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

上檔加油衝刺 金融科技馬力全開

FinTech Taipei 2020論壇 迎接金融新未來
採訪、撰文:張舒婷

2020年肺炎疫情肆虐,全球經濟深受其害,台灣不僅整體防疫成果卓越,為全球防疫作戰立下典範,更抓住全球隔離所創造出的「無接觸經濟」熱潮,在金融科技領域取得不少突破性的發展。

年10月28日,「2020台北金融科技論壇」在金融研訓院隆重登場,全世界菁英齊聚一堂,暢談「無接觸經濟」大行其道之際的金融科技創新、資訊安全及監理科技等議題。邀請來自美國、英國、澳洲、以色列、日本、波蘭、加拿大、香港等國際FinTech代表,以及行政院、金管會與台灣金融研訓院等國金融科技專家,一同進行撞與交流,與會分享經驗與對談。

「在台灣,金融業投入金融科技發展的金額穩成長,沒有因為疫情而受影響。」金管會副主委許永欽引用數據指出,去(2019)年國金融業為了推動金融科技發展,投資金額高達165.2億元,較前一年成長4成以上;今年又因為疫情的關係,持續加快數位化的腳步,最新投資金額達188.8億元,預計比去年再成長14.3%。金管會將繼續扮演協助業者數位轉型及創新的角色,達成普惠金融的目標。

沈榮津、許永欽、邱淑貞提點FinTech 核心發展目標

行政院副院長沈榮津在論壇中指出,回顧台灣的經濟史,從勞力密集的年代走向業自動化,走到資通業(ICT)在國際舞台上發光發熱的時代,之後導入電子商務,如今隨著物聯網、大數據、AI(人工智慧)、區塊鏈等科技蓬勃發展,現在勢必要導入智慧化、數位化時代,金融業也不例外。

的確,隨著科技的蓬勃發展,業者得以透過大數據、雲端運算等新興科技工具,進一分析、掌握顧客的消費行為,並創造更多新型態的商業模式。沈榮津表示,在這樣的趨勢下,金融業者的首要任務就是針對客提供「窩心的服務」,現在的客要在不同業者之間做比較是很容易的,只要客覺得不窩心,隨時會掉頭走人。

金管會副主委邱淑貞指出,「金融科技為金融業帶來營業模式的改變,但提供的服務容並沒有太大變化。」現在銀行業仍是以存放款、消費金融、企業金融、金融交易等業務為主,在金融科技發展下,業者提供服務的方式轉變了,像是銀行業者必須推出行動銀行、電子支付、機器人理財,保險業者也開放網路投保平台,證券業者的電子下單服務更是早就成為主流。

疫情爆發之後,這些數位服務又被推上一波高峰。根據統計,國數位銀行帳於2015年底正式開,今年第2季已有33家銀行推出數位帳,開數共492萬,第3季又大幅增加至575萬,短短一季就增加了83萬名用

金管會統計也指出,今年7月,國行動支付累計總交易金額達2,991億元;電子化支付在今年8月的使用人數突破千萬。在證券期貨業,證券交易的電子下單已占市場的7成,成為最主要的交易方式。

至於保險業,今年9月底,共32家保險業者通過核准,可以開網路投保業務,保費收入累積107億元,投保件數累積約736萬件;UBI車險(User-Based Insurance,使用者基礎保險)自2016年以來,已核准8家險公司發行商品。外,保險業的「理賠聯盟鏈」也在今年7月開始試,目前共有11家保險業者參與。

金融創新必須打造可持續發展的模式

更受矚目的是,台灣正在試開放銀行(Open Banking)第二階段「客資料詢」,3家純網銀也預計在今年底之前陸續開業,只要能透過網銀理的業務,包含存款、授信、信用、外匯、財富管理等,3家純網銀都可以參與。

邱淑貞表示,金融機構之間未來身認證機制的想像,確實有發展的空間,諸如人臉、指紋等生物特,納入身雙因子認證來取代密碼,估計將來在交易、支付上都會成為主流,金管會也正在朝此方向規劃。

當然,所有的新品或服務加入市場,都不是為了要打亂原有秩序,或敗特定一位競爭者,而是促進市場在健康的競爭中更創新、開放,為消費者帶來更多便利性。邱淑貞特別提醒:「業者加入市場後,必須有可以持續營運的方式,「如果是一次性大打回饋補貼戰,就比較不適當。」

