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
知識傳遞+行為訓練+諮詢輔導
以金融生活調查為本 翻轉金融教育模式
經調查發現,金融素養對金融生活所造成的影響,隨時間而加強,金融知識與行為的培育若越早開始,將可有效對抗金融風險抵抗力。《2020台灣金融生活調查》中發現,30歲前正是教育黃金期,而對年輕及弱勢族群予以適切的金融教育,將有助於提升全民金融健康程度。
自疫情爆發以來,國際間更為重視民眾金融風險抵抗力是否足夠。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最新發布的2020金融素養調查(OECD/INFE 2020 International Survey of Adult Financial Literacy)中,特別首闢專章,評估各會員國民眾的風險抵抗力,並指出此能力於對應武漢肺炎衝擊的重要性。報告中除特別警示多數經濟體中有非常多數族群缺乏風險抵抗力(Large groups within many economies have limited financial resilience)之外,並特別強調,金融教育最主要的成果,展現在金融風險抵抗力以及福祉的強化;尤其對於弱勢群體的金融教育,是各國應該極力推動的工作。
知識、行為與態度並重掌握教育黃金期
就如同OECD的主要觀點:提升金融素養不能只側重「知識」的補給,更重要的是,培養出面對不同的金融風險下,所擁有足以因應環境變化的金融「態度」與「行為」的抵抗能力,而這項能力將左右每個人的財務健康。因此,就如同必須透過不間斷地運動來維持身體健康或體態一般,金融素養應是一門系統性的終生訓練項目,每個人所需要的訓練內容會因本身條件而有所差異。
此外,因金融素養差距對金融生活所造成的影響,隨時間越長而加強,因此金融知識與行為的培育越早開始,發酵的時間越長,由本調查之觀察,30歲前可說是教育的黃金期。尤其,年輕世代面臨經濟低度成長之環境,許多學子剛踏出校門即面臨償債壓力問題。金融教育不但是成人社會教育的重點,更應及早在學校教育給予足夠強化,尤其應強調生活觀念的建立與行為的養成,而非經濟原理或貨幣銀行學知識的記憶與背誦。
調查掌握情勢 研訂施教方案
即便是疫情控制得當的台灣,對照金研院剛發布的《2020台灣金融生活調查》,仍有3成以上民眾的生活收入受疫情衝擊。尤其金融風險抵抗力為「中」及「低」者是此次疫情財務影響的重災區,失業、無薪假與收入減少之情況甚為普遍。因此,如何改進、創新金融素養教育的內容與模式,讓不同族群人民都具備足夠金融知識、讓不同經濟能力所得者都能擁有金融風險抵抗力;以及讓不論財富多寡者都能進行良好的資產管理,都是金研院希望達成之主要目標。
所以,金融生活調查的「情勢掌握」角色就非常吃重,藉由本調查,對台灣民眾金融生活與金融風險抵抗力面貌有一定掌握後,後續研訂之教材、廣宣及課程等推動方案方能切合社會實際需求。此外,更可利用調查資料,掌握我國普惠金融系統之可能弱點。
四大領域、八大主題系統化金融生活知識
金研院多年來針對不同族群、地區提供金融知識學習管道,深刻了解民眾接受知識到落實行為間仍存在極大的落差。為能有效提升國人的金融素養,協助政府推動普惠金融政策,特別參考國際經驗,整合四大金融知識體系,並透過調研了解不同受眾的財務弱點,提出差異化的金融教育訓練方案,除了幫助民眾獲得自身所需的知識外,亦設計不同課程主題及財務規劃輔具,強化個人財務行為的鍛鍊。

教材製作分眾並統一標準課程引導改變態度行為
