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
FinTech Days主題3
AI人工智慧 開啟金融業升級機會
AI(人工智慧)發展速度驚人,不管是在餐廳、旅館服務的機器人,或者Alpha Go戰勝一票世界級圍棋高手,引起業界、媒體的高度重視,更開啟未來的產業新戰場。
標榜歸納統計、邏輯推演、深度學習能力的AI,強勢崛起,與現在大數據(bigdata)分析大行其道,極有關係。長期鑽研大數據分析和解決方案、風險管理的LinkedIn大數據部門總監管其毅(Chi-Yi Kuan)直言,其實LinkedIn本身非常積極建置自己的數據資料庫,盼不僅能扮演「全球人才求職平台」的角色,亦追求轉型成為一流大數據公司。
「我們的用戶可以與全球其他5億名會員產生連結。」管其毅指出,LinkedIn觀察使用者行為、累積數據資料,正是想要從「擁有數據」走向「發揮影響力」(from data to impact)的階段,學習如何發揮其價值(know how to put it value)。
數據科學發展方向 從大數據邁向AI
而LinkedIn最自豪的,正是掌握這5億名用戶的「職業圖譜」,知道客戶學經歷、換過什麼工作、職業願景等,且即時更新。同時,LinkedIn也可以透過公司招募人才情況,分析這900萬家公司是成長型或衰退型公司、是否能掌握大數據或AI等科技潮流。
LinkedIn透過撮合會員所需要的求職資訊、適合的就業機會,看到個別公司成長態樣,進而拼湊出全球所有產業發展藍圖與趨勢。對金融業而言,其實也是一樣的道理。
進入「大數據」的時代後,坐擁海量數據的業者,自然有其優勢,金融業亦是如此。金融業者累積的客戶基礎,普遍都很龐大,若能深入挖掘出客戶在不同場景的行為差異,當然有無限的機會。
若要用一句話來敘述之後數據科學的發展方向為何?管其毅笑稱:「就是從big data(大數據)邁向AI。」「想成功的企業,就要有玩這些數據的本錢,以後的戰場,取決於誰將數據玩得最精、最好。」
這裡的「數據」,不是指財務報表上的營收、獲利、成本,而是「客戶經驗」,重點在於KYC(了解客戶)、KYD(了解數據)、CRM data(客戶管理資訊,知道客戶們的面貌到底是什麼樣)。
「你知道你最能賺到錢的客戶是什麼樣子嗎?他今天早餐會選擇吃什麼?平常最喜歡從事什麼活動或消費行為?」這當中有非常多大數據可以探討,但可能有些資訊,都是金融業者並未認真在意過的細節。
除了傳統的實體通路外,現在越來越多銀行開發App,就連用戶的使用行為也值得列入追蹤範圍。「假如我昨天下載了3個App,通常到今天為止,都不會有人來追蹤我使用這些App的情況。」若能妥善管理、分析、運用這些數據,將能夠更了解如何留住客戶、拓展新客戶、找出最有貢獻的潛在客戶。
LinkedIn人才報告 嗅到AI浪潮的機會
LinkedIn之所以積極轉型為大數據分析平台,正是因為看到AI將深切影響人類的未來。身為全球第一大人才資料庫。2017年7月LinkedIn發布的〈全球AI領域人才報告〉中發現,過去3年間在LinkedIn平台上所發布的AI職位數量,從2014年的5萬個激增至2016年的44萬個,增幅相當驚人。
該報告同時顯示,截至2017年第1季,全世界AI相關行業人才總數量超過190萬人,其中美國便占去半壁江山,相關人才總數超出85萬,第二、三高的分別是印度的15萬、英國的14萬,中國則以超過5萬的人才總數,位居全球第七;至於台灣、韓國,則都只有6,000人左右,甚至輸給菲律賓的8,000人。
雖然目前亞洲國家的A I 人才數量仍相對低,但正因為如此,未來亞洲AI人才數量的成長潛能也會特別驚人,特別是中國,不可小覷。
除此之外,全球約有近14萬華人AI技術人才,占全球相關領域的人才總數約6.5%。亞洲地區中,中國經濟快速成長,BAT(百度、阿里巴巴、騰訊)等科技界巨擘在全球舞台發光發熱,加上政府有意扶植高科技產業,漸漸讓「海外的AI菁英流入中國」成為趨勢,目前美國已成為中國最大的AI人才庫,占比超過4成。
管其毅建議,要發展AI產業,首要元素包括重裝備(相關硬體設備)與技術能力。以技術能力而言,過去台灣走了30年才有現在高科技產業的成就,美國大概是發展了10年,以中國來說,若有企圖心要趕上,可能只要花5年就可以了。「接下來誰能搶到最多機會?其實真的就是看誰夠快、夠狠、夠準了。」
AI浪潮來襲 金融業機會增加
若你以為這股A I大浪與金融業並沒有直接關聯,那就大錯特錯了。AI來勢洶洶,早就不僅是科技領域的話題,已延伸至多種產業,並對傳統產業的「非IT部門」發揮顯而易見的影響。
多達32%的AI人才任職於非科技業,其中通訊、物流運輸、金融與保險業在轉型歷程中受AI衝擊的程度,尤其明顯。
「金融業在這場AI大戰中,非常有機會,如果知道如何和了解AI的人才合作,金融服務可能會是受惠最多的產業之一。」管其毅相當看好金融業在這一波巨變中的發展契機,因金融業長期下來累積了龐大的客戶數據,若能善加運用將是一大利器。
