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
彰化銀行從客戶需求出發 8大面向發展數位金融
彰化銀行以8大面向發展數位金融,至今數位金融科技已經跨足到支付、保險、科技專利、人才培育、行動通訊、大數據、生物辨識以及區塊鏈。
身為公股行庫的彰化銀行,耕耘數位金融發展不遺餘力。彰化銀行副總經理陳斌指出,彰化銀行總計已經投入新台幣1.6億元在發展數位金融上,總計投入人數53人,截至2017年12月底為止,共有26項新型專利獲得核准,尚有5項新型專利、5項發明專利正在智慧財產局審核中,另有12項新型專利及4項發明專利正在規劃評估中。未來下一階段,更將會以客戶需求為最大出發點,再致力於行動掃碼支付、企業行動網銀、智能機器人以及Line官方帳號建置與後續應用。
推出醫院、肉品市場創新金流服務
而其中的支付領域,在彰銀發展FinTech中最為快速,已經共計取得10項專利,包括交易安全、身分認證、支付交易流程控管等。
此外,彰銀與馬偕醫院及金融科技業者共同合作推出行動支付服務。「過去上醫院,大家看完醫生要先到櫃台批價、再領藥,但我們推出新支付服務後,打通全面金流,民眾可以直接用App,透過全國繳稅費機制繳費,直接完成支付交易,不用再排隊。」他分享,彰銀與熟悉醫療體系的金融科技業者合作,金融科技業者負責醫院的資訊流、彰銀負責金流,合作為醫院以及病患提供行動支付,完成看診、付款以及領藥的所有流程,「這項服務對病患、銀行、醫院是三贏,醫院不用收現金再點鈔,病患也不用排著長長的人龍隊伍了。」
不光是醫院,彰銀亦在肉品市場推出無現金收付服務,彰銀與台南肉品市場合作,落實無現金交易,在現場設置網路ATM,開發提供客製化線上繳費服務,肉品市場拍賣應收款無鈔化,降低肉品市場可能收取假鈔的風險及減少收取現金的人力成本。「未來肉品市場的交易支付,我們還想再擺放QR Code直接支付。」副總經理陳斌提到,預計2018年可望導入雙軌服務,用掃碼支付取代金融卡交易,不光是肉品市場,包括學校學費及管委會管理費用等,彰銀都已導入。
耕耘行動支付、網銀、智能機器人
政府推出的台灣Pay的QR Code共通支付解決了許多電子支付的門檻問題,手機不需要搭載NFC,只要有照相功能,拍攝商家的QR Code,就可以完成交易,台灣Pay綁定金融卡,與綁定信用卡的國際支付業者互補市場缺口,透過台灣Pay,副總經理陳斌認為,將可望達到行政院的目標──將台灣無現金交易從現在的26%,拉高到未來的6成,甚至到9成。
台灣無現金交易比重之所以低,原因來自全台刷卡機的設置數量與地點,從刷卡機等機台經過的金流占比約22%,其中4成來自NFC,如果不將金融卡的QR Code掃碼支付納入,其實無現金交易的比重很難達到9成。
因為支持政府政策,彰銀從過去的TSM平台開始投資參與,再到HCE平台以及QR Code共通支付的階段,網銀也積極朝RWD(響應式網頁設計)技術以及行動App化升級,順利接軌與台灣Pay合作的行動支付,「也因彰銀積極支持,2018年預計將在收款與付款雙方面,提供客戶快速登入與指紋辨識安控機制等服務,讓QR Code支付更快速。」
台灣Pay出面整合國內商家、金融機構的QR Code,可以解決消費者不知道該掃哪一個QRCode的困擾,就像中國大陸的市場僅有兩個主流錢包──微信以及支付寶,「假設國內的便利商店有十多個以上的支付工具,那麼消費者就需下載十多個App,非常不方便。」2018年台灣Pay預計要將可以搭載的手機再擴大到iOS系統,並且將會綁定信用卡支付,最快2018年底台灣Pay提供的業務功能將可望一次到位。
除了支付,彰銀在數位金融其他發展上也有斬獲。授信上,研發獨家供應鏈線上融資系統,供應商可以依照訂單、驗收單、發票及應付憑單4階段交易,分別可以取得6成至8成5的週轉金,中心廠以及供應商可以透過網路銀行線上交易,提升供應鏈金流效率以及效能,協助供應商靈活調度資金,增加供應商向心力。
另外,核心業務存款方面,彰銀提升網路銀行的服務,2016年以及2017年開始應用RWD技術,並已經運用於官網、個人網路銀行以及行動網銀,陳斌副總經理指出,2018年規劃將運用在企業行動網銀,希望透過行動通訊技術,提供客戶優質的行動服務體驗。
副總經理陳斌表示,2018年預計推出的企業行動網銀,規劃將企業網路銀行常用的核放功能、查詢服務納入,並強化訊息通知服務功能,使得企業用戶可透過智慧型手機或平板電腦行動裝置,隨時掌握公司帳務及資金動態。
副總經理陳斌坦言,彰化銀行發展數位金融以來,近5年臨櫃交易逐年下滑,2017年臨櫃交易比重已經正式下降至20%以下,電子通路交易則達48%(註:其他為中心主機發動交易及銀行內部交易)。展望2018年,將要繼續耕耘在行動支付,另外,也將耕耘智能機器人建置專案,利用人工智慧提供新世代客群更多的諮詢管道,並可望應用情境式規劃引進對話式商務,提升金融商品銷售過程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