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

FinTech Days主題4

攜手物聯網與金融業 打造智慧新農業
採訪、整理:編輯部

隨著金融科技的發展,物聯網、大數據都將成為農業與金融結合的關鍵技術,國、內外各界專家呼籲金融機構可以更緊密與農業單位合作,共同建立產業生態系統。

金融科技前瞻高峰會「智慧農業金融」的議題中, 包括荷蘭Wageningen University農業經濟研究所(Agricultural Economics Research Institute)科學研究員Dr. Jan Willem Kruize主講「以IoT與大數據打造智慧農業產銷供應鏈——應用與展望」,永豐商業銀行資深副總經理兼商品總督導陳亭如,則拋磚引玉分享金融機構與農業單位互動,共同建立生態系統,促成產銷供應鏈與金融無縫整合的經驗。

清華大學資訊工程系特聘教授兼電機資訊學院院長黃能富、微軟大中華區物聯網及人工智能資深產品市場經理李冕,以及財金資訊公司副總經理黃昱程,則在隨後由彰化銀行副總經理陳斌主持的座談會上,探討台灣農業如何以科技及金融擁抱新未來,並提出寶貴看法與建議。

農業經營挑戰加劇,發展智慧農業勢在必行

永豐商業銀行總經理魏哲弘以共同主辦單位代表,在開場致詞時首先指出,2050年全球人口將突破100億,較目前規模再增加10%,糧食的需求也將大幅增加,台灣本身就是糧食進口國,糧食自給率相對偏低,數據顯示,農業占台灣GDP僅1%2%,這和先進國的美國、日本是相當的。但台灣受到自然環境的限制,土地面積狹小、少子化、農村老化,以及氣候變遷的挑戰,導致台灣農業生產成本偏高,在全球跨入糧食大戰的同時,台灣如何提升糧食生產自製率,甚至達到與國際競爭水準,調整整體農業生產結構與科技研發應用,都是很必要的課題。

他分析,歐美大農體系國家自1990年代就發展精準農業運作,利用衛星等先進科技針對不同情況於農田施肥、農藥自動噴灑,以達到農業生產力提升、降低成本。近代無論大農或小農國家,都面對極端氣候的挑戰、農業人口老化、食品安全等議題,全球紛紛運用大數據、物聯網等技術,期能更有效的維護糧食供給和食品生態的安全,進入智慧的農業。

不過,發展智慧農業存在幾個必要解決的問題,各種資訊的共同性和標準化,才能利用平台串聯。再者,各種數據的所有權、農民與技術研發者間的權利義務,都需要有更明確的互信和回饋機制。

台灣是小農為主的發展模式,如何解決智慧農業導入成本高的問題,除了農業政策有效整合之外,魏哲弘認為,金融服務若能提供有效的資源,對於智慧農業的發展將有極大的幫助。世界銀行調查顯示,全球有20億人沒有銀行帳戶,更不必說ATM轉帳、網路購物,即便在台灣已不是很稀奇,農業批發交易仍然無法在網路進行。

農委會主委林聰賢曾提及,期望在10年內讓3萬名青年農業部隊投入農業生產,協助產業徹底轉型,也促進農業轉向建立品牌及產銷履歷、有機農業的方向發展。魏哲弘進一步提到,這個青年服務團將會是農業的新動力,想像一下,未來青年農民只需透過行動裝置,就能監控氣候、了解土壤溫溼度等。收成時,農產品可以直接上網銷售並結合產銷履歷,提供市場消費者端最完整的機制。

協助農業場域金流服務,金融業扮演要角

現階段,銀行FinTech轉型策略的重點已進到了解「生態」。永豐商業銀行資深副總經理兼商品總督導陳亭如指出,金融業其實可以是協助農業加速發展的一大助力,將金融服務推向農業,也是實踐普惠金融的重要一步。若將網路行銷和金融管理有效整合,服務對象是文創業、地方小農,解決買賣雙方彼此不信任的問題,也讓小型賣家在銷售對帳、庫存管理等繁瑣工作獲得解決,因此會有更多年輕人願意回到家鄉來幫忙農業。