其實,現階段已有針對金融業應用領域推出的AI方案,IBM人工智慧計算機系統Watson已針對行動銀行、客服、客群經營,推出不同的AI方案。目前國人最耳熟能詳的Watson應用,非星展銀行的「星展i客服」莫屬了。
多數銀行的AI客服服務範圍仍限於房貸、外匯及信用卡等簡單業務,「星展i客服」號稱全台灣首家同時服務消費金融、企業金融兩大客群的AI客服,登入星展銀行LINE官方帳號後,可直接詢問AI客服關於匯率價格、外匯市場訊息、基金淨值等資訊;中小企業主若在貸款融資、貿易金融等業務有問題的話,也可以直接在線上找客服解惑。
微軟亞洲研究院副院長張益肇則舉例說,華爾街一家對沖基金利用圖像識別技術,從數以億計的衛星圖像中發現:沃爾瑪(Wal-Mart)的停車場車輛不斷減少,預測營收將會下降,成為是否做空其股票的判斷依據。
客服、徵信、反詐欺、洗錢 AI都能幫上忙
其實,現在AI能協助金融業的,已經不僅是這些業務面,連風險控管、反洗錢、反詐欺都能派上用場了。
IBM大中華區全球企業諮詢服務事業群副總裁暨資深合夥人趙亮指出,目前AI已成熟到足以協助企業金融部門管理不良貸款,辨別高風險的企金客戶,或者在需要合規審查的交易中,自動檢索出對應的法規要求,結合AI從海量的歷史案例中學到的業務規則,協助審查人員搜尋出交易的不合規或有問題之處。
另外,現在金融詐欺行為依舊猖獗,趙亮表示,利用AI也可以反詐欺,因為AI可以從各方資料平台(如客戶交易資訊、線上申請紀錄等),綜合彙整客戶資訊,經由認知計算模型的分析,協助金融業快速、準確的識別出其客戶的異常行為。一旦發現客戶有異常行為,便可提醒銀行要提高警覺,採取因應措施。
甚至,倘若發現有洗錢嫌疑,在複雜的金流過程中,AI可以分析所有金流節點,不斷交叉比對,找出所有金流都集中通過、最是可疑的節點,這樣一來,即便洗錢手法再高明,也難以遁逃了。
金融業者若有意投入AI領域,中國信託銀行副總經理陳晞涵指出,這當中當然有許多美好的想像空間,可是投入前,還是得回歸最根本的挑戰:公司的企業文化是否願意容忍錯誤經驗,有耐心培訓出一個可累積、運用AI經驗的模式?
金融業迎接AI仍有許多問題待克服
「如果真的要開發新的AI專案,很有可能面臨訓練了老半天,卻還是訓練不出一個pattern(模式)來的情況。」陳晞涵感嘆,倘若有10個新的AI專案,其中7個失敗、3個成功了,其實這樣的成功機率已經算是非常高了,對創投業者而言,可能會讚不絕口了。
不過,一模一樣的情況,若是發生在銀行,財務單位會因為「只有3成的成功率,竟然還敢投入」而將主持專案的人罵到臭頭。這與金融業多數的公司文化都比較保守、不願意為了承擔風險而創新有關係。
另外,大數據分析、資料科學人才的培訓,也相當重要,沒有人才,AI應用就無法在公司內落地生根,但目前多數銀行都不是培訓這些人才的好環境,這一點也有待改善。
再者,即便銀行業者的資料、數據夠豐富,足以做為發展AI的基礎,但以實務執行面而言,想要讓公司業務真正連結上AI,仍然還有許多問題需要克服。
以信用貸款為例,利用AI來進行信用徵審工作的話,判讀借款方的存摺正反影本、收入證明或扣繳憑單等資料,這些對人類而言,都是很簡單、直覺的工作,但對AI而言,就還要累積學習經驗,光是學習判讀存摺正面、反面、內頁就要累積一段時間,更不必說扣繳憑單的形式不盡相同,需要給AI更多學習時間。
「為了這個,我們花這麼多時間和力氣在資料的累積與準備,所以常會半開玩笑說,這麼辛苦的過程,不叫人工智慧,叫工人智慧。」陳晞涵坦言。
對於金融業而言,AI的崛起與應用,還有許多可能性,當然也充斥著許多挑戰,這些都還是未知的領域。但,有件事情是可以確定的:過往,人類談及AI時,往往都是以緊張、恐懼的心態來討論「AI是否會戰勝人腦」、「AI是否會取代人類的工作」,甚至造成大規模的失業潮等等,如今看來,這種思維已經落伍了。
張益肇分析,真人助手的學習效率、上手速度與準度皆高,但人力畢竟有局限,AI的訊息處理量大,但需要很長的學習週期,「但如果是人類加上機器,那就是超人了。」
AI的存在不是取代人類而是輔助
若要讓兩者相輔相成,應該讓AI處理簡單、重複性高的任務,並讓AI協助真人助手處理複雜、少見的任務;人類助手則必須與AI互動,增強AI的學習經驗。
當AI不斷與人類對話、讀取照片與辨識人臉、搜尋資料庫,累積豐富的學習歷程後,可以針對客戶的需求提出回應,比方說,若有網友在網路上購物,可以透過大數據樣本,找出該用戶的評價,客戶若發送相關圖片給AI,AI還可以就既有的樣本做出分析,再將自己的意見提供給用戶。
既然AI的崛起已是銳不可當之勢,金融業應當思考的是:AI的存在不是要取代人類,而是輔助,不管是AI或其他金融科技的應用,若只糾結在「新科技出現後,會害金融業從業人員失去多少工作」,等於讓整個金融業停滯不前,遲早會被時代拋棄,唯有將整個產業的典範轉移,將升級所帶來的助益發揮到最大,才是金融業未來的發展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