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
金融科技發展路徑圖擘劃普惠永續新生態
按「圖」索驥 FinTech發展不迷航
金管會提出「金融科技發展路徑圖」,是見樹見林的產業發展地圖,金融業者群策群力,逐步落實路徑圖設定的時程與目標,共同追尋普惠、創新、韌性、永續的金融新生態。
金融業翹首以待的「金融科技發展路徑圖」,已於8月下旬公布。這份路徑圖是金管會自今年年初以來,歷經24場利害關係人訪談,3次金融科技發展座談會,彙整生態系參與者觀點與建議,再參酌先進各國發展金融科技之經驗與趨勢,綜整我國目前所需專注之領域及實際需要所研訂,以作為未來3年推動金融科技發展的依據。
路徑圖中擘劃了我國金融科技的發展願景,以及推動目標、原則與策略,並且揭櫫八大推動面向:單一窗口溝通平台、資料共享、法規調適及倫理規範、能力建構、數位基礎建設、園區生態系發展、國際鏈結、監理科技。每一面向之下,又載明若干具體推動措施,包括預定推動時程。整體而言包羅既廣,復中肯綮,是見樹又見林的政策規劃。
爬梳八大面向,打通任督二脈
金融科技發展路徑圖明白揭示了四點推動目標:普惠、創新、韌性與永續。非常樂見金管會推動金融科技的目標,將「普惠」置於首位。金融科技的發生,率皆源於金融服務的缺口,基本上就是見金融服務的縫,插科技創新的針。這金融服務的縫,也許是罔顧既有顧客的需求,也許是忽略相對弱勢的金融化外之民。從銀行的角度來看,推動金融科技的主要理由,無非就是藉由自身的數位轉型,弭平金融服務的缺口。亦即改善既有金融服務的不足,優化顧客體驗;或納入更多原本享受不到金融服務的客群。如此不只是把金融業的餅做大,更重要的是提升了全民福祉。讓「金融」與「美好社會」產生連結,這才應該是發展金融科技的真諦。
然而要如何達成推動目標呢?路徑圖中宛如「天龍八部」的八大推動面向,可能必須先爬梳出層次才較易理解掌握。下圖中將八大面向分為三層,位於最底層的推動面向有資料共享、法規調適、能力建構與數位基礎,可視為「基礎工程」。所謂基礎工程主要並非著眼於技術層面,例如能力建構,處理的是發展金融科技至為關鍵的人才問題;法規調適則針對金融服務業所包含各業別不盡一致的數位金融服務相關法令,予以盤點檢視,以進行必要的增補修訂。
簡而言之,列於基礎工程的推動重點,其旨皆在為我國金融科技的未來發展排除險阻,厚實根基。構築於基礎工程之上的,是「擴展應用」層,內含園區生態系發展、國際鏈結與監理科技。的確,在法規制度完備,人才充裕之後,想讓金融科技真正發展茁壯,則監理機關不論心態、觀念以及專業都必須調整精進;而生態系的健全與國際化的連結更是必經之途。為了協助完善生態系與促進國際化,因而有最上層的「協調協力」。要讓溝通協調準確聚焦,富於效率,自然落實為單一窗口溝通平台。

資料共享加速實現數位轉型
細觀八大面向的內涵與推動措施,頗多切中竅要之處。例如「資料共享」,自從大數據一躍而為顯學之後,「開放資料」、「資料共享」的調子高唱入雲,久之幾已成金融科技背景音效的一部分,但實際上完成度到底有多高?現今人工智慧風起雲湧,以深度學習為主流的各式技術當道,充分體現「資料為王」的時代已經來臨,這是無法迴避的課題。
路徑圖針對這個課題兵分二路,一路為不同機構間的資料共享,包括訂定金控轄下子公司客戶資料共享之相關機制,與規範金融市場跨機構間客戶資料共享之相關機制;另一路則為將金融數據之主導還權於民的「開放銀行」(Open Banking),推動措施除加速開放銀行第二及第三階段外,尚包括建立第三方服務機構(TSP)合作資訊揭露制度。