進一指出,金融業在數位轉型程中,要把握幾個大方向,一是衝刺新的客源之際,也要提升現有顧客的黏著度。

第二是建構價鏈。現在有許多金融機構積極嘗試與電商、各大網路平台等夥伴合作,企圖打造完整的「生態圈」,不過既然是異業合作,就會有分潤問題,「如何讓分潤合理化」是金融業者與生態圈夥伴能否成功的關鍵因素。

第三是數據驅動。目前金融機構可以透過大數據、人工智慧等工具來分析顧客的消費行為模式,以分析其真實需求,達到精準行銷,甚至可作為信用分析的資料來源,也讓金融業者的信用風險管理多了一項新選項。

展望國際,澳洲的經驗也相當得參考。澳洲聯邦銀行(Commonwealth Bank of Australia)數據經濟與支付總經理Albert Naffah透過視訊進行演講指出,在2014到2018年期間,澳洲的現金支付交易量衰退了10%,更有趣的是,直接從帳扣款的簽帳金融(Debit Card)交易量成長了14%,高於信用(Credit Card)的9%,「這是世代之間的差異,年輕人不想負債,比較介意信用帶來的問題,而且澳洲有很多移民,這些移民也比較偏好使用簽帳金融。」

澳洲NPP推出2年,市占率接近20%

當然,信用支付的需求始終存在,澳洲這兩年多來出現了NPP(新型支付平台),通過電子郵件或者手機號碼就能完成支付,打到許多人的痛點。澳洲聯邦銀行的調發現,NPP在澳洲上市後短短兩年半,在澳洲的市占率已接近20%,交易金額也突破2億元澳幣,成為全球成長速度最快的即時支付服務。

舉例來,澳洲四大銀行聯手推出電子支付系統「Bpay」,現在已經成為當地人民支付各式帳單的主要管道。外,新創金融科技公司Afterpay提供「先買後付」(buynow, paylater)的信用支付服務,用可以在購物後,再以分期零利率的方式來還清款項,也深受歡迎。

不過,在業界積極發展金融科技之際,也務必要留意客隱私、資訊安全等問題,而且為了因應新興商業模式,資訊系統的提升是金融業者普遍要面對的問題,整個前台、中台、後台都必須跟著轉型,這過程勢必是漫長且充滿挑戰的。

沈榮津,結合物聯網科技後的資安議題,比什麼都重要,金管會在這方面一直盡心盡力蒐集各種國外的駭客攻案例,分享給台灣業界,業者應當預先找到破口,並加以強化。他甚至意有所指地:「如果沒有做好資訊安全,會導致整個系統當掉,無法提供服務,最近有兩個活生生的案例,我想大家都知道。」

沈榮津又舉了過去自己在業界的經驗為例,他看過某些業者急於尋找解決方案,成果卻不如預期,或是廠商為了搶下指標性客而壓低價格,最後卻出現沒法驗收成果的困境,金融業是高度監理的行業,更需要小心相關問題。

沈榮津:資安問題比什麼都重要

他又舉例,若金融業者規劃導入國外的金融科技解決方案,不該直接接受其套件服務,更要思考如何完全在地化,除了留意相容性及系統複雜度問題外,也要理解國、國外法規的差距,避免發生「水土不服」的問題。

許永欽則提醒,發展金融科技的過程中,一定會有利也有弊,像是業者透過AI、大數據的資訊來分析客屬性,但弱勢客可能無法使用服務,被排除在外,如此一來,反而違背了普惠金融的精神。

一個需要注意的問題,是個人數據被操縱、濫用,要避免某些金融業者利用這些資訊來做不正當的推銷,讓消費者投資了不適合的商品,生信用風險,這是金管會日後將密切注意的。

邱淑貞則強調,所有的創新都不可能零風險,但必須在一個可控制的範圍。對所有金融機構來,KYC(認識的客)是法令遵循上的責任,而「eKYC」的互通性現在是所有金融機構都相當重視的,一旦銀行、保險、證券有一定的互通基礎,重複的工作就會減少,成本就會降低,交易速度和工作效率就會大幅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