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
經濟結構轉型年
留強汰弱提升長期體質
2017年的台灣將是面對內部成本提高、外部經貿衝擊的經濟結構與體質轉型年,勢必導致留強汰弱,有短期失業及衝擊經濟成長的陣痛,因此不能僅以經濟成長率來判斷經濟表現的良窳,應該更關心其他重要指標。
2016年台灣經濟將以成長率保1作收,相較2015年的0.72%,算是差強人意。2017年新歲將至,儘管國發會「較樂觀」預期若「五加二」產業計畫有效推展,經濟成長率有機會破2,但主計總處不敢樂觀,僅有1.87%的成長率預估。的確,面對日益詭譎的國內外經濟情勢,沒有人能保證預測的準確度。即使相對穩定的2015年,也由年初各家預估的約4% 到年底以無法保1作收。因此,我們必須抽絲剝繭的釐清出一些脈絡。
簡單來說,2017年的台灣將是一個面對內部成本提高、外部經貿衝擊的經濟結構與體質轉型年。既處於轉型期,整體經濟表現也就更難逆料。而這個發展趨勢將會影響全面GDP主成分中的消費、投資與出口。
內部成本提高主要是《勞基法》的修法。一例一休政策帶來的成本提高對向來重度依賴低成本環境的製造業與服務業勢將造成衝擊,一來可能會淘汰若干邊際廠商,二來也會促使存活廠商盡早轉型升級。外部經貿衝擊主要是中國完整供應鏈的影響日深及川普新政可能引發的貿易保護浪潮。
出口短期樂觀,長期看結構性因素
就出口而言,兩個好消息是全球經濟可能稍微回溫及iPhone 8大改款引發的新機零組件需求,這向來是驅動台灣出口成長的最主要因素,若再加上基期因素,2017年出口表現有機會不錯。然而,固然有短期樂觀因素,也必須注意長期結構性因素的影響。首先,中國供應鏈發展最快速的正是與台灣高度重疊的ICT產業,也正蠶食替代台灣過去利基所在的中高階市場,因此不容樂觀。
其次,川普新政引發了製造業回流或供應鏈遷美的疑慮。雖然許多人覺得美國的高成本難以吸引製造業回流,但美國智慧製造的進程的確甚快,加上頁岩氣提供了大量廉價的能源,這些優勢前所未有,因此美國成為另一個世界工廠其實不無可能,當然也必深刻影響包含台灣在內的貿易夥伴。
必須注意的是,長期結構性因素有時較短期影響來得更大。當美國經濟自2012年開始明顯復甦之後,也正是台灣出口開始衰退之時,且美國景氣越好,台灣出口越差,完全顛覆過去數10年的邏輯。其他以美國為主要出口國的東亞國家亦復如此,足見美國再工業化、製造業回流衝擊力道之強。因此,面對川普新政,出口實有不小隱憂,不能過度樂觀。
內需將受惠工時縮短、薪資成長
次看消費。過去2年,台灣出口情況不佳,偶有經濟表現不錯,多是來自內需消費的貢獻。這表示我們往往不注重的內需,對經濟成長的邊際貢獻其實很大。然而,普遍低薪導致消費占GDP的比重在低檔盤旋已久,致使消費始終難成經濟成長主要的驅動力。如今,一例一休政策帶來的工時縮短及薪資成長,有可能成為消費點火的契機。
南韓、中國近年來日益強調內需,避免對出口過度依賴,南韓甚至「放假救經濟」。這個邏輯在台灣向來鮮少被思考。然而,一例一休帶來工時的縮短及薪資的提升,當業界抱怨薪資成本大幅提高時,實也縮減了所得差距、提高了薪資占GDP的比重。較平均的分配對於消費有很強的刺激力道,再加上工時縮短,2017年的內需消費應可期待。
此外,蔡總統宣示台灣經濟應內需與外銷並重,彰顯在政策上包含長期照護、托育、物聯網應用、循環經濟等。因此若良性內需循環可盡早展開,也會對2017年內需有很好的挹注效果。
投資應可比往年明顯成長
對於投資,影響的因素則複雜許多。為了解決投資多年來低迷不振的情形,也為了發展「五加二」產業,新政府成立國家投資公司,希望以有限政府資源做為火種,帶動國內外過剩資金投入實體投資。這當然是好的發想,是否成功,取決於政府的執行力,我們也寧願樂觀以待。此外,廠商力爭存活、轉型升級的投資需求勢不可免,雖然可能會減少一些邊際廠商,但整體看來,投資應可比往年有較明顯的成長。
綜合而言,正由於2017年是台灣經濟轉型的關鍵年,整體經濟表現將受到多重因素影響。我們也必須說,即使長期經濟可樂觀以待,但經濟轉型勢必導致留強汰弱,免不了會有短期失業及衝擊經濟成長的陣痛,因此我們不能僅以經濟成長率來判斷經濟表現的良窳,應該更關心其他重要指標,例如研發支出占GDP的比重或實質薪資成長率等攸關長期經濟體質的指標。
國發會陳添枝主委認為台灣的潛在經濟成長率應有3%,那是資源效率充分發揮的情況。即便如此,這還小於IMF對2017年全球經濟成長的預測3.4%,並不值得高興,因為正說明了台灣囿於資本累積與技術進步不足導致潛在經濟成長率低落的事實。
至於金融局勢,美國聯準會升息應是最關鍵的事件。美元移動潮將導致包含台灣在內的新興市場出現美元荒,不利貿易與跨國投資活動的進行,影響實體經濟。
就台灣而言,央行是否跟進升息是觀察重點,但央行是否升息,不會單看聯準會決策,還會盱衡全球局勢。若央行升息,則有助於擴大利差,有利於銀行經營,對民間消費也會有帶動效果,應可鞏固經濟成長成果。(本文作者為台經院副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