機構間資料共享的益處甚多,例如當前法遵規格日高,銀行與其客戶皆在KYC上付出成本。由於缺乏銀行間共享資料的作法,造成各家銀行重複對同一顧客實地查核,浪費不少資源。早先美國高盛銀行甚至在其出版的技術報告中,倡議銀行間可藉由在區塊鏈上共享顧客資訊,有效降低KYC的成本。
至於開放銀行,則是希望藉由實現「消費者賦權」,使銀行以更便利快速的方式串聯大數據分析和人工智慧等技術,提供消費者更多元、更符合個人需求的金融服務,也讓銀行在與第三方服務機構合作及資料共享的過程中,更快實踐數位金融轉型。因此對於規模不一的第三方機構適度管理,確實是開放銀行成功的關鍵之一。
另外,開放銀行這個名稱似乎暗示只有銀行需要開放資料,路徑圖中已刻意將其擴充至「開放金融」。上述兩路「資料共享」對策,在路徑圖中會師於「訂定跨市場客戶資料共享之相關機制與規範」,一方面讓資料開放的範圍進一步擴大,同時亦可因應未來「場景金融」的興起。此外在「法規調適及倫理規範」面向下,亦有「訂定資料分級及資料治理規範」的推動措施助攻,當可使資料的運用更具彈性。
能力建構提升金融科技人力素質
資料之外,人力資源一直是金融業推動金融科技的一大癥結,包括外部科技人才的晉用,與內部金融從業人員的轉型。路徑圖中的「能力建構」面向,即打算正面化解此一困境。其推動措施有「建立金融科技證照制度」,目的是擴大推動全方位金融科技人才養成,加速人才的普及與運用能量。為免流於形式,金融科技證照制度最好能搭配金融科技相關職務職能基準之建立,並朝「考訓合一」方向推動。測驗內容可採分科分級,以分別對應各項金融科技相關職務之職能;部分科目除學理之外,還應該讓受測者上機,考驗其實作能力。如此一方面可讓金融業求才時找到真正合用堪用的人力,一方面也有助於非技術背景的現役金融從業人員從事「個人數位轉型」,為未來大量引入AI時的人力資源重分配預作準備。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路徑圖中展現了監理機關反求諸己的襟懷。八大推動面向中有一項「監理科技」,措施之一即是延續2019年所組成「推動數位監理申報機制」專案小組的各項研議,評估監理自動化、數位化及智慧化之需求,分階段導入數位監理機制。同時在「能力建構」面向下,亦有「建立監理人員金融科技學習地圖」的推動措施,目的是讓監理貼近市場實務,並兼顧市場之穩定有序發展。一般而言,革新總是要由上而下才易收立竿見影之效,現在監理機關以身作則,與時俱進,風行草偃後勢可期。
總的來說,這是一份兼具遠大雄心與具體實踐的金融科技政策藍圖。雖然在執行層面,仍不免令人擔憂之處,例如近期金融科技發展,已跳脫傳統機構別框架,形成跨機構、跨領域的專業,因此在「單一窗口溝通平台」部分,責成金管會「金融科技發展與創新中心」擔任議題溝通窗口及跨部會合作平台。但日後該中心召開跨部會合作會議時,各部會將指派什麼層級的人員與會?如果每項議題討論後都需要帶回各部會研究或請示長官,研究請示完下次再討論,3年之期轉瞬即過,能有多少合作成果?是不是需要位階近似行政院科技會報的單位協助跨部會整合?
不過,執行面所遭遇的困難,大約是所有改革創新過程中難以避免的痛,否則也算不上改革創新了。路徑圖中的各項推動措施,若真能在預定時限內逐步落實,可以預見3年後我們將向普惠、永續、友善、創新的金融環境大幅邁進。當然,這有賴於金融科技生態系中的每一份子群策群力,眾人的智慧與努力涓滴匯流,終成江海。且讓我們戮力以赴,拭目以待。(本文作者為台灣金融研訓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