成,其他2成由臺灣企銀、第一銀行保證,若該片在台北市票房超過一定金額,就要回饋信保基金;之後電影大賣,信保基金也獲得其1%票房的回饋金,就是夾層融資的成功案例。

相信得到菁業獎的金融業者們,在頒獎典禮上拿到的不僅是一座甸甸的獎座,更要隨時深思台灣這片土地與廣大民對金融的殷殷期待是什麼,因為金融業的雙肩上正是背負著台灣經濟成長與人民幸福的重要使命,而這也是菁業獎所代表的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