台灣最大的水果批發市場,即位於新北市的板橋果菜批發市場,每天提供300萬人的果菜需求,從上游提供拍賣、繳款的交易平台,需要大量人力維持運作,永豐銀行結合市場交易平台的整合支付方案,農民或採買均免帶現金,全都在農產多功能承銷卡裡,提供承銷人融資代墊貨款、場域內各式費用代扣繳及存款功能,一卡解決所有的問題。

製造業供應鏈、一般消費金融都已有許多電子化金流服務,供應全國民眾日常生活的農產交易,更亟需有現代化的金流協助。果菜批發市場傳統交易採半夜競拍、現金交易,須耗費人力清算資金,藉由銀行的資訊平台,資金融通,建構完整的產業生態系,結合農產多功能承銷卡,提供承銷人融資代墊貨款、場域內各式費用代扣繳及存款功能,全都集合在一張卡上,免帶現金、提高場內營運效率,增加市場活絡度及交易金額。

「一開始為了了解果菜批發市場的運作,我們銀行有一批『夜間部同學』。」陳亭如笑說,這些同事天天凌晨進入市場和業者一起工作、一起思考,發掘拍賣市場的需求和問題,例如在跟台北市魚類批發市場合作現金平台時,發現現金自動收鈔機經常卡住,原來是魚販交易留下的魚鱗會黏在紙鈔上,後來這群同事在銀行倉庫找到古早時期的點鈔機,因為使用時會震動,能將鈔券上的魚鱗打掉。

魏哲弘有感而發說,當金融科技結合生活應用,年輕世代熟悉的應用情景,配合文創產業或農產生態需求,研發多樣創新金流服務,如豐掌櫃第三方支付、mPOS行動刷卡機等,提供農產、咖啡、中草藥等符合各商業模式的場域金融服務,農業從事者不必擔心支付,可以專注於技術,以提升生產效率,完善有機蔬菜供應和安全把關制度的系統性,民眾有新鮮食材,且支持青年返鄉,能讓台灣農業升級、留住青年人才,活化台灣產業經濟。

荷蘭官民積極合作,發展農業應用ICT解決方案

為了FinTech Days活動而專程來台的荷蘭瓦赫寧恩大學暨研究中心(Wageningen University & Research)農業經濟研究所(Agricultural Economics Research Institute)年輕科學研究員Dr. Jan Willem Kruize提供的歐洲經驗,令與會者印象深刻。他在演講前自我介紹時,就強調自己是「來自農村的小孩,接受數位教育和科技培育,應用回饋到農業現代化上」,從生化資源、農產品安全、農產供應鏈管理等,如今他已是資料科學專家,農業正是他最重要的研究與實踐場域,而荷蘭是繼美國後之世界第二大農產出口國,此次帶來台灣的演講題目「以IoT與大數據打造智慧農業產銷供應鏈——應用與展望」,正是說明Wageningen大學和研究單位作為「夥伴」的發展範例。

Wageningen大學暨研究中心是荷蘭14所研究型大學之一,在荷蘭高等教育指南上高居榜首,在生命科學領域排名歐洲大學前位,它也是唯一一所歸荷蘭農業自然及食品質量部直接撥款的大學。該校的組織規模員工約5,800人,總數約達1萬名的學生,來自125個國家,營收超過6億5,000萬歐元。特別的是,該校已從荷蘭拓展到中國、智利、沙烏地阿拉伯等國際市場,顯示邁向現代科技的農業高等教育和研究機構,不僅不會被時代淘汰,反而更有機會茁壯。

他指出,他個人所屬的「ICT研究小組」,工作上是支援ICT解決方案落實到農產品業務,要分析ICT對農業生意的可能挑戰,設想ICT解決方案應該長什麼樣,也要提出一些研究初步成果,放到產業內提供公部門或民間企業,共同形成專案,其中不乏「公民」夥伴計畫(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 ICT-projects),這也兼具重新定義產業範疇的意義。

「公民」夥伴計畫在荷蘭十分常見,歐盟官方也會祭出多個大型計畫,鼓勵各成員國提出參與,從2011年起,現在計畫時間都已拉到2020年,許多圍繞著引用科技應用的農業升級專案,歐盟投入的資金每個計畫從3,000萬到500萬歐元都有。

