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
華南銀行深耕金融科技 引領行動支付發展
即將邁入百年老店的華南銀行,不僅成為首家取得金融科技專利的泛公股行庫,更是首家將金融科技專利實際應用於金融服務的銀行業者。
配合行政院推動數位國家方案並因應金融科技趨勢,以華南銀行為首的9大公股行庫,於2017年3月正式組成「公股事業金融科技研發成果整合平台」,並於同年9月19日對外宣布完成首要任務「制定國內QR Code共通支付標準」——台灣Pay。
華南銀行副總經理許柏林表示,各界對行動支付的普及有著深刻的期待,當談到行動支付時,社會大眾都會先想到利用NFC感應支付的ApplePay、Samsung Pay、Android Pay等3大國際支付。
尤其,在各大銀行砸下鉅額行銷費用下,3大國際行動支付短時間就吸引超過百萬張信用卡的綁卡數,但受限於收單設備與手機型號,對國內行動支付比率的提升效果有限。
行動支付可大致分為感應支付以及掃碼支付兩種,前者就是如3大國際支付,至於後者就是如「台灣Pay」的QR Code共通標準平台。「台灣Pay」QR Code共通標準平台讓店家不用導入高成本的感應式POS機,只要透過一支行動裝置或是一張QR Code的貼紙,就能輕鬆完成收款;而消費者只要安裝一個App即可完成帳單、網路購物、店面消費等各種生活支付所需,且2018年上半年將與信用卡接軌,讓使用場景更多元且國際化。
而掃碼支付除了「台灣Pay」的QR Code共通標準平台外,還有像是Pi錢包、歐付寶、街口支付、LINE Pay等至少超過20種的電子支付工具。
他指出,這些電子支付工具每種都各有優點,但因為採用的QR Code規格沒有整合,使得各種支付工具間無法互通,直接影響消費者和商家使用意願,因此,國內使用電子支付的規模無法有效擴大。這也是為什麼各大平台要力推「台灣Pay」QR Code成為共通標準平台的最大原因。
QR Code整合互通落實普惠金融
華南銀行以過去台灣各銀行ATM互不相通為殷鑑,因各家銀行ATM不相同,使得上世紀70年代的民眾只能在各家銀行分行提供該行提領現金與查詢餘額的功能,直到80年代透過財金公司制訂共通標準,串聯各家銀行,提供即時跨行交易,使得ATM與民眾的生活緊密結合,也大大提升我國金融服務品質,創造全球金融業少有的即時跨行交易典範。
如同Visa、Master與JCB等國際發卡組織的信用卡如今可在全球共通使用,試想如果每家銀行都發展自有系統的信用卡且不互通,信用卡業務也將不如現在蓬勃。「台灣Pay」的正式啟用,代表著國內行動支付業務踏出劃時代的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許柏林強調,「台灣Pay」QR Code共通支付只需利用現有的行動銀行App即可付款,以各家銀行在過去數年累積的行動銀行的使用者數量,依參與的27家銀行的行動銀行客戶人數推估至少可以有超過600萬用戶數,對商家而言,使用「台灣Pay」可以共享27家銀行的600萬使用者的市場。
華銀掃碼支付突破手機系統限制
為讓「台灣Pay」快速融入民眾的生活,相關金融業者及主管機構正共同創造更多使用場景,以提高民眾使用意願,如財政部正在研擬將國稅、地方稅等各項稅款,以及公用事業單位費用帳單,增加「台灣Pay」繳納通路。
另一方面,各公股銀行也將把目前代收各級學校的學雜費、信用卡費等紙本或電子帳單導入,透過「台灣Pay」,民眾在家就可以繳納各項稅費,連超商都不用去,而且留下完整繳費紀錄。
為擴大適用範圍,「台灣Pay」於2018年1月底進一步推出店家掃描消費者手機QR Code模式,實現「台灣Pay」結合商家收銀系統,各銀行將陸續導入大型及連鎖商家,快速增加本業務發卡量和收單家數,讓行動支付市場進入良性循環發展。
身為「台灣Pay」推動者之一的華南銀行,為了擴大拓展使用客戶,不管使用iOS系統,還是Android系統的手機,下載華銀行動銀行App後,即可使用快速便捷的QR Code掃碼支付服務。
除了可提高民眾生活支付等金融應用上的便利外,在安全控管上也更加嚴謹。他提到,「台灣Pay」QR Code共通支付除將國內QR Code規格統一化,更強化了安控機制,每筆交易會即時繞送至財金公司進行特店的檢核,可防止QR Code遭竄改或偽造,大幅提升交易安全性。
許柏林也分享,「台灣Pay」秉持開放合作的態度,希望透由政府和民間的力量,共同創造更多元化的支付場景,藉由收付款雙方良好的使用體驗,快速增加使用戶數及商家,要讓這個台灣本土的行動支付品牌普及台灣的大街小巷,進一步帶動國內數位金融環境發展,達成政府、民眾、商家與銀行多贏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