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

邁向40,持續培養高質量國際金融人才 侯金英打造金融研訓院 奠定金融育才搖籃

採訪、撰文:張嘉伶

灣金融研訓院今年邁向40周年,位於捷運古亭站附近的研訓院大樓落成以來,肩負著幾十萬台灣金融人才的培訓重擔,而這背後的推手,就不能不提到當時的台灣金融研訓院董事長也是現任遠東銀行董事長侯金英,因為的理念與堅持,為台灣打造出第一間具備國際級水準的金融訓練與測驗中心。

財經大腕都得尊稱「老師」

現年已90的侯金英,曾在政大銀行系(現金融系)擔任系主任,教學時間長達30多年,作育英才無數,起台灣金融界半邊天。放眼台灣財經部會裡,中央銀行總裁楊金龍、金管會主委天牧、銀行公會理事長與臺灣銀行董事長呂桔誠、前行政院長林全等都得叫一聲老師。

前總統李登輝擔任省主席時,曾邀請侯金英離開學校後去當公賣局局長,堅持不肯去,沒想到之後,政府決定要將原來的「金融財務研究訓練中心」與「金融人員研究訓練中心」合併後,正式成立「台灣金融研訓院」,侯金英才答應接下金融研訓院董事長之位,因為這是心中懸著先生梁國樹未完成的遺願――要培訓台灣金融人才。對於台灣金融育才,仍懷抱著相當大的理想。

親自畫設計圖、挑建材

1995年,侯金英任台灣金融研訓院董事長,合併基層金融研訓中心,金融研訓院組織逐漸擴大,業務也迅速成長,上課的教室與公室卻散落在南海路、濟南路與天母等3地,為了讓所有課程與金融研訓院員工都集中在同一場所,提升工作效率與教學品質,侯金英心中一直盤算著要蓋一棟新大樓。

侯金英笑,找地點時有一個小插曲,原本跟時任省主席的李登輝詢問是否有合適的地點,李登輝陽明山有好地點,侯金英卻認為地點太遠,老師與學生上課都不方便,最後挑上離市中心近的羅斯福路三段興建一棟擁有現代化設備,地上11層、地下4層的金融研訓大樓。

金融研訓院大樓的一磚一瓦,都是侯金英親自挑選,她說,因為要請設計師太貴,親自畫設計圖、挑建材,甚至觀察到國際鋼筋即將漲價,就先下單去訂購,有些設備,甚至親自遠赴日本引進。她說:「不能只是憑空想像,就親自去日本找適合的國際級設備。」在蓋大樓的過程,可發現精明節儉的一面,但也可以看到為了品質,不惜要做到最好。

建物被譽為最美公法人建築物代表

回想起在,金融研訓院完成與基層金融研訓中心的合併,廣開課程,還成立出版部門,同時在未動用政府一毛錢、未向銀行貸款的情形下,從無到有建造起台灣金融研訓院大樓,也讓感受到一分錢都是員工努力的成果。認為投資在這棟大樓的一分錢都要得,這樣的堅持,讓大樓落成至今,許多初次到訪的講師、學員,與國外賓客都為之驚,被譽為台灣最美麗的公法人建築物代表。

其實,金融研訓院這棟大樓不只因為硬體蓋得漂亮而成功,而是這樣一棟硬體完備的大樓,吸引了不少業界講師來此授課。侯金英,除了小型的教室,當時認為,金融研訓院一定要在2樓設置一個可容納200人左右的禮堂,讓更多的學員能參與國際型的論壇,果然這麼多年來,2樓的菁業堂成為金融業界最喜愛活動的優質場所。

金融研訓院除了課程,一個對台灣金融人才質量提升的關鍵是,侯金英努力推動金融證照制度,並獲得政府同意,這項制度的確立,有助於提升台灣的金融人員基本素養,讓正式證照測驗制度與訓練成為金融研訓院的兩大重要收入。

猶記得大樓建造階段,曾經有金融研訓院同仁建議侯金英,可以考慮將1樓出租給銀行作為分行,以增加收益,卻認為,不要因小利而失去金融研訓院的人文氛圍,希望一位來上課的學員心情,從一進門的氣氛,就能喚起學員學習的欲望,也因此金融研訓院的1樓大廳一進門就是書店,眼睛所見是最豐富的金融書籍,到訪的學員翻購買方便、收穫更多,同時設置有咖啡廳,讓老師與學生們在進修之餘,還有一個舒適的休憩場所。

期許金融人應具備敏捷應變力

侯金英董事長當時的努力與堅持,讓今日的金融研訓院,仍是金融業者學習新知的最好場所。現在,轉戰金融業界,擔任遠銀董事長已長達12年,感受到現今全球的政經環境與業生態較以往更複雜、易變,金融業更是如此,挑戰更甚以往,主管機關、客、投資人、員工與社會大等利害關係人不斷提出新的議題,因此金融從業人員除了敬業、盡責與嚴謹的態度外,更必須培養敏捷應變的能力。

回想起台灣金融自由化迄今已30年,本土的金融業也接軌世界級銀行的管理思

維,希望能走出台灣、擁抱亞洲,在未來的國際金融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因此培養質量佳的國際金融人才至為關鍵,尤其是金融經營人才。

侯金英期許,台灣的金融業在下一個30年,深化國際布局,立足國際市場,與時進地帶動國資本市場發展,持續充沛台灣的經濟活水,與國企業一起成為全球化時代的贏家。並鼓勵即將投入金融業的年輕朋友們,放大格局,提升國際化、數位化所需的能力與專業知識,不要自我設限於過去的做事框架,隨時因應變革,為自己、也為台灣金融業加油!