農業食品供應鏈網絡需要增加產量,並保持透明公開,同時減少對環境的影響,這挑戰了農業企業創新生產過程,許多過程需要由多個供應商開發,並由不同企業擁有的先進ICT解決方案支持,現在荷蘭和歐盟都在這部分發展先進的IoT互聯網技術來加以實現整合。歐盟提出的FIspace專案是「公民」夥伴計畫之一,重點在搭建IoT雲端平台,使用於智能應用農藥保護農作物,和保障農作物安全。

結合ICT解決方案而搭建的平台,實踐了農業科技的理想境界,許多資金也跟進,包括創投資金,現在歐盟的IOF2020計畫,則進一步運用了大數據(Big data)和區塊鏈(Blockchain)等,目標是公部門與民間合作推動,就治理、商業模型、基礎建設、生態系統等4個方向前瞻未來,「無論有任何再偉大的構想,都要回到合作的立場,才有機會達到!」

學界協助建置物聯網,銀行金援提高農民參與率

由彰化銀行副總經理陳斌主持的綜合座談,帶領與會者回到台灣的場景,由科技專家和金融業主管一起來談,台灣農業如何以科技及金融擁抱新未來。

當各界強調普惠金融時,一般人、尤其是小農是否有機會能享受到智慧農業的各項設施?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清華大學資訊工程系特聘教授兼電機資訊學院院長黃能富認為,學研單位有能力實際建置物聯網智慧農場場域,並協助農民收集資料,減少人力需求,提升品質,增加產值,但由於IoT設備動輒數十萬元,農民在添購上確實有進入門檻,希望有人能「作莊」,這是要靠銀行提供農民優惠貸款,提高農民參與的機率。

陳亭如表示,銀行本身正在轉換角色,以「夥伴」角色與農業一起工作,例如台灣農產品偶爾有生產過剩的問題,如2017年的香蕉,有人問起,若銀行開發農業期貨,或許可以減少農民的損失,但她認為,更重要的是維持農業金流的順暢。例如永豐銀行在與農產公司合作過程,發現現在行銷平台須維持價和量的平衡,當拍賣機制運作好,量也有支持,交易自然成長,更有了穩定菜價的功能。

同時,拍賣市場必定經過安全檢疫,是很有品質的農產品,銀行亦可聯手電商、社群平台,或財富管理部門客戶的禮物,產生其他的商業用途。另一方面,亦可採用大數據做法,產地端的農民事先提供今年的可能產量及價格期待,各方攜手合作,都能達到農產升級的目標。

台灣行動支付的普及,有助縮短農民與消費者的距離

而在金流方面,財金資訊公司副總經理黃昱程指出,財金公司正在推動的「台灣Pay」,是「金融卡」多元支付品牌,涵蓋了「遠端」及「近端」交易,提供購物、轉帳、繳費、繳稅、提款等多元服務,以「行動支付」應用發展為基礎,創造國內及跨境的全方位電子金流服務,致力成為台灣第一、放眼天下的「國家支付品牌」。

財金資訊公司推出這個服務,與農業需求有很大關係,完善行動支付的要項有安全、便利、可控制等,用於轉帳,繳費,繳稅等功能多元化,近年增加普惠金融,讓個人店家、小農可以透過任何品牌手機載具,以QR Code獲得金流服務。根據調查,6成農民希望有電商服務,未來用手機銷售,反映出財金公司不止為銀行服務,將進一步為個人賣家,小農服務,個人網站銷售,未來若以財金公司的QR Code收單,小額支付、金流管理都不是問題。

現在一銀、華銀、彰銀、臺企銀、合庫已能提供服務,2018年會有27家銀行都會加入收單服務,讓消費者在線上線下,以App能隨時付帳,真正縮短農民與消費者、交付之間的距離,這是電商背後的最後一哩路,需要財金公司及各銀行一起投入。

陳斌呼應,財金公司、台灣行動支付與各銀行正合作「行動網銀」,目前已有超過200萬戶網銀客戶下載台灣Pay,即使是菜販只需向銀行申請QR Code收單,小農、消費者都能很容易取得行動支付的便利服務。目前75%沒有POS機的店家以後都共同投入,建立友善行動支付環境,2025年行動支付普及率提升至9成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