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
即時金融供應商+生活體驗管理師 銀行進行數位「真」轉型
2020年是銀行業數位轉型全面突破及嶄新的一年,各種新的科技應用不斷出現,讓消費者目不暇給,但新聞熱度消失後,是否對銀行業務有持續的深層影響?
自2013年開始,Bank3.0、FinTech、ABCD(人工智慧、區塊鏈、雲端運算、大數據)、數位金融等各種專有名詞,不斷地出現在銀行業的新聞報導、年報、政策等資訊中。銀行也嘗試了數位分行、刷臉提款、機器人、智能客服、視訊櫃台、條碼支付、理財機器人等各種新的科技應用。一時之間百花齊放,讓消費者目不暇給,但似乎就停留在新聞曝光,當熱度消失後,尚未能看到對銀行業務有持續的深層影響。
對於銀行業而言,2020年是其數位轉型全面突破及嶄新的一年。克里斯˙史金納(Chris Skinner)的新書《數位「真」轉型――來自全球五大數位轉型銀行的實戰案例》,就成為銀行在數位轉型時的最佳參考指南,可解決其進行數位轉型時所面臨的問題,作者首先闡述「數位應用(Being Digital)和數位轉型(Doing Digital)」的差別。數位應用大多係指在現有的業務模式之上應用數位科技,以達到服務客戶及降低成本的目的;而數位轉型是指運用科技對金融業進行重新構思,需要對銀行的業務模式和組織架構進行全面的思考。
整本書的架構,就是要依序回答以下的問題:
銀行為何要數位轉型?
銀行面臨著挑戰,科技正快速地改變銀行提供服務的方法,而銀行過去並沒有真正「以客戶為中心」來提供服務,也因此留下了業務空間讓金融科技公司、挑戰者銀行(如台灣的純網銀)或大型科技公司(如谷歌)有機會滲透進入銀行業務領域。而世界各地監理機關的政策,亦多是朝向開放銀行,除了開放銀行牌照引入新的競爭,也同時推動開放銀行API(Open API),如台灣、香港、新加坡,來促進新的業務模式。作者建議銀行因應變化的策略是轉型為「策展人」(Curator),運用銀行的整合能力,將客戶所需要的各種服務整合在一起。
銀行如何進行轉型?
書中強調數位轉型並不是成立一個數位部門就可以高枕無憂,相反地,真正的數位轉型會牽涉銀行的許多層面,要從最根本的業務模式進行思考。銀行必須有明確的策略,專注於核心競爭力和關注的關鍵領域,然後透過與其他夥伴的合作來完善其架構。銀行應該調整傳統的業務模式,從提供價值鏈上的所有產品及服務,轉變成為整合能夠提供價值鏈上最佳產品的合作夥伴。
數位轉型過程將面臨哪些挑戰?
書中以5家數位領先銀行的領導團隊為例,說明數位轉型的過程中,領導者將會面臨什麼挑戰以及如何克服。科技的持續演進,對於數位轉型既是助力也是阻力,銀行需要適時地引入成熟的創新科技建構新的業務模式,以及嘗試運用新興科技探索新的業務機會。同時也要密切關注科技的發展,避免因為新興科技成熟導致產業出現典範移轉,而被市場所淘汰。
數位轉型基礎是什麼?
最重要的核心是客戶,完全專注於客戶,不論是需求、場景以及獲得服務的方法都要以客戶為中心,徹底重組及調整組織、產品及服務。而員工是數位轉型最重要的基礎,銀行需要協助員工具備數位時代的技能,融合銀行的專業知識,共同進行銀行的數位轉型。
作者強調,要做到真正的數位轉型,是董事會及高階主管需要了解數位經濟的特性,並支持經營團隊進行長期的數位轉型。本書中收錄星展銀行執行總裁高博德的專訪,分享星展銀行如何進行全方位數位轉型,包括董事會的支持、文化變革、組織調整、績效考核以及人員訓練,對於將要進行數位轉型的銀行可以從中學習到許多經驗。
數位金融已是銀行的發展方向,但什麼是數位轉型?銀行真的需要數位轉型嗎?銀行真的有進行數位轉型嗎?這三個問題都可以在本書找答案。
未來的銀行將會是生活體驗的管理師,也是一家貸款、儲蓄和保險的即時金融供應商,而這一切都需要銀行進行數位「真」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