呼應金融生活調查的發現,民眾因地域及所處社經情勢之差別,不但金融素養水準參差不一外,且其金融盲點亦存在個別群體之明顯差異。因此,金研院陸續邀請專家,組成專案小組研發編纂分眾化之標準教材,除可適類、適性切合受眾需求,更可藉由教材之標準化,維持教學內容與水準之一致性。此外,藉由前述系統化之四大知識領域規劃,可確保教材內容之完備與客觀;最後,將搭配開發相關教學輔助,包含金融教育遊戲、手機App工具等,以活潑手法幫助學生之消化吸收,提升教學成效。
本調查發現,金融素養的提升並非僅止於知識的傳授,而是在於知識吸收後能改變其認知,並應用在日常金融行為上。首先將教導消費者了解自身,掌握自身金融行為認知,其次透過了解基礎金融理財知識,培養選擇適當金融商品之能力。而諮詢輔導機制之引入,在於能協助學員導正金融認知,並引導其做出適當之金融正向行為,對於受輔導的個案,又可藉由個案成效差異之研究,持續不斷調整優化教育模式。
而為統一師資水準並擴大教學人才,對於成人課程之教練招募,將以具金融專業之志願工作者為優先,例如CFP國際認證高級理財規劃顧問;而青少年學員之師資來源,則擬與大專院校公益服務社團合作,以上並皆給予適當之培訓及考核。如此一來,輔導者除可在知識上給予學員解答外,若學員遇到疑難,亦可轉介適當金融扶助機制與金融商品,協助實際解決其所遇問題。此外,亦考量世代習慣,針對年輕世代,運用視訊課程,搭配各項電子化財務狀況量表,以評估追蹤受訓對象是否仍持續履行財務計畫。

以目前受訓中之某個案「小欣」(化名)為例,她是屏東原住民青年,有穩定收入且保持記帳習慣,由其財務性格來看,屬於有自己的自主想法。但分析她的金融風險抵抗力後,發現在金融服務取得及金融素養面向呈現脆弱。經過深入了解,雖然她維持固定儲蓄習慣,但沒有複利觀念,以致使用信用卡時,僅繳還最低應繳金額,結果卡債累積高達數萬元。透過輔導機制,協助小欣擬訂減債計畫,並先暫停往後幾個月的儲蓄規劃,將還清卡債列為優先執行的財務目標,調查支出分配比例,當小欣越快還清債務,也就省下更多利息費用。
另一個案是剛出社會的「阿軒」(化名),生長在單親家庭,他的財務性格是對價格較為敏感型,由於家中經濟狀況經常入不敷出,在購買時會積極比價,降低支出成本,但由於經濟條件因素,風險抵抗力各面向皆偏脆弱,令他對於財務規劃沒有太多期待。在輔導人員的協助下,先從基本功做起,盤點自己的支出,了解各項花費的必要性,並將收入妥善分配。雖然儲蓄進度仍相對緩慢,不過,他認為再也不用每個月為錢夠不夠用而時常焦慮,在生活品質上,他覺得有很大的改善,有餘暇時間可以多兼職賺取其他收入。
廣宣公眾 多元數位吸睛年輕世代
有別於課程訓練為特定對象學員,對於一般非特定社會大眾之教育推廣,有賴於多元化與數位化之表達手法與管道。由於金融素養之提升對於年輕世代最具長期效益,且年輕世代之金融抵抗力普遍偏弱,為優先之溝通受眾。而新世代之資訊接收習慣,多以網路為主,且影音之溝通效果又遠較文本佳,因此金研院於辦理公眾廣宣方面,以多元化之影音為主;一方面,開發財務性格測試與金融風險抵抗力自我評估等網路應用,藉由數位測試輔以程式內建講解,讓使用者對自身財務特質、金融弱點以及金融素養應強化面向有基本了解與方向;另方面,將影音、文本、教材、數位課程等金融教育工具或資源,予以有系統之彙整,除作為金融知識推廣之資源中心,並可與實體課程、教材做虛實整合之搭配。
期待金融產業共同投入 共創美好
在金管會多年來落實「金融知識普及工作推動計畫」已有所成的基礎上,藉由金融生活調查,更讓我們進一步描繪出包含不同縣市鄉鎮、不同世代及身份背景民眾之金融風險抵抗強弱情勢,此正提供了台灣從推動「知識普及」向「金融教育扎根」進化之契機。我們發現,需要幫助的地方民眾、族群與年輕人還很多。期待透過本調查,喚起金融產業更多的迴響:不論是以企業社會責任的角度,或培養未來客群商機的觀點,金融教育都值得整合更多金融產業的力量投入。(本文作者為台灣金融研訓院傳播出版中心所長、專案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