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

住商機構總經理陳錫琮:都更推動牛步化 影響房市回溫

採訪、撰文:張舒婷

《都市更新條例》修正草案通過後,未來除了加強取得住戶共識,公權力執行更是關鍵。而因應社會結構改變,未來的住宅趨勢也將更人性化、科技化、跨界化。

灣住宅老舊問題嚴重,不僅影響市容,對於民眾的居住安全,更是一大隱憂,被視為房市沉痾之一,儘管政府推出各項都更政策及修法,但都更腳步依然緩如牛步。如今《都市更新條例》修正草案已通過,儘管行政院強調,這是近20年來最大修改幅度,但是否能成為好的開始?

「過去我們為都更所付出的社會成本,真的太大了。」談到過去台灣的都更史,住商機構總經理陳錫琮也頗為感嘆:「通過可以都更的案子已經不多,取得全部住戶同意的又更少了,真正可以執行的,更是少之又少。」

近年來,政府高喊著要推動都更,卻遲遲沒有進展,其中有一項隱形變數,那就是即便老舊、賣相不佳的公寓,價格仍逐年翻高。

理由很簡單,當政府針對某區域喊出推動都更時,當地同意都更的住戶,一定會滿心期待日後房價水漲船高,惜售心態便增強了,「所有老舊公寓都包裝成都更的期待後,交易價格拉高,但卻沒有反映在結果上。」陳錫琮說。

都更陷入瓶頸,老房子價續漲,推動更形困難

對於建商而言,評估是否要主導一件都更案,考量因素不外乎三點:一是可以拿回來的容積率,二是與地主談判後可以分到的比例,三是整體房價的變化趨勢。

第一點,容積率主要是受到政策影響;第二點,則是因建商與居民談判交涉的結果而異;第三點,基本上現在房市是下修的。

「我估計,近幾年都看不到房市有明顯回溫的空間。」陳錫琮分析,台灣面臨少子化問題,再加上年輕人低所得困境也沒有解決,所得支撐力度有限,投機客比例也已經銳減,未來幾年房市應該都會呈現緩步下跌的趨勢,「基本上之後就是買方市場,買方有更多選擇與彈性,談判優勢高於賣方。」

所以,對於建商而言,即便容積率、分回來的比例都談妥了,但若是可以動工的時間遙遙無期,又逢房市低迷期,不啻是萬分困擾。偏偏現在多數的都更案,都陷入這種瓶頸,動彈不得。

「投入都更後,到底要等多久的時間才能執行,完全是未知數,變數太多了,然後現在大家又覺得房市在下修,如果沒有十足的把握,真的沒有建商願意出手。」陳錫琮說。

於是,惡性循環就這麼開始了:老房子價格飆漲,住戶同意都更的考量更形複雜,或是堅持要更高的價格和分回比例,取得都更案共識的難度當然更形困難,導致越來越多建商卻步,眼見都更案成功機率降低,其他建商更不願意投入,乾脆連碰都不碰,於是都更案的成功機率又更低。

修法之後,公權力執行是推動都更成功關鍵

談及這次修正草案的整體修法方向,他原則上給予肯定指出,的確是努力簡明程序、增加誘因,增加民眾對都更的信賴,且有強化政府角色的意味,若政府願意積極協調,對於中長期國內都更案的推動,一定有加分效果。

同時也一針見血指出問題所在:「我們缺的從來就不是法令,而是執行力,未來公權力要如何執行、可以執行到什麼程度?到底哪項機制是有公信力、強制力的?這才是關鍵所在。」

一般來說,最好的情況是「立法從寬,執行從嚴」,可是,台灣往往是相反,立法時設立一堆規定或門檻,真正要執行時,卻因為各種因素而左支右絀。

按照台灣的情況而言,都更最後往往都會淪為政治問題。只要是政治問題,就取決於民意,誰能如願,就是看誰的動員力強、影響民意或輿論的力量大,不見得是「多數可以贏少數」。一談到民意、輿論,政府或執行單位的顧慮又更複雜了。

比方說,按照這次修正草案的內容,只要有一人不同意,就得舉行聽證會,儘管有代為拆遷的機制,但主管機關還是必須先進行調解與行政救濟,也沒有強制規範要必須在多久之內完成。

這些做法,當然都還是為了落實居住正義與程序正義,但也因為如此,若要求地方政府代為執行拆除,官員們應該都還是顧慮重重。所以,各界仍普遍質疑,過去執行都更案時遇到釘子戶的大難題,未來未必可以獲得改善。

對於這樣的問題,他試著提出另一種建議:也許,不一定要由縣市政府來裁示或執行,是否能另外成立一個類似「都更法院」的單位,比照現行的法院制度,區分為地方、高級、最高法院等層級,有異議者可以去申訴,但申訴結果同樣是「三審定讞」,不管是拆不拆釘子戶、限期多久內該完成等,其決定有強制力,基本上就是這個單位拍板定案後就算數。

多方溝通取得共識,取代政府補貼措施

另外,也提醒另一件事:政府應該思考,是否有更好的做法,適度替代過去一味採取補貼措施的思維。

「補貼」是台灣政府習慣的手段,不管是推動電動車、空汙改善等,皆是如此。以都更來說也一樣,為了提高住戶同意都更的意願,政府傾向以從稅制或容積率來貼補。陳錫琮認為,一般企業祭出補貼措施,列為公司福利的一環,這是可行的;但若是政府也都只用補貼方式來思考政策推動,真的能夠帶來成效嗎?

以都更為例,為什麼都更常常窒礙難行?主要是因為住戶之間不容易達成共識。為什麼難以達成共識?其實是因為每一戶住戶的考量與需求都不盡相同,有的住戶可能是剛買下來,裝潢期間已投入很多成本,此時此刻叫他搬遷或打掉,重置成本過高,他的意願當然不會太高。若是這樣的住戶,提供他再多的補貼,都未必管用。

所以,都更想成功,除了盡量溝通,取得共識外,關鍵還是負責執行的公權力,或是有公信力的機制,到底可以發揮多少魄力。

未來住宅應求品質轉變,跳脫價格思維

陳錫琮強調,不論是否參與都更,建商都必須逐漸轉型,讓未來的住宅符合人性化、科技化、跨界化的趨勢。

「以前,房子對大家來說,只是個居住空間,現在是生活空間, 必須要越來越適合休息、放鬆。」他指出,以未來的新房子而言, 綠能、環保建材是基本配備, 加上銀髮社會來臨,業者對於年長住戶務必提供更人性化的服務,比方說利用物聯網、AI(人工智慧)等科技來打造智能生活空間( 像是智能醫療、遠端照護)等,「總之要力求品質的轉變, 而不是只有價格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